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皮香蕉吧 关注:14贴子:829
  • 7回复贴,共1

回复:各种主义解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犬儒主义 
------------------ 
“犬儒主义”一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创立的,另一人物第欧根尼则因为住在木桶里的怪异行为而成为更有名的犬儒主义者。当时奉行这一主义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举止言谈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态度与狗的某些特征很相似,他们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于是人们就称这些人为“犬儒”,意思是“像狗一样的人”。至于这个称谓是不是肯定来源于此,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另外一种说法是指安提斯泰尼经常到雅典的一个被人们叫做“快犬”的体育场去和人们谈话、辩论,在这个地方形成了他的思想和观点的最初的追随者队伍,因而被称作“犬儒派”。“犬儒主义”则由这一学派的观点理念和生活行为演化而来。 


基本思想】

 犬儒学派的主要教条是,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犬儒学者相信,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建立在稍纵即逝的外部环境的优势。每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而且一旦拥有,就绝对不会再失去。人毋须担心自己的健康,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犬儒学派对之后的斯多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楼2007-10-06 19:25
回复
    【现代犬儒主义特征】

    典型“现代犬儒”

    ◆ 多了世故的圆滑,少了正义的冲动,一个人就成了犬儒。 
    ◆ 肯思考的人才会变成犬儒,变成犬儒后你就可以不再思考。 
    ◆ 犬儒的口头禅:“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是真的。”“真理值多少钱?”“自由能当饭吃吗?” 
    ◆ 当强权在欺侮弱小时,犬儒的态度是:“都不是好东西,我谁也不帮。” 
    ◆ 犬儒不分善恶,但他不一定是不知善恶。犬儒是知善而不善善,知恶而不恶恶。 
    ◆ 犬儒不进行积极的抗争,犬儒只是消极的嘲讽,但权势是不在乎嘲讽的,“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 也许不应该把犬儒视为罪恶,但犬儒是罪恶的存在条件,是犬儒使罪恶成为可能。 
    ◆ 犬儒本来未必全是势利,但是他既然抹杀了善恶是非,结果到头来就只剩下了势利。 
    ◆ 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中间只有不显眼的一小步。 
    ◆ 犬儒病:气血亏虚,中年后易得此病。 
    ◆ 犬儒不只是失望,犬儒是放弃希望,并转而嘲笑希望。 
    ◆ 犬儒主义者未免太自卑了,他们不相信个人有改变现实的力量。犬儒主义者又未免太自大了,他们以为只有他们才对现实感到不满。 
    ◆ 绝对的权力令人腐败,绝对的无权也令人腐败,因为两者都容易使人相信权力就是一切。 
    ◆ 专制的目的是把人变成犬儒,而犬儒却以为只有他们才看透了专制。 
    ◆ 极端主义看上去是犬儒主义的死对头,其实不然。在每一个极端主义的内心深处,无不隐藏着深刻的犬儒主义。 
    ◆ 给别人奋斗泼冷水的人,往往不是从不奋斗的人,而是那些自己曾经奋斗过、但没有成功、然后放弃了奋斗的人。 
    ◆ 犬儒很有些象道家,原本是积极的消极,后来却变成消极的消极。 
    ◆ 犬儒主义是循环论证的自我实现的悲观主义:犬儒主义不相信理想可以实现,所以他不去为理想而努力,所以理想就不会实现,所以他就更不相信,所以就更不努力,所以就更不相信,所以…所以…。 
    ◆ 世故意味着发达的头脑和萎缩的良心。


    3楼2007-10-06 19:25
    回复
      2。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误区

       第一,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那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如“不确定性”、“内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以风格或语言来界定后现代主义,还会导致某个作品的某些部分是现代主义,另一些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的荒谬结论(例如认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部分是现代主义,而其戏拟或滑稽模仿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又比如认为埃森曼的建筑语言是现代主义的,但其空间却是后现代的,等等)。正如查博特(C. B. Chabot)所说:“我们对现代主义缺乏一个充分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解,使得许多为后现代主义所作的论辩变得似是而非,许多被冠以后现代之名的东西,都直接来自早先的〔现代主义〕作家。”

       第二,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时期概念或一个艺术运动的概念。因为,其一,它首先错误地将现代主义视为一个有时间性的艺术运动(比如从1860年到1960年),这种错误会产生将“所有”1960年以后的艺术都视为后现代主义的荒唐结论;其二,它不是建立在一种庸俗的社会决定论之上(比如在詹明信那里),就是建立在某些断言“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的启示录式的独断论之上(比如博德里亚,以及大多数低级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又如查博特所说,“人们甚至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现代的社会。一定数量的人们显然相信,文化在某个时刻的断裂已经出现,其标志可以从我们文化活动的整个范围内被察觉到。然而,似乎很少人在其根本性质与假设中的断裂的时间达成共识,更少人在如何最充分在刻画它对于我们的文化产品的影响的问题上有相同的意见。”这种独断论不仅不能成立,而且以其先知般的口吻为人所恶。桑托尔(F. F. Centore)就指出:“后现代主义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非官方的国教,一种新的救世神话,具有普世的有效性,每一个好公民都必须遵守。事实上,不追随这一自由共识的人犯下了叛逆罪。以诸如激进的解释学、解构主义、新实用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为名,当下的正统教义教导人们现代世界(1600-1945),已随着上帝的分崩离析与客观科学一道,永远地过去了。应该代之以一种更具流动性的不定形的过程的世界,因此它呼吁一种更加激进的解释模式。它坚持每一种东西只是现实的一个隐喻或象征,而现实并不存在。每一种事物都是历史的功能;所有的文化与宗教都只是时间性的、暂时的与神话的。创世的不是上帝的言,而是解释学——中途与终结当然也不例外。”

