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的时光吧 关注:4贴子:189

回复:存书《我的老头儿汪曾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鹦鹉史航:
汪曾祺的《虐猫》《窥浴》《讲用》,三菱镜一般刻画着文革,每一种都没有与之般配的电影,精致到那个程度。《皮凤山楦房子》另是种乐趣,我是从这里知道《清风闸》的,然后去听郭德纲的《皮凤山招亲》,去读扬州评话《皮五辣子》。《复仇》是他最早的小说,蜂蜜和尚,宝剑客人,少年意气,少年意识流。
@鹦鹉史航:
这是汪曾祺小说比较容易被忽略,但最好不要被忽略的几篇。◆◆


IP属地:河南33楼2013-11-30 19:27
回复
    @鹦鹉史航:
    王安忆忆汪曾祺:那时笔会总玩得很晚,有一天不是很早也不是太晚,人都走散掉了,他在走廊走来走去,就碰到我,我是准备要上床的样子,说我要睡了,他就很失落,问人都到哪里去了呢?我说我也不知道。然后他东找西找,找到吴亮还是谁了,他说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刚碰到安忆了,她晚妆已毕,准备入寝:(


    IP属地:河南34楼2013-11-30 19:28
    回复
      @鹦鹉史航:
      汪曾祺小说,《八千岁》真帅,能一口气记住六个人的状态。《鉴赏家》读着比《岁寒三友》还难过,不知道为什么。《受戒》被人谈太多了,其实成年人比孩子写得还有意思。《徙》是挽歌无疑,会让我我牵挂每一个小城的学校,因为那首校歌。《七里茶坊》我喜欢那些挖粪运粪的段落,空气都变得酸酸的,健康。
      @鹦鹉史航:
      读汪曾祺小说,中学就读,未必都懂。《黄油烙饼》这几年才读得难过。《职业》也是刚觉得酸楚,酸楚还有点轻松。《寂寞和温暖》当时只当政策小说读,现在读,觉得是武侠,是水浒,是西游!《异秉》当初只沉醉前半部对各种吃食的描述,现在知道那几个牌友的焦灼了,可能是因为又看了《得意楼与如意楼》。◆◆


      IP属地:河南35楼2013-11-30 19:28
      回复
        @鹦鹉史航:
        汪曾祺: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果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
        @鹦鹉史航:
        汪曾祺1993年这样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


        IP属地:河南36楼2013-11-30 19: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