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识无定吧 关注:498贴子:6,781

色欲之论(转自天台宗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讨论人欲,再给出方法,超出动物的范畴。


1楼2013-11-16 18:07回复
    南怀瑾先生言:
    有关人欲的问题,我的同乡黄美煌先生,曾经写了一篇《欲非恶》的文章,又不耻下问地当面和我讨论。现在说句道歉的老实话,我真是既忙且懒,曾经托人要找这篇文章,但他始终未替我找来,所以直没有拜读这篇大文,当时更无辞以对。现在讲到人性和人欲的问题,同时又扯到希腊哲学柏拉图理、情、欲三分的说法,不得不临时转向,先把中国儒家学说有关情和欲的观念,稍加解说。
    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引用中国文化,本来便是自己的家产,也用不着分家得太清楚。但如正式引用到学术上去,总要留心点才是。我们常会听人说孔子说的“食、色,性也”这句话。其实,错了,这句话,是告子所说,而在《孟子》书上记述出来的,孔子并没有说过这句话。只在《礼记》的《礼运》篇中,孔子曾经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可恶的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孔子与告子的话,语句虽有不同,但同样的,都是承认饮食与男女的色欲,都是人欲或人心的大端。而且要特别注意的是:告子在这句话里所谓的“性”,并非代表他自己所说人性犹杞柳、犹湍水的本性,实在是代表原始人欲本能的属性。不信,可去仔细研读原文便知。那么,孔子、孟子、告子,他们认为人之大欲,究竟是不是恶的呢?这可实在不易随便论断。在上文引用孔子的学说,夫子已经说过:“人藏其心,实在不可能从外表去测度它,因为美恶皆在人心之中,不能够从外表的态度上看的出来,如果想要贯的探求它的究竟,除了礼的作用,那里能够呢!”同时,在《礼运》篇中,孔子又把人之大欲,归到人的“七情”之内,所谓七情,便是“喜、怒、哀、乐、爱、恶、欲。”因此便产生后世的儒家,有了性和情的理念。自汉懦董仲舒以次,姑且不一一列举,最为明显的,到了唐代李翱着《复性书》时,便确切地提出“性”、“情”的说法。至于欲的观念,约略而不重要。而“欲”,是否就是罪,且待下文研讨。


    2楼2013-11-16 18:08
    回复
      续上
      人欲与天理说
      此外,更有趣的是于思所着的《中庸》里,除了只提到“喜、怒、哀、乐”以外,从来没有提出他祖父孔子的“七情”,故无怪考据学家们,对于这几本书的著作,怀疑到有问题了。考据的事,不是我们要讲的范围,暂且不管。因有孔子、孟子、告子提出的“人性”与“性”和“情”、“欲”等观念,到了宋儒的理学家手里,因袭了佛学的观念,采用《中庸》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主旨,于是强调去人欲,存天理。“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的说法,便普遍传习,成为宋儒儒学的中心思想。其实,以此而言道德的修养,则为不二法门;如以此而言形而上道的人性本体论,则当再加商榷。但这些思想学说,却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何其不谋而合,多么相近。同时,我更怀疑康德的学说,某些地方,有受宋儒思想影响的可能,所以我曾经建议位专攻康德之学的学者,留意这个问题。(本文有关学说,不详引原文,希望青年同学们,能够由此抛砖引玉,启发慧思,肯去研读原典。)


      3楼2013-11-16 18:09
      回复
        再续
        儒道两家共通的观念
        自从宋、明的儒者——理学家们,提出了“天理”与“人欲”的问题,为中国文化的伦理哲学,与行为哲学方面,奠定了个名辞简捷易晓,而内容充实的普遍道德意识——便是后世尽人皆知的做人和做事要凭“天理良心”的观念。但也很明显的,认为“人欲”的作用,多半是属于罪恶的面,所以去“人欲”存“天理”,便是理学的基本学问。理学家们既然自认是上接孔、盂的心法,我们对此又不得不再追溯到先秦之际足以代表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看看他们对于“天理”与“人欲”的看法。
        上文曾经扼要提引到孔子对于“情”和“欲”的观念。如果再要深入点提引这些资料,便需要寻找经过孔子所整理的古籍文献,例如《礼记》中的《乐记》,曾有记载:“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曲礼》说:“欲不可从。”都很明显地说出“人欲”的动向,而认为它是可怕的,是不可放纵的。至于孔子本人曾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并非直接认为“人欲”便是“人性”本有的正当行为。而只是说明人之所以为人,便自然而然地会有饮食和男女等基本的“人欲”,所以他又说:“何谓人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由于“人性”有这些基本的“情”和“欲”,可能趋向于自害害人,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必须要注重人文的教化,于是制礼以防患未然,作乐以调整性情。“三礼”的精神即由此而订定,《春秋》的大义,也由此而建立,为求还于“天性”之初的礼、乐之教,也由此而出发。
        至于老子,除了着重于阐扬传统文化的道(体)和德(用)以外,并未确切提到“人性”和“人欲”的问题。除非把他所说的“道”字,强行拉到“人性”和“天性”的范围来讲,但总不免有点牵强的嫌疑,但是老子却提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观念。在他简短的五千文中,只要有了这观念,便可了解他所认为的“人欲”,也不是个好东西。至少,它是“犯意”的先驱,受到所“见”的教唆而成为罪乱的主犯。所以他便提出“少私寡欲”,作为修养的方法和目的。此外,只有《易经》的《系传》里,提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两句,便成为后来懦道两家的共通原理。因此,由先秦而至现在,儒、道两家对于“人性”和“人欲”的概念,大体都是“同出而异名”地在应用了。