       第三,后现代主义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现实,它只是、并且始终只是一种观念形式,一个批评概念或美学概念。这一点特别值得一提。某些天真的后现代主义者相信,我们“已经进入”某个划时代的时期,在这儿,一切皆“后现代”了。而在中国,由于一些更加天真的后现代主义学者的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介绍,以及自始就乱轰轰的“后现代理论研究”,以至于在日常意识中,人们产生了“西方已经进入后现代,我们该怎么办?”式的无端焦虑,或是“我们应该绕过现代直接进入后现代”式的乌托邦狂想。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绝非西方一种社会现实,甚至不是一种思想现实。说它不是社会现实,是因为,正如贝格尔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尽管与19世纪下半叶相比,经济、技术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仍然保持一样:私人资本对集体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西欧的社会民主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尽管政府干涉经济事务的意义不断增长,追求最大利润仍是社会生产的驱动力。因此,我们在解释当下变化时务须小心谨慎,不能幼稚地把它们估价为划时代的转变的迹象。”说后现代主义甚至不是一种思想事实,是因为: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后现代主义就一直处于西方有识之士的批评与反驳之中。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一天也没有作为一种“思想现实”存在过,而是始终作为一个“问题”存在着。正如查博特所说:“他们〔后现代主义者〕假设我们事实上正在目睹某种真正的后现代文化的出现,而我想质疑这个假设。在我看来,某些被称作后现代主义的东西事实上是现代主义本身内部的一种晚近的发展或衍变,这种说法至少具有同样的有似真性。我已经提出了一些论据来支持我的论点:(1)还没有令人满意的与普遍接受的后现代主义解释存在;(2)被称作后现代的许多东西其实直接来自现代主义;(3)对它的存在的大多数论辩主要都是通过对现代主义的枯竭的概括,特别是通过一种忽视了其作为第二级别的概念的性质的概括,来获得其最初的似真性的。”

       最后,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媒介概念或艺术样式的概念。因此,比方说,我们不能说架上绘画是现代主义的,而装置艺术(installation)、视像艺术(video art)等等,却是后现代主义的。因为,从根本上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野不是媒介或材料,或具体样式的分别,而是观念的分别。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我们得稍微绕一个弯。


      5楼2007-10-06 19:29
      回复
        3。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它语源于法语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

        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的一些大国里,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相继出现了若干新奇的派别,例如绘画方面的抽象派,音乐中的反轩调主义,雕刻中的反现实主义,诗歌中的未来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戏剧里的表现主义等等。到了本世纪二十年代,逐渐汇合而成有社会景物 现代主义思潮,或称现代派。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古典的艺术传统,在题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标新立异,在精神上则带有歇斯底里的疯狂性质,作家们着力发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贫乏而空虚的内心世界。他们排斥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认为它呆板、单调、机械;他们崇拜奥地利的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张描写梦境和人的下意识领域,追求表现人们在一瞬间感受到的"神秘的抽象的王国"。西方学者就把这种鼓吹反现实主义的,主张作家任意妄为和疯狂自我表现的文艺思想,笼统地称之为现代主义思潮。

        现代主义主要包括本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主义,以法国为中心的超实现主义,以英国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也包括三十至六十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等等。一般认为,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犹太作家卡夫卡,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方的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产物,也是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各种与传统异然有别的文学艺术思潮的统称,旨在表现对20世纪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而作出的精神反映;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天主教会内部出现的一股旨在用现代哲学重新诠释天主教教义的神学思潮


        7楼2007-10-06 19:32
        回复
          4。无厘头
          无厘头文化是香港一种在1990年代突然兴起的次文化,当中以周星驰为当中的佼佼者。这股文化一直主导整个十年的香港社会,直到亚洲金融风暴后才慢慢消退。 

          无厘头文化透过香港地区的喜剧影视作品及流行区而得以大力发展,后被华语地区广泛接受,成为被197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年轻人广泛接受的喜剧艺术表演形式,并逐渐运用于现实生活。


          8楼2007-10-06 19:33
          回复
            语源 

            无厘头绝不是“没有理发的脑袋”的意思。这是一个广受争议的青春部落用语,最早是广东一带的方言。 

            无厘头可能是源自粤语俗语“无厘头尻”。“无厘头尻”解作“没有首尾的脊骨”(“尻”指脊骨尾部,读作“敲”,与流行粤语粗言无关。),指说话或行为“没头没尾”,令人费解。但该俗语并未获证实。 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但并非没有道理。 

