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晶睛吧 关注:37贴子:351
  • 1回复贴,共1

一美元的魔力,愿所能及的公益 (初稿连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序:
感谢一路与我走过的志愿者,谢谢你们的包容、支持和陪伴。
感谢山区的孩子、老师、乡亲, 是你们的执着和热情给予我信念。
感谢我的父母,在我办活动办得兵荒马乱的时候给予我最殷实的帮助。
更加感谢曾给予我阻碍的朋友,让我学会靠自己一步一步长大成熟。
所以感谢这个绚烂的世界,让我们有机会满载正能量前进,探索生命的含义。
因为“力所能及” 才联想到“愿所能及“,这样形容初衷看起来似乎会更加贴切一些。
“愿”字本由“原”和”心“组成,还是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一辈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所以三年前的我用以100%单纯的心态酝酿出来了“一美元爱心计划”,动员身边的留学生一起做公益。
我愿靠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我愿用真心去做这件事,不参杂任何杂质,
我愿鼓动身边的人一起去做这件事,让光明覆盖黑暗。
虽然时隔三年后,自己和团队无论做了多少,依旧会被外界质疑,或者否认。
但都已经不重要了。
也许有人会问:“你怎么能够确定和你一起参加公益的人都是带着真心来的呢?如果他们抱有私利怎么办?”
答:其实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像一颗藏了宝藏的石头,唯一不同的是它们外面裹的那层石质有多厚,密度有多高了。
参与公益帮助他人的过程就是他们自我打磨的过程,亲自经历磨难和伤痛。
有人打磨到一半见不到成效所以自我放弃,一辈子只能当石头,
俗称“铁石心肠”,舍弃不了自己的私心,毅力不够强,真心带不来,不用提醒便自动退出。
有的人坚持到底,自己身外裹的那层也石质打磨得干干净净,展现出纯净的内心,闪闪发光,为他人,乃至整个社会做贡献,这是我们需要珍藏的宝藏。
而我,也正在为世界发掘这些宝藏,照亮黑暗。
本书目录(拟定):
1. 山江镇好友小学助学记
2. 深陷支教误区
3. 新年感动的泪水
4. 酝酿海外募捐计划
5. 只身前往纽约
6. 第一次街头募捐
7. 是一个团队
8. 内部分裂,组织声明
9. 长辈顾问
10. 感动我的流浪汉-长沙募捐
11. 筹备第二次助学的压力
12. 腊尔山板拉小学助学记
13. 领导能力受到质疑,信任危机
14. 哈佛慈善晚宴举办幕后的辛酸史
15. 长沙公益志愿者论坛召开
16. 再一次领导力遭受质疑
17. 两林县岔河小学助学记
18. 聆听小孩子们的梦想
19. 大学生活的开始
20. 想拍一部公益电影


1楼2013-11-20 08:58回复
    2011年7月,我们启程了。
    (因为作者不怎么走心,所以再次更新于5年后…… 然而要努力回忆起7年前的事情……不过趁还能回忆,我赶紧写下来,否则10年后可能真的只剩下一个模糊的框架了)
    湖南大学校园里面有个标志性的毛爷爷铜像,就在那里我爸妈把我送山了和其他几位志愿者一起前往山里的大巴车。同时交了此次活动的费用500元。
    车上的大家都是陌生的面孔,除了我之前在留美高中生qq群里认识的几位网友。
    另外还有一群湖大的学生,来自株洲湘潭已经工作了的大哥哥大姐姐们,
    我们应该算是年龄最小的那一波了,不过还有一个小妹妹,才14岁,也跟着我们一起。
    年龄最大的居然也有50,60岁多了,两位大叔都是摄影师,此次支教行特意帮我们拍摄记录。
    我和几位网友们很团结的选择了大巴车后面的一排位置。
    组好了队,聊着属于我们的话题。
    从长沙出发去凤凰,单程大约六个半小时。
    路上大家偶尔玩玩游戏,偶尔睡得东倒西歪,对未来几天将要发生的事,又有点小小的期待。
    大巴车开到了山江镇,而后所有成员不得已下车,因为当时精准扶贫还没到位,
    进山的路也没有修好,所以还不能通车。
    在镇上买了一些席子和必备的生活用品以后,
    助苗网的吴老师来了,带领大家步行上山,单程2小时。
    而我最后则跟另外两名志愿者看管行李,物资,选择较为轻松的上山方式
    ------------简约乡村风皮卡噔噔噔上山了
    虽说山上风景不错,但是也吃了不少尘土灰,却深感幸运
    想起其他的志愿者们还在挥洒着汗水一步一步前行,就觉得什么都还好了。
    小皮卡缓缓驶入了一个偏远的古寨,好友村。
    迎接我们的是几只中华田园犬,和几位村民。
    似乎在用苗语表达对我们前去的感谢。
    印象最深刻的是村长,也是老校长。
    这次我们一行人都由他来接待,女生住在他的家中,男生住另外一位村民家。
    老校长家进门是个小院子,往里面走是会客堂,
    客厅顶梁偏低,光线灰暗,木质的家具和屋檐都已经开始腐烂发黑
    左手边有大锅灶,供一家烧水煮饭。
    正中间供奉着先人。
    而右边则是古式的木雕床和衣柜。
    而未来几日我们也都是在老校长家的会客堂里吃饭,开展休闲活动。
    穿过厅堂的右边,是猪圈,也是茅厕。
    左走是楼梯,有瓷砖,但是没有护栏。
    校长说这一部分是新修的,一共有小三层。
    三层是他女儿的卧室,二楼也是一个厅,大概每层有个20平方米的样子。
    而我和其他几位女性志愿者就被安置在了二楼,睡在地板上,大通铺。
    刚在村长家休息不久,就有个瘦瘦的,眼睛大大的小女孩就来了,她叫仙花。
    穿着黄色的衣服,粉色的小裤子,背着竹篮,吸引了我的注意。
    (下回更- -我倒是很会掐点。。。)


    10楼2018-03-07 04:13
    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