这个题目有点作秀,更有些哗众取宠的嫌疑。从解答上看,出题者显然是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为它的解答运用了很多知识。但是,问题在于,它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个题目很有很多因素没有考虑到。比如,下面的这段分析也许应该也加入进去:应该没有普通人会在扑杀一只熊的时候带着精度那么高的仪器,因此,这个人一定不是普通人,他必定带有某种目的。假定这种目的是理性的(假定捕熊者是理性的,如果不是理性的,那就是偏执狂行为,不予考虑,要是考虑进来会更复杂),那么,出于一种什么目的才能让一个捕捉熊的人带着那么精确的仪器去测量下落时间呢?我们能想到的,一种是科研目的,一种是军事目的,一种就是仅仅为了出一道模拟题,假定还有第四种待定目的。
我们首先对捕熊者进行一下分析。
假定出于第一种目的,从他得到的两个数据——井深,下落时间——来看,以中学生的知识,设计这两个量的方程应该只有自由落体方程,从这个方程只能解出此地此时的地球引力系数,但是,要测出地球引力系数,需要那一只熊来做文章吗?用一块石子都行。这就是说,捕熊者的科研目的不仅仅在测定地球引力系数,或者说根本不是地球引力系数。那他应该至少是拿熊来观察的,因为科研的第一步就是观察,如果他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不是个科研工作者,第一种假设就作废。仅仅观察还不够,要是这为研究者保持对熊的矜持态度,不在熊的身上动手动脚,那么他就只能通过观察来总结一些东西,这样看来,这个研究者要么是动物行为学研究者,要么是动物中医学研究者,要么是一种我们没有想到的研究工作。要不然就是进一步对熊进行试验。这又分为不伤害熊的实验和伤害熊的实验两大类,分别对应生命科学不同方向的研究者。既然他研究熊,目的要么是仅仅对熊,要么是通过对熊的而研究来研究人的某些机制。因此又可以分类。如果仅仅是对熊,暂且不论。如果是出于想通过熊来得出人类身上的某些结论,那么这头熊必须在某个基因或者特性上与人类基因或者特性有异常密切的关系,否则,就意味着可以作为这种研究最适合的动物已经很难用来做实验了——这是因为,在基因方面与人类最相似的并不是熊。
如果出于第二种目的,军事目的,假定捕熊者是极其聪明的(一般执行军事任务的都需要超强的能力,更何况执行如题目所述的那种匪夷所思的任务),那么,通过捕熊来测定地球引力系数显然不是一个最明智的方式。因此,他捕捉熊,同样不仅仅是为了测定地球引力系数,那他就有别的目的。这种目的要么想通过这头熊做文章,要么就是以捕熊做幌子。再往下分析就复杂了——作者暂不分析,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分析。
如果是出于第三种目的。本题的出题人就是其中一位,那么,他的目的很简单,空想了一个事件,然后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解答。仍然假设这个出题人是理智的。这一类题目从思维上是发散的,但是答案是唯一的。这就要求解答的思维过程既要发散,又要被控制在一定得思维空间上来。那么,由于我们假定出题人是理性的,就意味着假定这种控制是被他意识到的,也就是存在的。那么,这种控制又是什么?上海的中学教育大纲?还是社会普遍的科学和人文常识?
第四种目的作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逻辑模型中的一个未知量——也就是不确定性量存在,不予具体分析。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想,这个题目中既没有给时间,也没有给地点。但是,在解答过程中考虑了地点因素,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考虑时间因素。由此可知,解答本身是不完备的,是牵强的。但是要考虑时间因素,那么这个因素必须加强在已有的解答中的每一个因素上,那些在对于时间轴不变化的因素可以不予加强时间因素。写到这里,已经得出该题目给出的解答时不完备的,那么,我就没有必要再具体分析为什么不完备了。还是那样——不分析并不意味着不能分析,而是已经没有必要了。
实际上,鉴于前面对每一种情况的分析,这个题目的解答漏洞还有很多。
中国教育,上海在先。但是,不管教育如何改革,创新如何进行,但都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和思维规律。思维可以发散,但是又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这个控制范围作为一个共同环境,只有这样的创新,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