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的太现实吧 关注:9贴子:1

西藏,我的佛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藏,我的佛堂
  [题记:我要去西藏!我要念着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祈求神山、圣湖,经筒、经幡,牦牛、绵羊,白云、流水……与我相见,时时加持与我,把我的心愿垒成坚实的玛尼堆,静静守在雪山下;把我的思绪化作经幡,在长风中猎猎飘扬。]
  雪山
  飞机起飞了,我的身体被抬举到云巅之上,在此之前往往忽视了这种高度也是短暂的超越,把腾云驾雾的飘逸归给轰隆隆的机器,把俯瞰苍生的博大视野赋及那不入法的肉眼,坐井观天的愚痴之态随身带到了这种高度,辜负了身体超越时的种种启示。
  今天我心皈依雪域高原,第一个闪念便是儿童时代反复高唱的那首“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哎,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哎……”虽说岁月匆匆,然而清音犹在,情境如临。即便当年想象不出那山那水的情形,可丝毫不影响敬拜之心,且是彻头彻尾的敬拜。忆往昔,才真真切切体会膜拜的力量。一首赞歌如是,那几千年传诵的密咒呢?“唵嘛呢叭咪吽”,加持吧!我要寻找冈仁布钦山,杂日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座座的神山,我要用她们几千修来的冰雪封冻业障,冻裂顽痴执着;要用那纯洁的雪水濯洗一身尘垢。
  机窗前的云堆,千形百态,亦幻亦真,聚成散灭,我不留恋浮光云影,我愿拨云见本性、本真的雪域高原。我要借这一时身体的高度,俯瞰着心中的神山,拥有须臾雄鹰的幻想,天马的自在。
  再笃定目光在飞机上也会变成游离不定,刚刚盯上一条弯弯的河流,还在琢磨着漂浮在两岸像泡沫垃圾泊在湾坞村庄和城市,她们的姓氏是什么?来到这河岸有多久?是不是为了抢战地盘有过英雄豪杰?是不是也有人大造功德羽化成神仙?还有许多问题还没来得及想,双眼就被飞机揣走,城郭、乡野消失的比云还快,怪不得曾经的故事中有,“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1楼2013-12-02 14:04回复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见微知著不仅仅是个智慧,是个平等,还能让一草一木,一叶一花都赋有感应世界的灵性。一岁一枯荣的草木如是,这千年、万年、亿年不化的雪山能不成神山,成佛山吗?藏传佛教认为,密宗本尊胜乐的身、语、意三宝,有三种具象的自然物组成,是多么合情合理,冈仁布钦山为其身,纳木措湖为其语,杂日山为其意。去贪净欲洁身,去嗔抑怒洁语,去痴离顽愚而洁意,精修到雪山和湖水一般,这是何等之境。
      此中我听到后排的两位同乘在轻声地交流着如何减轻高原反应,我想近水得凉,炙火是热,这反应正是身体的敏感,进入雪域高原,若是毫无反应,不是成了金刚之躯,或应变极灵的超凡之体。
      慢走、轻语、不躁、不恼、不急洗澡……我当作这一路行为检点的警言,修行修行,先修行为,行为端庄使心正位,行为轻盈让心松驰,行为温柔让心平和,行为检点让心中规。最后身心同修,达行意遂心,终归处子,进入雪域高原纯洁静穆之境。


    3楼2013-12-02 14:04
    回复
      我拖着行李箱,跟着队伍缓缓而行,在意着自己的呼吸,刻意深吸轻呼,大口大口地吸进拉萨的气息,让自己适应着这个气场。走出大厅,是一个明晃晃的世界,山明亮,地明亮,就是那绿树也耀眼。我即刻取出墨镜戴上,我的眼睛经不住这样的阳光照射。大家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种的阳光能直透窗户,会照彻心房的所有收藏,几十年积下的尘埃、布控全身的血丝网络、不良生活习性沉淀的污垢,还有欲望爬行心轨、追名逐利的行迹,都会一览无遗地暴露在阳光下。谁都想有点隐私,谁都有些见不得阳光的想法。墨镜、墨镜,许多人都借助墨镜把这扇窗遮实,走出同样一种悠闲自在的姿态,把所有的心闷、慌乱、浮躁藏匿,个个俨然是一幅幅人模人样。可就在这时,一位一样遮得实在的姑娘突然哗啦啦吐出一肚子的污秽,这一定不是她的愿望,清肠刮肚的呕吐是相当难受的,而她却从内到外洁身净体,来朝圣这块土地。我本想替她拍拍背,或递上一瓶矿泉水,或一包纸巾,可分别心依然作祟,陌生、女人,不可妄动,悲悯之心匹不过分别心,就这样在几次回眸中跟随自己队伍离开了她。
        站在地上瞻仰雪山是在前往羊卓雍措、纳木措、日喀则等地途中的事。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峰,山下都是碧绿的草甸。蓝天、白云、雪峰、草甸这一组合让这块天地显得特别辽阔,辽阔到雪峰与白云同高,绿野与心野同宽,那怕把这景致定格在一张照片上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依然是人在读景,人在听声。而我们进入这景致中,山、草、雪峰、白云是否也有所知觉呢?是不是也存在着天知地知呢?若没有哪来的感天动地,因果轮回。若有又哪来了没你地球照样转,日子照常过呢?我抬头望蓝天与白云,低头见大地与草木,侧目看雅鲁藏布江的水流与滴水,这就是人间正道。
        草甸上牦牛安静,绵羊悠然,两个牧人无声地坐在边上,一同晒着太阳,沐着清风。啃草的啃草,喝奶茶的喝奶茶,自然而然地享受着这一切。辽阔大境是一个静穆祥和的天地,享受就是清福。


