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知晓吧 关注:54,584贴子:1,543,455
  • 10回复贴,共1

【2013.11.25】给你们看个学校的制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11-24 21:17回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改革很常见。既然是改革,那就有利也有弊。
    学校动员全体老师去学习,跑到河南,可谓是不远万里,千里迢迢。其心其想,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就是为了学习成绩么。学习人家的私立的制度,老师要求严格,事情程序繁琐,老师课间忙忙碌碌,学生课间怨声载道。学的死抠的不就是课本的那一点点么?开法制报告会时,不是常说现在中学,高中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么?学来学去学的还是课本的那一点,为的还是分数,学习为的是自己的未来,成绩不能代表一切,虽然没了成绩一切都代表不了。
    私立的学校,各方面都要好一些,老师也是正规高校学生,人家有那样的生成条件。和现在情况是不一样的,老师们教了十几年的程序被打乱,改革学新的!先学后教,自学,自学,自己学的理解错了,记住了,再改,你以为跟吃饭一样呀,那么容易!学不会,老师们一个个的冲着全班发火,全班没一个人敢吱一声,敢怒不敢言!是我们的错么,我们就这么理解的,要是不用教都会要你们干什么吃的!吃的是国家的公粮,拿的是纳税人的钱,每次午夜梦回不想想么!


    2楼2013-11-24 21:18
    回复
      我们只是学习,只是想学好,和你们搞好关系,多学一点是一点!可是学习回来后呢,什么新型的师生关系,那都是摆设!一个个的吆五喝六,脾气大的没边。做不好我们改,你一生下来就能做好每件事么?对我们横眉毛竖眼睛,我们惹你了,还是烦你了?
      为什么人家美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多?创新意识强?是我们不够努力么?还是我们太笨?
      自己不想想,也没人想想么?在该收获知识的时候,他们在什么,我们在干什么?
      ***爷爷说过,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做,多实践,多动手。要发散思维。
      我们从小的独特的发散性思维都被扼杀了。给我们一个东西,让我们去想象,看看最后能想出来的是什么?课本那些东西都是死的那是死的!


      3楼2013-11-24 21:18
      回复
        举个例子说明: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儿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薇拉小姐教的。” 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像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的东西,然而从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后,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3个月后,此案在内华达州州立法院开庭,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她说,我曾到东方某个国家旅行,在一家公园里曾见过这么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羽,放在较大的一片水塘里;另一只完好无损,被放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管理员告诉我,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剪去一边翅羽的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虽然没有被剪去翅羽,但起飞时因没有必要的滑翔路程,而老实地呆在水里。我当时非常震惊和悲哀。今天,我为我女儿的事来打这场官司,是因为我感到伊迪丝的变成了幼儿园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伊迪丝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他们早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存在ABC的小水塘。这段辩护词后来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的《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众所周知,这一规定,使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始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中国,这会么,相反,父母们会夸奖孩子!
        可悲可叹!可怜!谁说学生什么都不愁,压力谁知道?不知道就不要乱说,谁说我们没感情,我们需要很丰富的生活!
        我们的青春都贡献在了九年的义务教育上了!学不好,青春都浪费了,学好了,多得是学得好的,不差你一个!
        总结:那些都没用!


        4楼2013-11-24 21:18
        回复
          我们安于现状,我们顶着压力,我们努力学习那是因为我们孝顺,我们想父母安心,那是证明自己的能力:我能行,不为别个!难道不明白都装糊涂么?
          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平等的,富有创造力的,随着时光的逝世,后天的学习,我们变得可怜!失去了飞翔的资格!


          5楼2013-11-24 21:19
          回复
            一天,我看见XX和几个小朋友唱的一首新儿歌,XX唱道:“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我惊讶极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奇妙呀!然而xx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我突然感到:一棵想象力的春芽被理性的人无情地扼杀了!xx和孩子们仍在一问一答地唱着:
            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没有抓到老鼠害羞了!”
            “气球为什么飞上天?”“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要捉小鸟!”
            “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不能把书看?”“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会把书儿一起吃掉了!”
            我一面惊讶着孩子们的奇特想象力,一面感慨着xx每次都用同样温柔的话语否定孩子们的回答:“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
            “可怕的大人!”(摘自无意间看到的文章)


            6楼2013-11-24 21:19
            回复
              第二天,我又从同事那里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儿,让被试者回答这是什么。问到机关干部,他们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上级。局长沉默良久,气呼呼地:“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解答你们的问题呢?”问到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问到初中学生,一个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的小学生大喊“英文字母( )”,却遭到班主任的白眼。最后问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异常活跃地举起小手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李谷一唱歌时的嘴巴”“是老师发脾气时的眼睛”……事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给这个节目起了个名字“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到底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我们看到: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所受教育越多,人的想象力就越贫乏苍白,甚至于非要研究一下才能回答。难道是现行教育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摘自无意间看到的文章】


              7楼2013-11-24 21:19
              回复
                据说,西方国家的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国的教育则更多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以致学生常常在“正确答案”面前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生怕不小心便被老师斥为“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学习态度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点儿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能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学校教育后,变得呆头呆脑,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学习的机器,哪里还有半点想象力、创造力可言。


                8楼2013-11-24 21:19
                回复
                  不知道在场回答XX问话的那几个孩子会有什么想法,会不会今后在回答大人问题时也学得乖了,再也不轻易回答:“我知道!我知道!”而是一脸严肃地想想“标准答案”以免说出“不好”“不妙”的答案来,而误入大人们从容设下的“圈套”?反正当我抱着我那两岁的儿子哄他睡觉时,儿子用天真无邪的眼睛看着我问:“妈妈睡觉了?娃娃睡觉了?电视睡觉了?被子睡觉了?”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小心翼翼地抱着儿子,肯定着他的每一句话,就像捧着一点稚嫩脆弱的想象力的火种,生怕一不留神它便被熄灭了。谁知道以后上了幼儿园,上了学,儿子会不会也像其他孩子一样,被XX用一次次无情的教育将他内心的想象力扼杀了呢?
                  可悲可叹!可怜!谁说学生什么都不愁,压力谁知道?不知道就不要乱说,谁说我们没感情,我们需要很丰富的生活!
                  我们的青春都贡献在了九年的义务教育上了!学不好,青春都浪费了,学好了,多得是学得好的,不差你一个!
                  总结:那些都没用!
                  我们安于现状,我们顶着压力,我们努力学习那是因为我们孝顺,我们想父母安心,那是证明自己的能力:我能行,不为别个!难道不明白都装糊涂么?


                  9楼2013-11-24 21:20
                  回复
                    不喜欢看的,就不要看了。请点击那个红色的叉叉,默默离开。
                    谢谢合作


                    10楼2013-11-24 21:21
                    回复
                      大家来评价一下


                      11楼2013-11-24 2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