        4楼2013-11-16 18:09
        回复
          大乘佛学的原始人性本净论
          中国文化思想中“天性”和“人欲”的问题,在传统的微茫混淆中,历经秦、汉、魏、晋到了隋、唐之际,因有大乘佛学思想的加入,便廓然大放光明,截然确立形而上(先天)的“性理”本元,与形而下(后天)的“人欲”界限,建立个理论完整、体系井然的思想。但我在这里所说的大乘佛学也便笼统地包括了禅、密、天台、华严、唯识、三论、成实宗等的宗纲。但取其要义,变更它的名相而言,并非概约大乘佛学的整体思想。
          大乘佛学思想认为原始的人性,本来便是光明清静,含容万象万类,极其圆满,而与宇宙万有共同体。当它在光明清静的元始之初,既非有善,亦非有恶,所谓善恶,都是人为后天的观点,不足以言先天的元始“本性”。如果勉强以善恶来论,应该称之为“至善”的,或“纯净”的,方差可比拟。但极其圆满的光明清净的本然之性,由于明极而忽然缘起无明阴影,由此动则易乱,于是便生起天地宇宙与人类万象了。从此由于无明的污染人性,愈动愈乱,愈乱愈动,因而迷失它本来的清净圆明,坚固地执着“我执”与“爱欲”,于是便形成分为段落的死生生死,而构成人世间永无休止的分段生命现象。基于此,所有大小乘佛学的基本精神,都是要求“人性”的自觉,破除由执为小我的后天“我执”,而返还到先天无余大我的自性清净。努力修正由“我执”、“爱欲”所起的种种错误心理和行为,涤除由惑乱心理所构成人世间的烦恼苦果。
          佛学所有的经论即由此基点出发,因此它薄视物质形器世间的所有,发出众生同体之慈以及无任何条件之悲心,呼召众生超越形质,返还形而上的光明清净,归到非善无恶的圆满自性之境界。例如着名而普遍流传的《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等,均以此为中心。又如《大涅盘经》以“常”(永恒)、“乐”、“我”(无小我的自性本元)、“净”等四象说明白性的圆明清净。而唯识法相的经典,则以剖析为“爱欲”所污染的心、意、识的阴暗面,指证出元始光明真净的本来。至于《华严经》却以宇宙万象本为体,融会形而上道与形而下的物质世间,指证自性的体用互通,而达于光明清净的圆极。《般若经》等,便是直指智慧的自觉,而超证于形而上道的捷径。而禅宗心法的证悟,也就是证此事,悟此理。


          5楼2013-11-16 18:09
          回复
            综此以观,原有与生命俱来的“欲”的问题,它究竟是恶或非恶呢?我们可以说:“欲”并非全是恶的。但“欲”很可能为恶的前驱,那是毫无疑问的。佛说狭义的“爱欲”为生死业力的根本,也就是教人认清“爱欲”,实为自私所生的过患,而须防患于未然。《曲礼》所谓“欲不可从”,也正同此意。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的一幕,何尝又非此意。
            至于再把“欲”归纳到男女之间狭义的“爱欲”范围,而且认为“欲”就是罪恶,那是宗教性绝对道德的观念。宋明理学家也袭用了这严肃的面,例如朱熹所说“世人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就是由这严肃人格的观点而出发的。
            至若《论语》中记载孔子所说的:“子欲仁,斯仁至矣。”那是以“欲”作为动词的说法,也可以说:这是广义的“欲”,所以佛“欲”度尽众生,使之离苦得乐,此“欲”已经化除“私欲”与“爱欲”而成为伟大的愿力。人们若能涤荡“私欲”、“爱欲”的胸襟,不被物欲所拘累,而善于变化“物欲”,为人类建立个庄严、美善的世界,则与释迦慈悲度世的愿力,孔子所谓“子欲仁,斯仁至矣。”的仁欲,并无二致。所以有人说:“欲非恶”。我想,应作如是观。


