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识无定吧 关注:498贴子:6,781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11-20 10:29回复
    以下内容摘自网络。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11-20 10:30
    回复
      明证法师开示:原话是这样说的,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这个六七五八是讲识的,一心分为八个识, 第六识 和 第七识 在 成佛 之前转, 第八识 和前五识在 成佛 的时候转,什么意思呢?在 修行 的长期过程当中,我们要转的其实只有 第六识 和第七识 ,佛成佛以后说,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主要指第六识,执着,主要指第七识,所以, 修行 的过程主要转这两个识,而且主要是靠第六识来转第七识,因为第七识他本身,分别能力太弱,他遍缘一切法,他是一种习气的呈现,所以靠第六识学习智慧,然后来帮助第七识,进行转化,或说转易,易就是改变的那个易,不是转移的移,是容易的易,变化, 转易自己的习气,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1-20 10:32
      回复
        定要靠第六识的,所以,修行怎么可以断掉第六识,不能断,这个妄心断了以后,就无法再修行了,也不可以断妄念,因为一切念都是第六识的念,都叫妄念,妄心的念就是妄念,断了以后也无法修行,妄念里面有正念和邪念,我们保持正念不要邪念,我们要正念不要杂念,有下品转,中品转,上品转,三个过程,下品转,从开悟那一刻开始算起,到初地的入地心,这是下品转,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从初地的住地心开始,到七地的满地心,这一段时间是中品转,还是转这两个识,没有五和八,从第八地开始到成佛上品转,还是这两个识,这两个识转完了以后,才转 第八识 ,先转第八识成为大圆镜智,最后转前五识成为成所作智,转的时候,在成佛的时候,前半夜转第八识,后半夜转前五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细致的我们没有时间,不可能说那么多,因此说六七在因中转,因为下品、中品、上品都是在因中,还没有成佛叫因中,而成佛的时候,前半夜,后半夜,那时候转八和五,因此叫五八果上圆,但是顺序要知道,先转第八识,后转前五识。
        文章来源:摘自明证法师《台中五方讲堂问题回答2》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1-20 10:32
        回复
          还是先看看这八识是哪八识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11-20 19:27
          回复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11-20 19:28
            回复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11-20 19:29
              回复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11-20 19:39
                回复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11-20 19:41
                  收起回复
                    顺便把上面提到的这篇心经的略解贴上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11-20 19:59
                    收起回复
                      灏 发表于 09/02/22 21:12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是唐三藏法师玄奘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共260个字。大藏经分为经部、律部、论部,精通三部的法师,称为三藏法师。
                        全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11-20 20:04
                      收起回复
                        以下仅仅是我在自己的不成熟的理解上的非常通俗简略的讲解。谨供各位参考。
                          一、 释题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法会中,我们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是彼岸的意思,“蜜多”是到达的意思。经名的意思就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要的经典。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11-20 20:12
                        收起回复
                            二、 释经文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行”是按照用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去修行。“深”指修行的功夫和程度。“照”是指用本性中的智慧之光去观照。“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色又分内色和外色,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外色是指山河、天地等。“受”是指五根的感受,如眼能见色、耳能闻音、鼻有嗅觉、舌有味觉、身有触觉。 “度”是救度的意思。
                            大家要注意是,“空”在佛经里不是指没有,而是无自性的意思。
                            “一切苦”主要有八种:生、老、病、死、求不得(要什么东西不能够得到)、爱别离(相好的人常常分离)、怨憎会(怨恨和厌恶的人常常会面)、五蕴炽盛(色、受、想、行、识五蕴像干柴一样烧起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观世音用深入的般若智慧进行观照时,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空无自性的,以此度脱芸芸众生的一切苦难和灾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11-20 20:15
                          回复
                            3、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段话的意思是:舍利子!上述五蕴等法的真相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我。既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生起,也没有一个真实独立的实体毁灭,在真如法性中本来无一物,还有什么净与垢之分、增与减的区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11-20 20:18
                            回复
                              4、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
                                “苦、集、灭、道”在佛教中称为四谛法门。谛,是真实义。四谛即四种真实不虚的道理。
                                什么叫“无明”?众生不明佛性,被“五蕴”、“六尘”、“十八界”盖覆佛性,如乌云遮日,所以称为“无明”。
                                “菩提萨陲”又称为“菩萨”,是觉悟了的有情生命。(无情生命是指草木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3-11-20 2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