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漫谈历史吧 关注:4贴子:63
  • 5回复贴,共1

【漫谈三国】之 刘禅,季汉王业的中常之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给伯约


IP属地:江苏1楼2013-11-16 13:16回复
    在孔明身故后,一般嗣君都会更改年号,以示自己掌权,气象一新。但后主将建兴之名又延续了三年,很像是在为孔明守丧。不管他心中多少都有对孔明不满,但我们必须承认——
      尽孔明才者,刘禅也。信孔明者,刘禅也。
      除却黄皓,孔明是刘禅给予信任最全面的大臣。或者他也会像父亲一样,怀疑孔明是否会自立,任何一个处在他这种位置上的人都会因为这担心而日夜不安,尤其在曹魏有篡主先例的情况下。
      但刘禅从没有因为这担心而影响了自己与孔明之间的君臣关系。
      所以说,后主刘禅的头脑是清晰的。
      但他同时也有致命的缺点,没有治国之能。
      刘禅之世,先后有三位辅臣辅佐:
      诸葛孔明、蒋琬、费祎。
      三者的才能是由前往后依次递减,能够看出,季汉的国力也是按照这个路线渐次衰弱。
      孔明在生,后主几乎将一切大权都交予他手,以致魏略谣传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事实是否真的这么夸张,不得而知。不过这段魏略以错误百出而闻名,不能够成为取信的证据。


    IP属地:江苏3楼2013-11-16 13:18
    回复
      董允明显是遗传了他爹的这一点,到刘后主面前。纳妃无度,他管;宦官专权,他还管。
        后主对此的态度是无可奈何,【益严惮之】。
        好在他毕竟听了,没像曹丕一样把董允砍了完事,也是他头脑清楚的一点,说他宽容也可以。
        但是,后主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宽容董允的作为,因为真的宽容,就该像孔明一样,不会因为董和的麻烦和多事而生气,并且感激他的作为。
        而后主对董允的态度,生前严惮之;死后,【自祗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
        不大像真宽容的样子,各位,你们觉得呢?举报 回复楼主:
        还有朋友以魏延之死,后主的反应来说明刘禅贤明,处事快:
        孔明死后,魏延和杨仪势如水火,各表说对方造反。刘禅于是就问董允和蒋琬:“你们觉得这是怎么一回事?”
        由于魏延个性骄傲,不会做人,和同事们的关系不怎么样。而且加上他之前总是被杨仪激怒,一怒就拔刀威胁,弄得杨仪哭哭啼啼,看似欺负人。更糟的是,他还烧绝阁道,率先南归,看上去极其可疑。
        于是董允和蒋琬就开始力撑杨仪,质疑魏延的行动。
        魏延因此而获罪被杀,头被割下让杨仪当球踢了。


      IP属地:江苏7楼2013-11-16 13:22
      回复
        后主在此的作为是啥呢?
          【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
          宿卫是指皇室禁军,当时皇室禁军在谁的手中呢?
          在董允手中。
          蒋琬为什么要率领禁军去呢?显然不会是去帮魏延了,而是去探听前方消息,更可能是为杨仪增加军力。
          我有些怀疑后主在其中的作为。
          当时统领禁军的是董允,董允又是个自己有主意的人。有极大可能是他让蒋琬去探查消息,而刘禅不过是下了命令而已。
          退一步说,就算真的是后主让蒋琬前去,他显然也不是去帮魏延的,否则在事后,是不会将此事一笔勾销,不将杨仪以此问罪。
          如果后主真有心帮魏延,那么杨仪就是未得命令擅动,发起内乱,怎么也要在回来后蹲几天大牢吧。没理由轻松放过,还让杨仪【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如此自我感觉良好,以为由此发达。
          也就是说后主当时是主张灭魏延的,只不过蒋琬去晚了,没灭到。
          魏延之死乃是冤案,众所周知。后主只听凭臣子之意就做出如此错误的决定,明主之风体现在何方?若孙权前期也如他这般,那陆逊、诸葛瑾早就一命呜呼,何来后日之功绩?
          以此说明刘禅为明主,真大误也。
          一个人英明一世,若是在晚年做出如孙权、齐桓公这样的糊涂事,还可以说为晚节不保,偶有糊涂。
          然而刘禅,一生碌碌无为,一抬手的举措就是如此错误,也堪为明主吗?


        IP属地:江苏8楼2013-11-16 13:22
        回复
          有人继续不服,刘禅至少为孔明稳定了后方啊。
            稳定国内大局,是每个君王必须的责任,连国政后方都稳定不了,那就十足是昏君了。在稳定国内的基础上能够提升国家,才该是明主的作为。
            季汉的天下,刘禅做了四十年,确切些说,是三十九年零几个月。
            前面十一年靠孔明辅政,朝政清明,毋庸置疑。中期又有蒋琬把持十一年,国家安定。然而在费祎墨守成规的六年间,政务日渐松弛,人心偏安时,却不见他有中兴之举,匡扶国家。最后十余年季汉则彻底衰颓,一败涂地。
            刘禅的优点是头脑清楚,因而可以识得孔明、蒋琬、费祎之能,委以重任。然而他的缺点就是没有治理才能,完全依靠大臣辅佐,相贤则国家清平,相庸则国家衰弱,小人在旁十余年之内就败国。
            所以,他不能够被称为明君,否则在费祎时期,必当有作为。
            但他没有孙皓暴虐凶残,也是头脑清楚,智力优秀。然而因为他的放纵,导致国家军政分离,被敌人抓住机会,一举攻陷,也是事实。
            所以,中常之君用来形容他是再客观不过。


          IP属地:江苏9楼2013-11-16 13:22
          回复
            他投降之后的表现,则完全与明君挂不上边,最多只能说他具有人类出众的保命智慧。
              保命,是人的本能。我们不能因为刘禅选择保命就指责他。没准我们在那个境遇下,也会如此,说不定我们做的还不如他逼真。
              但这个,就完全不能用来证明刘禅的明主资格了。只能证明,他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如果他真的是为保命闹下“乐不思蜀”的笑话的话)。
              说起保命的本事,还不得不提一个人,陈朝后主陈叔宝。
              这似乎也是一个极具保命智慧的亡国君主。
              但显然,我们不能称他为明主,只能说,陈叔宝这家伙作为人,还是很聪明的(如果他对隋文帝的话真的是装出来的话。)


            IP属地:江苏10楼2013-11-16 13: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