            6楼2013-11-16 18:10
            回复
              以下专门说淫欲


              7楼2013-11-16 18:10
              回复
                上续
                左列数条,亦抑制性欲所必要者,青年子弟,不可不参考之:
                  甲、力戒与年轻妇女接近及交谈—
                  (1)旅馆舟车之中,遇有年少妇女,须远而避之。四十以上之妇人,不在此例。
                  (2)有议论妇女之容貌装饰者,亦远而避之。
                  (3)罕至男女混杂之地。(案:尤以风月场所为甚。)
                  (4)不得已而与年轻女子接谈,切不可有轻佻举动。
                  乙、常守规则的生活—
                  (1)每日大便,便秘易诱起色欲,故患大便不通利之人,早晚服开水一杯最有效,或食水果及生山芋之类。
                  (2)早餐与中饭宜足,夜饭宜少。
                  (3)鸡卵汁之类,不宜多食,神经质及有歇斯的里者,尤要。
                  (4)早起早寝。
                  (5)每日以冷水摩擦全身。
                  丙、用适当之法,使就寝即入睡—
                  (1)就寝前十分时或十五分时为种种之运动,劳乏身体之各部。(案:可礼佛)
                  (2)就寝后,默诵自一至百之数二三遍,自然入睡。(案:可诵观音菩萨圣号或持大悲咒)
                  (3)若有邪念妄想,速起床,饮冷水二三杯。
                  丁、已醒即起床。
                  戊、奖励运动,室外之散步,室内之拳术击剑,皆有用。
                  己、居于室中之际,须多开户,独处时尤然。
                  庚、多读圣贤传记,及修养书类。
                  辛、勿看小说及淫辞邪曲。
                  以上各条中,先择平易者,试行数条,一二月后,逐渐加添,自然清心寡欲,断绝淫念;切忌各条同时实行,中途停止,不见良效。由上所述,可知男女在未婚以前,切不可行性交及他机械的射精之法,苟或之则,行所谓自孽自受,沉沦于愁城苦海,万劫不复者也。为青年者,倘理会此中消息,断无误犯之理。若欲谋预防之法,惟有学校与家庭共同协力而已。德国某学校为防学生犯手淫,裤之制裁,另有式样,坐椅虚其一面,可使教师窥见学生之两股,不幸发现疑似神经衰弱之状,随命校医诊察,通知家庭,监视其寝室。此外所有防范之法,已如前述。为父兄者,亦宜注意上述事项,养成纯洁之家庭,力戒淫乱之举动,使少年子弟,视听悉本于礼,言行一归于正。仆婢之品行不良者,斥退之;亲朋之放荡淫夫者,远避之。每日有余暇,则全家老少,行高尚之游戏,有益之娱乐。又常奖励野外运动,亦可预防恶癖,盖热心运动之人,夜间多熟睡,故无种种妄想也。


                10楼2013-11-16 18:11
                回复
                  色之三关
                  1发心关(痛改前非,对其深恶痛绝,誓将此杜绝之)
                  闯过此关,在清醒意识下就会平安无事。
                  2一阳初动关(此处以清晨似醒非醒状态,需要把持躁动的心)
                  闯过此关,在迷糊意识下也会平安无事。
                  3睡梦关(此处于幻境状态,身心有一定的不自主性,需要通过根绝种子,善行诠释,戒惧等多方法共行方可伏之)
                  闯过此关,在任何状态意识下都会相安无事。


                  15楼2013-11-16 18:14
                  回复
                    物理方法:
                    1动念喝水
                    2过午不食
                    3冷水洗澡
                    4素食不辛
                    5晚睡早起
                    6多做运动
                    7四非礼勿


                    16楼2013-11-16 18:14
                    回复
                      念头对治方法
                      1警句诵念,动念则回忆该句(警句有好多,各个经文中寻去)
                      2念头转向(所见所看,心念不断,皆是善念,从心力出,善念不断,恶念不生)
                      3忆念崇高(佛,圣人)
                      4对比(功德之比,色相之比)
                      5志向回想(没有一番寒彻苦)
                      6敬畏(自己的第八识在做记录,业力运转报应不爽)
                      7念头规律(知妄则离,不假方便,离妄则觉,亦无次第。)
                      能断金刚,任何心理进程都可断,可立断,非不能也,实不愿也,此宜当机立断!


                      17楼2013-11-16 18:15
                      回复
                        功夫对治:
                        白骨观
                        不净观


                        18楼2013-11-16 18:16
                        回复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依赖阿弥陀佛,依靠信仰,信力大到一定程度,诸邪辟易。常住心地净土。


                          19楼2013-11-16 18:16
                          回复
                            以上诸种办法,有此困扰的学友,择而行之,望能守身如玉,梵行清净。


                            20楼2013-11-16 18:17
                            回复
                              对最强烈冲突的克服,使我们获得一种稳定超然的安全与宁静感。要获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安全与宁静,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强烈冲突的大暴发。————荣格
                              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 荣格
                              没经过激情炼狱的人从来就没克服过激情。 --荣格


                              21楼2013-11-16 18: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