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12楼给出的理由很不错。我补充几条啊:
11、年龄方面:法显取经时六十多岁,玄奘取经时二十多岁。虽然年纪大的人有此壮举更值得钦佩,但年轻人往往更吸引眼球。
12、翻译方面:法显翻译经书六十三卷,一万多字;玄奘翻译经书一千三百多卷,一千三百多万字。
(嗯,好象上面有人说了,玄奘翻译的经书有很多重复的,但在一千多卷经书里,不重复的总该超过六十三卷吧。)
13、金钱方面(这条纯粹是比着玩啦,谈不上谁牛谁不牛的)
(1)法显刚出国时有人资助(好象是姚兴吧);玄奘出国时是偷溜的,头上顶着一张通辑令,资助是一点儿都没有。
(2)法显半道资助用完了,就开始化缘;到了半道上,碰上个高昌王,获得了丰富的资助。
(说到这个化缘,法显倒是有个有趣的故事,就是过了高昌国,发现盘缠快用完了,于是他派几个弟子回高昌化缘去。结果那几个弟子化得不多,只够他们到前面那个国家的,于是大家停下来,又一起回去化缘……)
(3)法显回国以后则基本没人理;玄奘回国后那叫一个风光!
(4)总体来讲,感觉法显是不打无准备之仗,走之前三番五次找皇帝要资助,一路之上密切注意盘缠足不足;
玄奘则好象准备不足,在瓜州买马还是先卖了自己带的衣服。而且一路之上吃饭靠托钵,不太去考虑盘缠的事,直到碰上高昌王这么一位大施主,上杆子地要给他钱,运气真好……
这样看来,法显更像个驴友,玄奘更像个和尚。
14、再说一下人员方面(同样是比着玩啦)
(1)法显出发时是十八人(好象是这个数);玄奘出发时确实就一个人(他是偷溜的嘛,那个胡人是到瓜州时收的,也就那一个,跟了他一两天,还差点杀了他。)
(2)法显的人员一路之上逐渐减少;玄奘的人员则逐渐增多(特别是到了高昌国,一下子有了二十多个同伴。)过凌山时双方都死了很多人,法显那边人员少了没增加,玄奘这边又去见了突厥可汗,突厥人又给了他随从。(感觉玄奘特善于跟人打交道)
(3)到达印度时,法显这边算他本人在内,两个人;玄奘这边,嗯,随从有几个不知道,但徒弟还有两个。
(4)回国时,法显就一个人了,另外一个留在了印度;玄奘这边人就多了去了:其中有要顺便回乡的西域商人,更重要的是,有很多国家的使节,而且回国的路上还不断有各国使节加入进来,充实这支队伍。
(有人据此认为,玄奘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想想也是啊,这么多的人员,物质,道路那么艰难,过雪山时又死了很多人,居然没有出现哗变之类的情况,这对一个僧人来说,确实是很不容易的。想来唐太宗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数次要他还俗吧?)
咱补充的就这些了,14楼的应对也不错。特别是“发现新大陆”说,如果能得到证实,那确实是太牛了!
8过玄奘也有牛的地方,听说棉花就是他从印度引进的,给国人带来了温暖啊。
最后再说一句,其实玄奘很崇拜法显的,《慈恩传》里有这么一句话:
“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
瞧,法显是他西行的动力源泉。
综上,两位大师都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