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曰:「汉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今失其传,何也?」
靖曰:「张良所学,太公《六韬》、《三略》是也;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然大体不出三门、四种而已。」
太宗曰:「何谓三门?」
靖曰:「臣按《太公谋》八十一篇,所谓阴谋不可以言穷;《太公言》七十一篇,不可以兵穷;《太公兵》八十五篇,不可以财穷。此三门也。」
太宗曰:「何谓四种?」
靖曰:「汉任宏所论是也。凡兵家者流,权谋为一种,形势为一种,及阴阳、技巧二种,此四种也。」
太宗曰:「《司马法》首序搜狩,何也?」
靖曰:「顺其时,而要之以神,重其事也。周礼最为大政,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此天子之事也。及周衰,齐桓有昭陵之会,晋文有践士之盟,此诸侯奉行天子之事也。其实用九伐之法,以威不恪,假之以朝会,因之以巡狩,训之以甲兵;言无事兵不妄举,必於农隙,不忘武备也。故首序搜狩,不其深乎?」
太宗曰:「春秋楚子二广之法云:『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此亦得周制欤?」
靖曰:「按左氏说:楚子乘广三十乘,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军行,右辕,以辕为法,故挟辕而战,皆周制也。臣谓百人曰卒,五十人曰两,此是每车一乘,用士百五十人,比周制差多耳。周一乘,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以二十五人为一甲,凡三甲,共七十五人。楚,山泽之国,车少而人多,分为三队,则与周制同矣。」
太宗曰:「春秋荀吴伐狄,毁车为行,亦正兵欤?奇兵欤?」
靖曰:「荀吴用车法耳,虽舍车而法在其中焉。一为左角,一为右角,一为前拒,分为三队,此一乘法也,千万乘皆然。臣按曹公《新书》云:『攻车七十五人,前拒一队,左右角二队;守车一队,炊子十人,守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共二十五人。攻守二乘,凡百人。兴兵十万,用车千乘,轻重二千。』此大率孙、吴之旧法也。又观汉魏之间军制: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车为师,率长一人;凡车千乘,将吏二人。多多仿此。臣以今法参用之,则跳荡,骑兵也;战锋队,步骑相半也;驻队,兼车乘而出也。臣西讨突厥,越险数千里,此制未尝敢易。盖古法节制,信可重也。」
太宗幸灵州,回,召靖赐坐,曰:「朕命道宗及阿史那社尔等讨薛延陀,而铁勒诸部乞置汉官,朕皆从其请。延陀西走,恐为后患,故遣李积讨之。今荒方悉平,然诸部蕃汉杂处,以何道经久,使得两全安之?」
靖曰:「陛下敕自突厥至回纥部落,凡置驿六十六处,以通斥候,斯已得策矣。然臣愚以为汉戍宜自为一法,番落宜自为一法,教习各异,勿使混同。或遇寇至,则密敕主将,临时变号易服,出奇击之。」
太宗曰:「何道也?」
靖曰:「此所谓『多方以误之』之术也。番而示之汉,汉而示之番,彼不知番汉之别,则莫能测我攻守之计矣。善用兵者,先为不可测,则敌乖其所之也。」
太宗曰:「正合朕意。卿可密教边将,只以此番汉,便见奇正之法矣。」
靖再拜曰:「圣虑天纵,闻一知十,臣安能极其说哉?」
太宗曰:「诸葛亮言:『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朕疑此谈非极致之论。」
靖曰:「武侯有所激云耳。臣按《孙子》有曰:『教习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自古乱军引胜,不可胜纪。夫教道不明者,言教阅无古法也;吏卒无常者,言将臣权任无久职也;乱军引胜者,言己自溃败,非敌胜之也。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又何疑焉?」
太宗曰:「教阅之法,信不可忽。」
靖曰:「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於事矣。臣所以区区古制,皆纂以图者,庶乎成有制之兵也。」
太宗曰:「卿为我择古阵法,悉图以上。」
太宗曰:「番兵惟劲马奔冲,此奇兵欤?汉兵惟强弩犄角,此正兵欤?」
靖曰:「按《孙子》云:『善用兵者,求之於势,不责於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夫所谓择人者,各随番汉所长而战也。番长於马,马利乎速斗;汉长於弩,弩利乎缓战。此自然各任其势也,然非奇正所分。臣前曾述番汉必变号易服者,奇正相生之术也。马亦有正,弩亦有奇,何常之有哉?」
太宗曰:「卿更细言其术。」
靖曰:「先形之,使敌从之,是其术也。」
太宗曰:「朕悟之矣。《孙子》曰:『形兵之极,至於无形。』又曰:『因形而措胜於众,众不能知。』其此之谓乎!」
靖曰:「深乎!陛下圣虑,已思过半矣。」
太宗曰:「近契丹、奚皆内属,置松漠、饶乐二都督,统於安北都护,朕用薛万彻,如何?」
靖曰:「万彻不如阿史那社尔及执失思力、契苾何力,此皆番臣之知兵者也。臣尝与之言松漠、饶乐山川道路,番情逆顺,远至於西域部落十数种,历历可信。臣教之以阵法,无不点头服义。望陛下任之无疑。若万彻,则勇而无谋,难以独任。」
太宗笑曰:「番人皆为卿役使。古人云:『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势也。』卿得之矣。」
