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家园守望
——《老锅》创作谈
“是母亲,给了我们安乐窝,用柔弱的臂膀遮风挡雨;而父亲,正奋力将这窝移到向阳的坡上。”是一位编辑朋友说过的话,一直记得。《老锅》是写父亲的,采用的是象征手法。
写作就是精神还乡,就是让灵魂飞回故土。我像一个迷失多年的孩子,凭借草帽、草垛、老屋、咸菜瓮这些指向标,寻找着最初的栖息地。且行且吟,像乡村的马路歌者,我把我的这些文章称为“故乡的消息”。这是我内心的一个契机,它缓缓打开了我的陈述。写作《老锅》源于一次不经意的回乡。我从我的城市来,一个人的城市;我父母和女儿在妻子的乡镇医院。过道墙壁上的字迹早已模糊,像一些过去的人和事,天井的地面呈暗绿呈灰黄,草的动作很张扬,看上去像极了都市里焗油拉直板的长发美眉,蛛丝从墙角开始网罗飞虫。老屋老了,因为冷落,因为没有烟火没有人气。想起父亲的话,屋闲着,不如让别人来住。锅盖帘已经发潮发霉,下面是一口锈迹斑斑的老锅。我的思绪在黯淡和潮湿的岁月内部滑行,渐行渐快,形成一条河流。沉浸在这种氛围之中,那种感觉是敏锐的。“找到故乡就是胜利,而没有一件事能比皈依精神的家园更幸福了”(叶赛宁),习作的原题是《锅在民间》,当时感觉就是锅在灶台上,后来接受《特区文学》总编宫瑞华先生的建议,题目改为《老锅》,多了一些苍凉和厚重。
令我始料不及的是,《老锅》得到了较好的反响。有的读者读出了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对传统文化的追寻。有的读者觉得一口锅蕴藏了千般滋味,乡村生活并不只有温馨、澹定。有的读者认为文中的老锅担当起的是“生活的基本”这个意象,可以读作是故乡,也可以读作是其他。其实,我写作《老锅》是在回到小城以后,这是我的创作习惯,有些东西还是需要沉一段时间的。
小城。一个夏日的黄昏。我把汽笛听成了牛哞犬吠,把高楼读成了高粱玉米。挥也挥不去的背景音乐。此时,故乡离我很远,又仿佛很近。刺鼻的牛粪和呛眼的灶烟,干草的味道和热炕上的馊臭很容易地找到了我的身体,感官被故乡的气息刺激着,我的思维也鲜活了。“一口老锅,是故乡阅历深厚的眼睛。灶台熏染成锅底一样的颜色,它依然黑亮如初。”当我写下这个句子时,我知道我在“力图寻找老锅背后可能的信息”(引自阿贝尔评语),我看到老屋屋顶的炊烟了。“草垛醒了,灶膛亮了,炊烟高了,太阳红了。多么朴素清新的早晨。多么宁静温馨的日子。”(习作《草垛》)一根炊烟一根主线,站在了云的上面。顺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了灰烬和炊烟之间一口锅的直观、博大和深沉。它很像我沉默寡言的父亲。在叙述中,我极力模糊二者之间的界限,追步着《白杨礼赞》的笔法。同时,我醉心于一种沉静舒缓的氛围,就像木秀于林风起于山石,我的老锅扎根在这里,“故乡的黄昏是静谧的,一声悠长的牛哞,使时光变得更加飘忽而缓慢。锅如佛,端坐在火的莲花之上,灶里飞出几颗火星,溅成西天的霞光”,老锅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在虚实相映之下,我竭力摹写故乡风景的浑成之美,它们相与为一不可分离,包括院里总是不紧不慢刨食的鸡们,包括屋檐下手搭凉棚眺望田野的镰刀。有老锅的日子才是充实和耐嚼的日子,飘着炊烟的地方方能让人五里一回望。对老锅的追忆与向往,是现代城市移民的心理向度。
有对乡村特有的宁静,也该有对喧嚣的独特免疫吧。但是,城市的嘈杂还是让我清醒了,我的女儿将生活在煤气灶高压锅周围,于是有了最后的一些文字,公式化的,就像国产电影的结尾。只能这样了。甚至中学时代蹒跚学诗的痕迹或隐或显地出现在我的文字中,浓郁了我的抒情意蕴,也使语言还沉溺于过去的口吻。不是乡音,乡音是打在记忆里的一块补丁。只好这样了。
你祈望做一个家园的叙述者。你懂得老锅常用常新的缘由。但是,城市的油烟机使你衣冠楚楚,你强烈的怀念与陈述,最终是没让自己在那片天空下消失。于是,文章便有了一点稍稍明亮的色彩。
