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之间的自我介绍里不知不觉地多出了对自己星座的介绍。如今,星座理论事实上已经弥漫到年轻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前些日子有个朋友问我信不信星座,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也许是,明知其不可信而信之。
是的,明知其不可信。
星座,在天文学意义上讲,不过是一种视觉效果。我们的先人用崇敬的目光仰视星光点缀的夜空。看久了,也自然把一些靠的较近的星联系在一起,又把他们生活中的形象赋予这些联系在一起的星,于是就有了星座。因为它们的生活里有天枰的形象,而天上有恰好有六颗星连成一个天枰的形状,于是,就有了天平星座。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有处女的形象,而天上有恰好有十六颗星连成一位处女的形象,于是,就有了处女星座……到这里,我们的先人也还只是对头顶的星空作了一下简单的划分。下面,一个影响更加深刻的联系出现了。一个人的命运,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就如同头顶上的星空一样神秘。他们低头想了解自己那神秘的命运,抬头想了解头顶那神秘的星空,于是,两种神秘碰撞出了火花。以地心说为前提,在黄道上共有12个星座,而太阳在黄道上绕地球运转,于是,在一个特定的一个月,太阳总是会处在黄道上特定的星座,那么,在那个月出生的人也就被赋予了那个星座。再下一步,我们不得不由衷的佩服我们的先人。他们认识到,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的性格。那么,每个星座又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地球上的气候变化等因素也被融入了其中。比如,太阳处在狮子座的时候,北半球正值盛夏,于是狮子座被赋予了盛夏应有的性格;太阳处在天枰座的时候,北半球正值深秋,于是天枰座被赋予了深秋的性格…… 至此,性格决定命运,星座决定性格,这个的神秘联系被搭建起来了。当然,在以后的日子,古代的占星师们又发展出金星影响论,火星影响论等等,使这个体系更为复杂。
通过这样的分析,不难看出,星座决定论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和自身那种神秘的崇拜。古人的生活是局限的,古人的视野也是局限的,所以,这样的理论在那个局限的时代是合理的。在今天,哥白尼已经彻底粉碎了星座理论所依赖的地心说,而现代天文学也可以证明同一个星座的两颗星可以相距非常遥远,似乎星座理论应该被彻底地扔进垃圾桶了。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今天的年轻人依然对星座决定论有着非比的热情,加上一些媒体的炒作,使这个领域越来越火。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我们更愿意相信它。
我们每个人生活于这个现代世界,学到了古人难以想象的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等等,有了古人难以想象的视野,但我们最不了解的,依然是我们的心。一个人不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真正的性格,这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帕斯卡说“人的一切尊严存在于思考”,那么,我们作为人就不免把思考的对象指向自己。在这个时候,即使是活在现代的我们,也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无力。我们无法凭借自己的智慧看透自己真正的性格,因为真正的性格藏得太深了。我们需要帮助,帮助来自星空。我们知道这一切不可信,但总是要有个平面,让我们可以归纳自己的性格,或者说,“了解”自己的性格,并在其上总结分析我们的行为和人际。这总是比无限的空灵来的踏实些。这就形成了星座理论的第一个支柱。在有,我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有着强烈的归属欲,也就是说,我们都希望归属于某种人群。而星座体系,恰恰以它自己的方式,形成了一种超越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职缘关系的特殊人群分类,让我们有了一种特殊的基于星座性格的归属感。这就是星座理论的第二个支柱。有了这两个支柱,又穿上了时尚的外衣,星座理论在我们的时代又重新登场了。在我们的时代,我更愿意相信,星座理论在实质上是一种心理调适的工具。
到这里,一切似乎都清楚了,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星座呢?
还是那句话,明知其不可信而信之。我知道其不可信,是因为我的理性;我还是相信它,是因为我的感性。诗人徐志摩写道“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何尝不知道衣袖里没有云彩,但他还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们何尝不知道星座理论不可信,但我们还是去信它,因为,这是诗意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