      4楼2013-12-02 14:05
      回复
         游客忙个不停,想留下一些纪念,摆着各种姿势拍照,都长着一颗把美好收藏的心,他们有,我也有,更何况是站在海拔5030米的岗巴拉山垭口看着高高雪峰,是站在纳木措岸边看着隔岸并排的群峰,是在《红河谷》拍摄点遇上的冰霰飞洒,想留下这奇迹般的时刻是多么的平常。就在昨天夜里同行同宿的朋友还说:“来了这么多天还没与地道的藏民交往,还没喝口酥油茶”。长长叹气,有着那种糟透的感觉。我也有点这种感觉,然而在与雪山亲近之时,感觉中再大的遗憾都有了弥补,更何况真正经历了西藏“一山有四季”的风景。我举着相机拍个不停。这时,一群藏族小姑娘朝我镜头奔来,拉着要与我合照,这本是我所求,来西藏没有遇到前世的阿佳拉(情人),难道今生与她们合照的缘还没有吗?可她们拉着我的同时便开口说一人20元,我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但又不想在这圣洁的雪山面前玩这种极俗的交易,左右为难时我为自己找了一条理由,我是不是前世欠了她们,心想若是推托不了,一定是我前世吃了她们家的糌粑与奶茶,或着是她家放生的一只羊,可我没有那种报恩情怀滋生。在拉萨时一个踩三轮车的兄弟,他本只要15元的车费,可我给50元,我有着一种踏踏实实报答心,总觉得他是我前世的兄弟,可这些姑娘,我萌生不出丝毫前世的因缘感觉。我的推托,她们以为是嫌贵,就每人10元、5元递减,最后还是和她们合照了。我不知道她们是热情还是高兴,唱起了藏歌摆出姿态配合着,卡嚓卡嚓声声清晰地混杂在她的歌唱里,告诉了我这些姑娘与我没有前世之缘,但有今生的厘银之缘。


        5楼2013-12-02 14:05
        回复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在这人生难得的途中我们不会相逢,大概是因为我没转山转水转佛塔,我的阿佳拉也没转。
            照相的姑娘一定也没有转山转水转佛塔,或许还没来得及转就来到了这里,或许现实教给了她们新的活法,她们这辈子不再去转,还或许是想挣了钱叫人替她转山。找人代为转山在这里不为鲜闻,自古有之,要转山的人拿一笔钱给替转的人,替转人拿一块小石子给要转山者,就等于达成了协议,相互取信,不点钱数,不顾虑收钱不转,因为这一切都是给神的许诺。但我今天有点担心,担心这些诚实守信的基石是不是被金钱垫歪了,还能端端正正,不偏不移践行着自古的法则吗?天不怕地不怕,还会怕神吗?失去了敬畏心,随之就会失去道德的根基。
            有人说安贫乐道的西藏生活秩序是被游客给破坏了,对金钱的向往是游客教出来的。当初第一辆卡车开进西藏时,藏民们看着跑得快,个头又大的卡车,视为神奇的动物,不知道要饱食多少水和草料,他们提水的提水,抱草料抱草料,大家都想的是供养它,是施舍,哪有获取的动机呢?可是后来,外面来西藏的人,不知是炫耀还是施舍,给快食面、给糖果、给小礼品……结果如同伊甸园中的蛇引诱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一样,打破这里原来的平静,滋长了向往和欲望,且在在欲望的泥塘中越陷越深。重者占地盘挖虫草,轻则牵牦牛收费拍照,怂恿孩子们向游客乞讨钱物……我不小心进入一个误区,拍了张牦牛片还被抢走了相机,交了钱才拿回机子。
            我盯着这些乞钱的小孩看,盯着那位拿我相机的年轻人看,我想辨认一下,他们是不是地道的本土人。孩子们嘻嘻哈哈,见到游客一群围过来,游客一上车,又一伙玩开,这乞讨哪为是求生活,分明跟我们当年上学一样,学多学少无所谓,小伙伴聚在一起才好玩。再说抢相机的那位年轻人,普通话讲得好,查看相机中照片的技术比我们还娴熟,各类相机一到他手上他都能查阅,这是地道的藏民吗?但个个脸上的高原红为他们开出了证明,那年轻人一身藏服,那古铜色肃穆之脸都是证物。对!这一切都证明他们形质相差,一定都是别人教的,是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教的。