——《老锅》创作谈
“是母亲,给了我们安乐窝,用柔弱的臂膀遮风挡雨;而父亲,正奋力将这窝移到向阳的坡上。”是一位编辑朋友说过的话,一直记得。《老锅》是写父亲的,采用的是象征手法。
写作就是精神还乡,就是让灵魂飞回故土。我像一个迷失多年的孩子,凭借草帽、草垛、老屋、咸菜瓮这些指向标,寻找着最初的栖息地。且行且吟,像乡村的马路歌者,我把我的这些文章称为“故乡的消息”。这是我内心的一个契机,它缓缓打开了我的陈述。写作《老锅》源于一次不经意的回乡。我从我的城市来,一个人的城市;我父母和女儿在妻子的乡镇医院。过道墙壁上的字迹早已模糊,像一些过去的人和事,天井的地面呈暗绿呈灰黄,草的动作很张扬,看上去像极了都市里焗油拉直板的长发美眉,蛛丝从墙角开始网罗飞虫。老屋老了,因为冷落,因为没有烟火没有人气。想起父亲的话,屋闲着,不如让别人来住。锅盖帘已经发潮发霉,下面是一口锈迹斑斑的老锅。我的思绪在黯淡和潮湿的岁月内部滑行,渐行渐快,形成一条河流。沉浸在这种氛围之中,那种感觉是敏锐的。“找到故乡就是胜利,而没有一件事能比皈依精神的家园更幸福了”(叶赛宁),习作的原题是《锅在民间》,当时感觉就是锅在灶台上,后来接受《特区文学》总编宫瑞华先生的建议,题目改为《老锅》,多了一些苍凉和厚重。
令我始料不及的是,《老锅》得到了较好的反响。有的读者读出了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对传统文化的追寻。有的读者觉得一口锅蕴藏了千般滋味,乡村生活并不只有温馨、澹定。有的读者认为文中的老锅担当起的是“生活的基本”这个意象,可以读作是故乡,也可以读作是其他。其实,我写作《老锅》是在回到小城以后,这是我的创作习惯,有些东西还是需要沉一段时间的。
小城。一个夏日的黄昏。我把汽笛听成了牛哞犬吠,把高楼读成了高粱玉米。挥也挥不去的背景音乐。此时,故乡离我很远,又仿佛很近。刺鼻的牛粪和呛眼的灶烟,干草的味道和热炕上的馊臭很容易地找到了我的身体,感官被故乡的气息刺激着,我的思维也鲜活了。“一口老锅,是故乡阅历深厚的眼睛。灶台熏染成锅底一样的颜色,它依然黑亮如初。”当我写下这个句子时,我知道我在“力图寻找老锅背后可能的信息”(引自阿贝尔评语),我看到老屋屋顶的炊烟了。“草垛醒了,灶膛亮了,炊烟高了,太阳红了。多么朴素清新的早晨。多么宁静温馨的日子。”(习作《草垛》)一根炊烟一根主线,站在了云的上面。顺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了灰烬和炊烟之间一口锅的直观、博大和深沉。它很像我沉默寡言的父亲。在叙述中,我极力模糊二者之间的界限,追步着《白杨礼赞》的笔法。同时,我醉心于一种沉静舒缓的氛围,就像木秀于林风起于山石,我的老锅扎根在这里,“故乡的黄昏是静谧的,一声悠长的牛哞,使时光变得更加飘忽而缓慢。锅如佛,端坐在火的莲花之上,灶里飞出几颗火星,溅成西天的霞光”,老锅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在虚实相映之下,我竭力摹写故乡风景的浑成之美,它们相与为一不可分离,包括院里总是不紧不慢刨食的鸡们,包括屋檐下手搭凉棚眺望田野的镰刀。有老锅的日子才是充实和耐嚼的日子,飘着炊烟的地方方能让人五里一回望。对老锅的追忆与向往,是现代城市移民的心理向度。
有对乡村特有的宁静,也该有对喧嚣的独特免疫吧。但是,城市的嘈杂还是让我清醒了,我的女儿将生活在煤气灶高压锅周围,于是有了最后的一些文字,公式化的,就像国产电影的结尾。只能这样了。甚至中学时代蹒跚学诗的痕迹或隐或显地出现在我的文字中,浓郁了我的抒情意蕴,也使语言还沉溺于过去的口吻。不是乡音,乡音是打在记忆里的一块补丁。只好这样了。
你祈望做一个家园的叙述者。你懂得老锅常用常新的缘由。但是,城市的油烟机使你衣冠楚楚,你强烈的怀念与陈述,最终是没让自己在那片天空下消失。于是,文章便有了一点稍稍明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