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疤痕吧 关注:56贴子:271
  • 17回复贴,共1
是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代谢机能失去正常的约束控制,持续处于亢进状态,以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的结果,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在中医上称为蟹足肿或巨痕症,它表现为隆出正常皮肤,形状不一,色红质硬的良性肿块。瘢痕组织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
  伤修复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皮肤的表浅伤口,仅仅影响皮肤,由毛囊、皮脂腺的上皮细胞起始,通过简单的上皮形成而愈合。修复后均能达到结构完整性和皮肤功能的完全恢复。另一种类型是深达真皮和皮下组织的损伤,通过瘢痕来修复。


1楼2013-11-29 17:05回复
    (一) 表浅性瘢痕 是因皮肤受轻度擦伤,或由于浅Ⅱ度灼伤,或皮肤受表浅的感染后所形成的,一般累及表皮或真皮表层。疤痕表面粗糙,有时有色素改变。局部平坦、柔软,有时与周边正常皮肤界限不清。一般无功能障碍,不需特殊处理。


    2楼2013-12-02 09:54
    收起回复
      (二) 增生性瘢痕 凡损伤累及真皮深层,如深Ⅱ度以上灼伤、切割伤、感染、切取中厚皮片后的供皮区等,均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瘢痕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局部增厚变硬。在早期因有毛细血管充血,瘢痕表面呈红色、潮红或紫色,以痒和痛为主要症状,甚这可因搔抓而致表面破溃。在经过相当一段时期后,充血减少,表面颜色变浅,瘢痕逐渐变软、平坦,痒痛减轻以致消失,这个增生期的长短因人和病变部位不同而不同。


      3楼2013-12-02 09:54
      回复
        (三) 萎缩性瘢痕 萎缩性瘢痕(atrophic scar),其损伤累及皮肤全层及皮下脂肪组织,可发生与大面积Ⅲ度灼伤 、长期慢性溃疡愈合后,以及皮下组织较少部位如头皮、胫前区等受电击伤后。瘢痕坚硬、平坦或略高于皮肤表面,与深部组织如肌肉、肌腱、神经等紧密粘连。瘢痕局部血液循环极差,呈淡红色或白色,表皮极薄,不能耐受外力摩擦和负重,容易破溃而形成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有恶变的可能性。萎缩性瘢痕具有很大的收缩性,可牵拉邻近的组织、器官,而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


        4楼2013-12-02 09:54
        回复
          瘢痕的治疗方法
          1.手术切除缝合法 具体需根据疤痕的大小、位置、深度,除了单纯地切除缝合的方法之外,还有Z字形整形手术、W字形整形手术等。这是指以W或Z字形形状缝合疤痕部位,也就是说如果疤痕与皱纹成直角的话会显得越发地明显,此时如果改变疤痕的方向与之与皱纹的方向相同的话就不会那么明显了。疤痕的矫正手术要在治疗完疤痕之后的半年或一年之后进行为宜。


          6楼2013-12-03 11:02
          回复
            2、皮肤移植法 采用皮肤移植的方法进行矫正。在进行皮肤移植手术的时候,所使用的皮肤是患者自身的皮肤。如果采用其他人的皮肤的话,因为排异反应的缘故手术一般不会取得成功,切割均匀厚度的皮肤之后,皮肤的移植根据所移植的皮肤的厚度分为表皮移植法、全层移植法和中间层移植法。在进行移植手术的时候,因为各部位皮肤的性质都不太一样,为了不使其凹陷或突起,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压迫移植部位的特殊治疗。


            7楼2013-12-03 11:02
            回复
              3、自体软组织扩张术 这一技术不仅可以提供与缺损区域皮肤软组织色泽、质地、功能近似的充裕的皮肤软组织供组织缺损的修复和再造所用,而且又克服了过去传统方法遗留供区继发性缺损的弊端,不仅可以达到功能上的复原治疗目的,而且也可以取得美容性康复。是目前理想的治疗皮肤组织缺损的整形外科手段


              9楼2013-12-03 11:03
              回复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益脑膜炎症为主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呕吐、惊厥、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及脑脊液化脓性改变为特征。多见于婴幼儿,两岁以内发病者约占本病的75%,发病高峰年龄是6~12个月,冬春季是化脑的好发季节。近年来本病的诊治虽有很大进展,发病率已明显减少,但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10楼2013-12-07 12:00
                回复
                  多数化脓性细菌菌可引起脑膜炎在我国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占小二化脑2/3以上。病原菌类型与年龄、季节、地区、机体免疫功能、头颅外伤以及是否有先天性神经或皮肤缺陷有关。


                  14楼2013-12-08 11:44
                  回复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差异很大,以北美、大洋洲最高,欧洲居中,亚非地区较低。我南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明显高于北方。近20多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大肠癌(主要是结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上升趋势亦十分明显。


                    20楼2013-12-11 10:17
                    回复
                      (一)环境因素 中国和日本人的大肠癌发病率虽明显低于美国,但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即见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第二代已接近美国人的发病率。此移民流行病学特点提示大肠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因素密切关系。一般认为高脂肪食谱与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相关因素,这已为大量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所证明。


                      21楼2013-12-11 10:17
                      回复
                        (二)遗传因素 从遗传学观点,可将大肠癌分为遗传性(家族性)和非遗传性(散发性)。前者的典型例子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综合征和家族遗传性非息肉病大肠癌。后者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基因突变


                        22楼2013-12-11 10:18
                        回复
                          (三)其他高危因素
                          1.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 一般认为大部分大肠癌起源于腺瘤,故将腺瘤性息肉看做是癌前病变。一般腺瘤越大、形态越不规则、绒毛含量越高、上皮异型增生越重,癌变机会越大。对腺瘤癌的序列演变过程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大肠癌的发生是正常肠上皮-增生改变/微小腺瘤-早期腺瘤-中期腺瘤-后期腺瘤-癌-癌转移的演变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中所伴随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化已经比较明确,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复合突变的累积过程被看做是大肠癌发生过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因的突变则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癌变,多见于幼年起病、病变范围广而病程长者。
                          3.有报道胆囊切除术后大肠癌发病率增高,认为与次级胆酸进人大肠增加有关。


                          23楼2013-12-11 10:18
                          回复
                            结肠癌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41~65岁发病率高。在我国近20年来尤其在大城市,发病率明显上升,且有结肠癌多于直肠癌的趋势。从病因看半数以上来自腺瘤癌变,从形态学上可见大增生、腺瘤及癌变各阶段以及相应的染色体改变。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存在的分子事件基因表达逐渐被认识,从中明确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及多基因参与的细胞遗传性疾病。


                            24楼2013-12-15 09:16
                            回复
                              一般认为大部分大肠癌起源于腺瘤,故将腺瘤性息肉看做是癌前病变。一般腺瘤越大、形态越不规则、绒毛含量越高、上皮异型增生越重,癌变机会越大。对腺瘤癌的序列演变过程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大肠癌的发生是正常肠上皮-增生改变/微小腺瘤-早期腺瘤-中期腺瘤-后期腺瘤-癌-癌转移的演变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中所伴随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化已经比较明确,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复合突变的累积过程被看做是大肠癌发生过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因的突变则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5楼2014-01-16 09: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