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1,064贴子:1,284,483
  • 23回复贴,共1

复旦研究组回应质疑:研究曹操DNA不是闹着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了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家族内共有的基因类型。网民对此议论纷纷,针对网民“拿着科研经费当儿戏,‘吃饱了饭没事干’”的质疑,课题组专家表示,科学研究不是闹着玩,或者功利性地为了帮人“认祖归宗”,此次的研究成果,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确实是一家。而生命科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合作,也将有助于更多历史谜团的揭开。
  ■ 焦点
  1、研究曹操DNA是否为经费?
  此前,河南安阳“曹操墓”的真假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论。如今,复旦公布曹操家族的DNA研究成果,是否有借“曹操之名”博眼球、拉经费之嫌?
  该课题组领衔专家之一复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升说,找曹操家族做研究,有科学的必然性,也有偶然因素。“用遗传学技术研究历史,世界很多国家都有成功的案例,但主要集中在史前,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手段运用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正好在这个时候,河南安阳宣称发现了“曹操墓”。“我们觉得,遗传基因学手段,可以为曹操墓的真伪提供佐证,于是就尝试去做了。”
  而且,追寻曹操的基因“足迹”也相对容易。复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李辉解释:首先,曹操家族是帝王家族,家谱记载比较全,如果随便找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家谱,不是断断续续就是缺少记载,肯定没办法做研究;其次,曹操这个人由于历史争议性,所以假冒的人不多,客观上保证了其家族后代的相对可靠;其三,曹氏宗族的墓葬集中,保存条件较好,材料丰富,所以帮助课题组很快找到了第一个切入口,确定了检测的古DNA样本。 据新华社
  2、研究是不是“吃饱没事干”?
  不少网民纳闷,发现曹操的DNA究竟有什么学术意义?类似没有“营养”的研究,过去已有不少。如“梁山108将里有43位不是好汉,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样‘雷人’的结论,能造福现代和未来吗?”
  课题组专家回应,研究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干”,也不是为了帮人“认祖归宗”,而是证明了一种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和突破。复旦此次的研究成果,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确实是一家。而生命科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合作,也将有助于更多历史谜团的揭开。
  韩升说,在这次曹操家族DNA的研究中,课题组验证了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操的家族基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曹操是曹参后人的说法有误;其次,民间传说“操”姓是曹操后代改姓而来,经过基因验证这两个姓氏之间也没有明确的遗传关系;另外,研究还表明现有的“夏侯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从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也不准确。
  韩升表示,在该研究课题的基础上,一门由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参与的新学科——“历史人类学”,有望在复旦大学产生。 (据新华社)


IP属地:湖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11-14 10:16回复
    @天涛海横流 无知的人来看一看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11-14 18:49
    收起回复
      2025-05-18 08:19:25
      广告
      吃饱了撑着,拿着国家的经费。。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11-14 18:59
      回复
        科学的发展很多时候就得有人干吃饱了撑着的事。


        IP属地:江西5楼2013-11-14 19:27
        收起回复
          曹操不是曹参后人这也用证明?


          IP属地:湖北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11-14 19:40
          收起回复
            http://t.cn/zRHbz6d

            @天涛海横流 呵呵


            7楼2013-11-14 20:02
            收起回复


              IP属地:吉林8楼2013-11-14 21:10
              回复
                事实上,许多科学研究成果起初并不抱有什么特定的目的。也就是说,别人问,你这个有什么用,还真回答不出来。但是有了这个东西以后,自然就有想到他可以干什么用的人,甚至引起一场科技的革命。所以,凡是正紧的研究工作,我都支持,哪怕是最无聊的。


                IP属地:江西9楼2013-11-14 22:18
                收起回复
                  2025-05-18 08:13:25
                  广告
                  回复 再无关风花雪月 :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相冲突的时候,当然要以考古发现为准。


                  IP属地:湖南10楼2013-11-15 10:02
                  回复
                    哦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11-16 09:37
                    回复
                      让证据说话,好过胡说八道。支持复旦本次研究


                      12楼2013-11-19 12: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