          6楼2013-12-02 14:05
          回复
             我有一千个的不甘愿,因为在我心中,天山上绽放的是雪莲花,青藏高原开的就是那美丽的格桑花。这雪山之水怎么养育他们呢?是的,青藏高原开得就是美丽的格桑花,我在布达拉宫广场、在看藏戏就有着这美丽的邂逅,在广场时为了看“雪顿节”大型晚会排演,我想挤到前面,结果把一位带着两个小卓玛的母亲挤到边上,我很不好意思说:我拍张照就走,她笑了笑,没事,你难得看一次,就站在这,还把一个小卓玛拉到一旁。我看着小卓玛一条条多彩的小辫子,我的心中重新升起了多彩的风马旗,吉祥一家啊!好戏常是一台台相连,在藏戏艺术中心,又有缘与一位背一个牵一个格桑花并排观看节目,她跟我说了很多民间藏戏的好节目,就如《普姆朗萨》一位叫朗萨的姑娘,看到十八层地狱的种种苦难,十分可怜这些迷失佛性的灵魂,放弃了自己灵魂的解脱,决定留在深深的地狱唱起“悲歌”,实际上这“悲歌”就是“六字真言”,在她的引领下,一位跟着唱,两位跟着唱,一群跟着唱,那些孤魂野鬼找回佛性的记忆,一同膜拜着佛主,走上了解脱之路。她用心才有话题,我仿佛是她的远亲,那么亲近,那么热情,谢幕时还邀请我到她家去做客,并特别强调她家说就在八廓街仓央嘉措唱情歌酒店的附近……青藏高原的雪峰:依啦依呀,依啦依呀,我看见大雪漫过灵岩,看见雪花飞舞,飘落心中是格桑花瓣。
              美丽的邂逅,如喝下酥油茶,如饮下奶酒,陶醉提神。我反复琢磨着来西藏我要什么,是那种神秘,是那种尊严,还是牦牛、山羊那种永不舍弃的悠然之态。夜晚拉萨街上的风很凉爽,带着神山的体温,轻轻地把我拥抱,我慢慢地走着,静静听着自己的呼吸,感觉着自己的心跳,双手摁着胸口,“唵嘛呢叭咪吽”,西藏!西藏!只要雪山在,我心中的一切都在。


            7楼2013-12-02 14:05
            回复
               “水、土、风、火、空”在西藏,如同汉地的“金、木、水、火、土”,像乾坤旋转的五根大辐转在这块土地上,运行起来八面来风,万事万物都在这个风车中转着,有的轮回,有的超越,生生不息。
                轮回的故事在内地常听着,然而藏区的超越和羽化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有的人说,不可信,是一种夸张的宣扬,可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就凭这双肉眼,远达不到百里,深透不过一纸,况且一叶可以障目,又能看到多少东西?人活不到百年,那丁点的年岁如沧海一粟,就凭生命的长度又怎能丈量岁月的长河,就凭几番的经历岂敢推理无穷无尽的宇宙,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怀疑它们。
                据传,西藏得道高僧能自度肉身,圆寂会化作一缕青烟飞走,整个肉身只余下一些毛发;也有的高僧越修个头越小,圆寂时只有一肘之躯;还有的高僧火化时,一切化为灰烬,而留下闪闪发光的舍利……西藏每个角落都有着这样神奇的僧人。草甸铺设绿基,群山围拱,直上霄汉的雪峰是一级级的山峰托起。雪峰如是,高僧也如是,藏民是基,僧人如峰,一起供奉着高僧。这样的山水,这样的生灵,自然就有这样的高僧。雪山融化的水,清粼粼地流下,一层层地渗透到草甸上的每一须草根,碧绿的草吸足了雪山的圣水,把神山施舍的情怀一节节拔高,雪山之水不绝,草甸永远丰茂。如同班禅圣手摸过一个个朝圣者的头顶,把佛家智慧加持给他们,他们诵经、体悟,也成了一个个明白人,高僧在、佛法在、梵音在,这里的佛性就永不泯灭,看匍匐的朝圣者一个接着一个,前赴后继。