            另一说是在晚清时期,鸦片盛行。人们在抽鸦片的时候有时会说“无厘瘾头”(抽得提不起什么兴趣),久而久之就略去“瘾”字而变。

            还有一种说法是顺德的方言,是骂人的话中最狠的一句,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情什么都不行,很没用。


            9楼2007-10-06 19:33
            回复
              渊起

              无厘头文化基于草根阶层的神经质的幽默表演方式,利用表面毫无逻辑关联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人物在矛盾冲突中所表现的令人意想不到的行为方式,往往滑稽可笑。一般人若不明白事件背后的“笑位”,就会不懂得笑。而当时学界中因为很多老师并不懂得学生因何而发笑,曾对这种“无厘头文化”大加鞭鞑。而事实上,这种文化的兴起,正正是因为当香港人对于自己生为香港人,不单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更要听命于两个毫无关系的超级大国(中国及英国)每天的政制争拗,因此感到无奈。所以就模仿中英联合声明中与会双方的对白,来发展出一种对社会现实无奈的呐喊。 

              这样的词语怎能广为流传呢?真让人奇怪。其实时至今天,周星驰受广东文化的影响,也很反感他的喜剧被称为“无厘头”,因为这个词叫人联想到的是“不用用脑、不用花心思”,而其实他们在拍片中经常为喜剧效果费尽了心机,为了一个出彩的镜头,剧中的每个演员通常都要N G超过15次。周更偏向于将他的作品称为悲喜剧,他总是关注小人物在生存压力面前的尴尬和窘迫。周星驰的电影并非没有内涵,很久以前拍的片子现在看来还是叫人忍俊不禁、笑中有泪。内地目前出现了许多网页研究“周星驰的现象”,这说明他的持久魅力。 

              这个词语本来不为北方人所知,但是从1990年开始,周星驰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一代宗师,拍出了一系列里程碑般的喜剧电影,这些电影全部说粤语对白,尤其是近年流行的俚语,迅速在社会上(尤其在青年中)形成一股风潮,电影界也因为周星驰独特的演绎风格和个人魅力涌出一股潮流,社会上就称此类影片为无厘头影片。


              10楼2007-10-06 19:34
              回复
                误解 

                有人认为无厘头的出现,是受到日本漫画的影响。1990年代初期,香港兴起阅读日本漫画的热潮,日本卡通每天都在电视上热播,日本文化逐渐影响香港青年人。而日本漫画及卡通片中一些夸张的表达方式亦为香港青年所模仿,且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风格。事实不然。

                这个问题是不是让你摸不着后脑勺呢?别怕,摸不着自己的后脑勺可以摸别人的嘛!同样的,寻找答案也有很多途径,最方便省事的方法之一,就是上网去,找个比较好的搜索引擎,键入“无厘头”三个字,回车,然后就会返回一堆与此相关的信息。然后你就可以看到对于无厘头的解释大概会是这么一段:“无厘头文化应属于后现代文化之一脉,及时行乐,无深度表现、破坏秩序、离析正统等等,无不可以在无厘头电影中读出。无厘头的语言或行为实质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透过其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哇,这么大一坨的说明,却完全看不懂,真是‘头可头,非常头’。”

                一般人对于无厘头的认识就好比对“拉哈拉”这个词一样不知所谓(拉哈拉是作者乱拽的,根本没有实际意义),也只有大部分周星驰迷们对此有一些朦胧的感知。这是因为在中国内地是根本没有"无厘头"这个词的,台湾也没有,这个词是广东话里的俚语俗话。早先无厘头的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不合常理,不按规律,令人难以理解,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莫名其妙。直到二十世纪九零年代,无厘头才逐渐转变为以周星驰为代表的一种喜剧电影的专有名词,基本上可以说是周星驰赋予无厘头这个词语新的含义并将其广为传播,到如今无厘头已成为类似小资情调这样一种亚文化并拥有其特殊的社会群体。 那么无厘头是个什么头?答曰:颇有来头! 

                无厘头是谁的头? 

                只要说起无厘头,就不能不谈周星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周星驰就是无厘头的代名词。 

                早时候周星驰在电影里尝试突破常规,破旧立新,但在香港人看来,他的表演只是随意瞎闹胡搞,入不得主流。因此冠其无厘头,这也是为什么周星驰不喜欢别人说他无厘头的原因。但随着周星驰对他这种特殊演绎手法的逐渐完善并自成体系,社会大众也从拒绝排斥转变为对他认同欣赏,最后周星驰终于赢得了大众的肯定,迅速走红。他这种特殊的演绎风格也被定义?“无厘头”,只不过,此头已不同与昔日之头,除了不再有贬义色彩外,还成为一种特立独行的新风尚。如果没有周星驰,大概也不会有今日的“无厘头”。自然,您也看不到这本书了。


                12楼2007-10-06 19: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