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热吧 关注:319贴子:5,389
  • 13回复贴,共1

【转】埃尔热与他的三个世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转自:张旭鹏《埃尔热与他的三个世界》
来源于丁丁历险记主题站《埃尔热与他的三个世界》
原文地址:www.防tintins.cn止/tintin被/zuozheaierre/吞34.html


1楼2013-11-28 20:52回复
    埃尔热与丁丁的世界
    埃尔热的个人世界是与丁丁的世界交织在一起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被丁丁的世界所支配的。在1947年的一幅漫画中,埃尔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作者在拼命地伏案工作,而丁丁却高高在上,挥舞着掸衣鞭,神情严厉地盯着他。白雪蹲在丁丁身旁,口中衔着一块骨头,面带与主人一样的表情。这其实是埃尔热多年来生活的真实写照。《丁丁周刊》的出现将作者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接踵而来的却是巨大的压力。勒布朗是埃尔热和丁丁的热情支持者,但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看到了丁丁身上的商业价值,决定开发丁丁的衍生产品,并将《丁丁周刊》进一步商业化。这无疑加大了埃尔热的工作量,也一度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怀疑——创作丁丁已不仅仅是让年轻大众获得无限快乐的事情了。
    好在商业性丝毫没有损害丁丁的艺术性。在每一部丁丁故事的背后,都饱含着作者无尽的心血和对现实主义的狂热追求。为了保证细节的真实性,埃尔热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许多看似漫不经心的画面都基于绝对的真实。
    从根源上讲,所有这些创作上的动力都来自对丁丁的爱,但这种爱也是他多次陷入身心崩溃边缘的主要原因。1949年《在黑金之国》发表之际,埃尔热就突然失踪过4个月。随后,就是那个在读者中引起“恐慌”的18个月的中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58年《红海鲨鱼》完成之后。当时,埃尔热处在感情和精神的双重煎熬之下。事后回忆起那段痛苦的经历,埃尔热如是说道:“那时,我正经历一次真正的危机,我的梦几乎总是白色的。这些梦令我烦恼不堪。我记得其中一个梦是这样的:我发现自己在一个好似塔楼的地方,塔楼是由连绵斜坡组成的。落叶纷纷,遮盖了一切。突然,从一个洁白无瑕的类似壁凹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浑身上下都是白色的骷髅,它想抓住我。就在此时,我周围的一切,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白色,白色。”
    埃尔热能够在这样的状态下继续工作,得归功于1950年成立的埃尔热工作室,它为作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氛围。虽然更多的人为丁丁的故事提供了帮助,但是丁丁和他的伙伴的种种历险,却是埃尔热的个人创造,描绘它们也是他个人的责任。所以,当埃尔热的早期重要助手埃德加·皮埃尔·雅各布提出与他共享丁丁故事的署名时,埃尔热毅然终止了与其的合作。鲍勃·德·莫尔是个更理想的合作伙伴,但无论他与埃尔热的友谊如何深厚,无论他的才华多么横溢,这些都不足以使他有资格在埃尔热逝世后去创作下一部丁丁作品。埃尔热在一次访谈中解释了他之所以这么“自私”的原因:“当然,有许多事,我的助手没有我也能做,甚至做得比我好得多。但是,让丁丁活起来,让阿道克、卡尔库鲁斯、杜邦和杜帮以及所有其他角色活起来,我想只有我能做到……如果其他人接手创作丁丁,他们也许会做得更好,也许做得没这么好。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会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创作,这样,丁丁就不再是他本人了。”
    1983年3月3日,埃尔热和丁丁过早地走完了他们共同的历险生涯。遵照埃尔热的遗嘱,丁丁的故事不再继续,成为绝唱,这是所有“丁丁迷”们永久的遗憾。


    3楼2013-11-28 20:54
    回复
      埃尔热与我们的世界
      埃尔热和丁丁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在丁丁诞辰50周年之际,将同一年过生日的米老鼠的塑像赠送给埃尔热,这是迪斯尼去世后,获此殊荣的第一个外国人。在非洲,塞内加尔的工匠把丁丁和白雪的肖像画在玻璃瓶上,没有人真的在意丁丁是否曾是个“殖民主义者”。在日本,尽管埃尔热对这个国家进行过最直接、最无情的讽刺,但日本人却是丁丁在亚洲最狂热的读者。《丁丁历险记》的发行量迄今已超过2亿5千万册,被翻译成65种语言,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以研究丁丁为主的“丁丁学”(Tintinology)。除去丁丁故事的魅力外,中国人对丁丁的爱也源于埃尔热对中国的深厚感情。丁丁仅有的两次落泪,都是为他的中国朋友张充仁而流的,一次是在《蓝莲花》里,一次是在《神秘的雪人》里。特别是在后一个故事里,埃尔热破天荒地把丁丁的情感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个多年来坚强如一的年轻人,其实也是孤独的、脆弱的。早在1939年,应宋美龄之邀,埃尔热就有意前往中国,但因即将到来的欧洲战争而不能成行。1973年5月,埃尔热再次受到当时代表中国的国民党政府的邀请,来到中国台湾。尽管这里不是《蓝莲花》的发生地上海,也没有他渴望见到的朋友张充仁。直到1981年3月18日,埃尔热才与张充仁再次重逢。这一天,整个布鲁塞尔像是在过节日,工厂里在不停地加印《蓝莲花》,人们在仔细地寻找《蓝莲花》里张充仁的签名。无数比利时人目睹了两个老朋友相会的感人场面。
      埃尔热和丁丁的影响,更多地融进了每个“丁丁迷”的个人体验中。我一直认为,《丁丁历险记》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今天能从事外国文化与历史的研究,这要归功于童年阅读丁丁时所做的梦,以及这个梦带给我的一系列我都意识不到的启示。
      我不能确定自己的感受是否具有代表性,但我肯定在一个更广大的“我们的世界”,即深受埃尔热和丁丁影响的读者的世界里,类似的感受一定很多。今天,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审视埃尔热和他的丁丁,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人怎样通过一项工作将他和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当中世纪的僧侣在昏暗的修道院里不停地抄写经卷时,当一个现代的学者坐在电脑前不断地敲打键盘时,他并不会想到他是在做什么伟大的事。然而,对于一种志业的执着却随着文字传递下来,就像埃尔热把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孩子,等他们长大了,这样的快乐又会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
      不想将埃尔热塑造成一个普世的“人文主义者”或独具时代精神的“文化人”,这样必然会销蚀他作为一个“小人书画家”的身份。但是在这个全民选秀的时代,在这个眼泪动辄肆意横飞的时代,即便是在大众文化领域,一些形而上的东西还是值得宣扬。否则,就像笔者看到现在的中国儿童已经看不懂丁丁那样,多少令人感到灰心和失落。作为一位“古典主义”连环画大师,埃尔热在作品中表达出的价值观似乎已落后于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但是,对梦想的追求,一如埃尔热本人和丁丁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仍然是这个时代不容缺失的精神,尽管献身于它常常让人感到疲惫不堪和充满焦虑。
      明了了这些,再次端详埃尔热那张消瘦、眉头紧锁、写满沧桑、不苟言笑、甚至略显愁苦的面庞,我们不是从中也看到自己的影子了吗?


      4楼2013-11-28 20:54
      回复
        你怎么看这篇东西的?


        IP属地:广东5楼2013-11-29 16:48
        收起回复
          mark一下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08-30 18: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