靖曰:「张良所学,太公《六韬》、《三略》是也;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然大体不出三门、四种而已。」
太宗曰:「何谓三门?」
靖曰:「臣按《太公谋》八十一篇,所谓阴谋不可以言穷;《太公言》七十一篇,不可以兵穷;《太公兵》八十五篇,不可以财穷。此三门也。」
太宗曰:「何谓四种?」
靖曰:「汉任宏所论是也。凡兵家者流,权谋为一种,形势为一种,及阴阳、技巧二种,此四种也。」
太宗曰:「《司马法》首序搜狩,何也?」
靖曰:「顺其时,而要之以神,重其事也。周礼最为大政,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此天子之事也。及周衰,齐桓有昭陵之会,晋文有践士之盟,此诸侯奉行天子之事也。其实用九伐之法,以威不恪,假之以朝会,因之以巡狩,训之以甲兵;言无事兵不妄举,必於农隙,不忘武备也。故首序搜狩,不其深乎?」
太宗曰:「春秋楚子二广之法云:『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此亦得周制欤?」
靖曰:「按左氏说:楚子乘广三十乘,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军行,右辕,以辕为法,故挟辕而战,皆周制也。臣谓百人曰卒,五十人曰两,此是每车一乘,用士百五十人,比周制差多耳。周一乘,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以二十五人为一甲,凡三甲,共七十五人。楚,山泽之国,车少而人多,分为三队,则与周制同矣。」
太宗曰:「春秋荀吴伐狄,毁车为行,亦正兵欤?奇兵欤?」
靖曰:「荀吴用车法耳,虽舍车而法在其中焉。一为左角,一为右角,一为前拒,分为三队,此一乘法也,千万乘皆然。臣按曹公《新书》云:『攻车七十五人,前拒一队,左右角二队;守车一队,炊子十人,守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共二十五人。攻守二乘,凡百人。兴兵十万,用车千乘,轻重二千。』此大率孙、吴之旧法也。又观汉魏之间军制: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车为师,率长一人;凡车千乘,将吏二人。多多仿此。臣以今法参用之,则跳荡,骑兵也;战锋队,步骑相半也;驻队,兼车乘而出也。臣西讨突厥,越险数千里,此制未尝敢易。盖古法节制,信可重也。」
太宗幸灵州,回,召靖赐坐,曰:「朕命道宗及阿史那社尔等讨薛延陀,而铁勒诸部乞置汉官,朕皆从其请。延陀西走,恐为后患,故遣李积讨之。今荒方悉平,然诸部蕃汉杂处,以何道经久,使得两全安之?」
靖曰:「陛下敕自突厥至回纥部落,凡置驿六十六处,以通斥候,斯已得策矣。然臣愚以为汉戍宜自为一法,番落宜自为一法,教习各异,勿使混同。或遇寇至,则密敕主将,临时变号易服,出奇击之。」
太宗曰:「何道也?」
靖曰:「此所谓『多方以误之』之术也。番而示之汉,汉而示之番,彼不知番汉之别,则莫能测我攻守之计矣。善用兵者,先为不可测,则敌乖其所之也。」
太宗曰:「正合朕意。卿可密教边将,只以此番汉,便见奇正之法矣。」
靖再拜曰:「圣虑天纵,闻一知十,臣安能极其说哉?」
太宗曰:「诸葛亮言:『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朕疑此谈非极致之论。」
靖曰:「武侯有所激云耳。臣按《孙子》有曰:『教习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自古乱军引胜,不可胜纪。夫教道不明者,言教阅无古法也;吏卒无常者,言将臣权任无久职也;乱军引胜者,言己自溃败,非敌胜之也。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又何疑焉?」
太宗曰:「教阅之法,信不可忽。」
靖曰:「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於事矣。臣所以区区古制,皆纂以图者,庶乎成有制之兵也。」
太宗曰:「卿为我择古阵法,悉图以上。」
太宗曰:「番兵惟劲马奔冲,此奇兵欤?汉兵惟强弩犄角,此正兵欤?」
靖曰:「按《孙子》云:『善用兵者,求之於势,不责於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夫所谓择人者,各随番汉所长而战也。番长於马,马利乎速斗;汉长於弩,弩利乎缓战。此自然各任其势也,然非奇正所分。臣前曾述番汉必变号易服者,奇正相生之术也。马亦有正,弩亦有奇,何常之有哉?」
太宗曰:「卿更细言其术。」
靖曰:「先形之,使敌从之,是其术也。」
太宗曰:「朕悟之矣。《孙子》曰:『形兵之极,至於无形。』又曰:『因形而措胜於众,众不能知。』其此之谓乎!」
靖曰:「深乎!陛下圣虑,已思过半矣。」
太宗曰:「近契丹、奚皆内属,置松漠、饶乐二都督,统於安北都护,朕用薛万彻,如何?」
靖曰:「万彻不如阿史那社尔及执失思力、契苾何力,此皆番臣之知兵者也。臣尝与之言松漠、饶乐山川道路,番情逆顺,远至於西域部落十数种,历历可信。臣教之以阵法,无不点头服义。望陛下任之无疑。若万彻,则勇而无谋,难以独任。」
太宗笑曰:「番人皆为卿役使。古人云:『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势也。』卿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