              8楼2013-12-02 14:05
              回复
                西藏,山不言语,水传道法;西藏,佛不言语,梵音如水。草甸滋养生灵,佛法觉醒世人。这方水土的人也如高原一样,看得更远,也如雅鲁藏布江的水,流得很长。他们把轮回的轨迹铺在自己前世今生和来世路上,坚定地走着,许多女众常说修行就是为了修得来生当男人。有了前世今生和来世的他们,生命有了源头,有了去处,他们明白前因后果,他们不再有恐慌、不再有畏惧,挡住了世俗的诱惑,秉着信念不偏不离,淡定从容应对着无常的世事,随时准备走向死这个生命的中转,这就是雪山娇子的气质。


                9楼2013-12-02 14:05
                回复
                  圣湖
                    今生何来,来世何往,西藏人除了自己有一面心镜之外,还有圣湖这面镜。说是西藏有许多圣湖能看到自己的前生和来世。其中最灵的是羊卓雍措和纳木措,许多转世灵童也是在看湖、听湖中得到启示而后找到的。湖,清水藏古月,有诗曰“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湖中之月古今一轮,自然滴水隐千影。想到兹,念到兹,在圣湖中找到前世之影仿佛自在情理中。
                    在云霄之上俯瞰时,看见雪山中的湖,感觉是一颗好大的绿松石镶嵌在山中,我说这是天目;站在羊卓雍措边观湖时,我说这是一面镜;徘徊在纳木措时,我说是一面心镜;再到青海湖,我不再言语,而在寻找着仓央嘉措的身影。
                    湖,藏语中的措,她们静静依偎在巍峨静穆的群山中,在伟岸雪峰的呵护下,任尔风吹,波浪不惊,借明媚阳光,展现着一种远离尘嚣的纯净之美。然而就是这至美至柔的湖光水色,承载着西藏历史的沉浮,一代代活佛转世灵童究竟在哪?高僧不知道,众人不知道,只有这清粼粼的圣湖才能给予明示。天目阅尽人间色相,明镜知行见性,心镜内观自鉴,当然只有她才能明断这一切,找到转世灵童,这是伏藏重要法宝,是西藏高僧大智慧的挖掘。
                    随着圣湖故事的牵引,沿着弯曲的山路,爬到5030米的岗巴拉山口,垭口处是一面经幡照壁。面对经幡,会听到呼啦啦的诵经声,回顾来路,逶迤的公路像从雪山上飘落了一条长长的哈哒。再看羊卓雍措,山坡绿毡盖地,金黄的油菜花点缀其间,洁白羊群东几点西几堆随意洒落,湖面湛蓝湛蓝,随山弯水曲,风来轻波,铺展着柔顺的美感,怀疑这就是瑶池的一角,来到此境中的人,没有了陌生的拘谨,有的是一见钟情的惊喜。乐土、乐人让我忘却了圣湖的神圣尊严,我一步步向湖边移去,在湖边合掌祈求。看着湖中的影子,不只我一个在祈求,与我并排的有少女少妇,还有藏民拉来拍照的牦牛和狗。影子随波纹荡漾,我感觉像洗牌一样,不断更替着位置,一波中,我影可以移到牦牛影子的位置,一折中,少妇的影子可以移到我影子的位置,一波一折,易形幻影,正如无常世间,六道轮回,这就是圣湖的启示吗?“唵嘛呢叭咪吽”一定就是。


                  10楼2013-12-02 14:06
                  回复
                    领略和体会羊卓雍措,为自己阅读这样的景致找到了一条路径,让圣湖的故事像游物一样从湖中游过,静静的圣湖在自己的心中就生动了起来。纳木措,在这里转湖一圈可消除一年之灾,羊年转湖一圈,可抵得上平常日的十三圈。还是纳木措湖边有一道鬼门关,说是做过缺德亏心事的人,不管胖瘦一定过不了这个关。


                    11楼2013-12-02 14:06
                    回复
                       见我用心准备,昨天有些高原反应的朋友,动摇了信心,决定放弃了与纳木措的亲近之缘。他的决定,让我有点愧疚,完全因为我的谨慎,无意间渲染了旅途的艰难。看看这位友人,想想转山转湖,一路朝圣的人,生命在他们诠释中差异太大了。朝圣者为了求得来世,可以舍得当下一切,当然也包括这命,而这位朋友呢?我呢?把生命捏在自己的手上。长在自己身上的这双手又能有多少力量让人信服,他拿捏起自己的生命吗?真不如把生命交给神佛,神佛起码有许多的信众,这些信众会把她举到头顶,把命交给她比自己拿捏着稳当多了。


                      13楼2013-12-02 14:06
                      回复
                        我们随着车子到了那根拉山口,为了看风景,在这里我们要停留二十分钟。我穿上厚厚的羽绒服,让自己增加几分厚实,深深地吸了几口氧气,添几缕底气,背上相机,朝着那块刻着那根拉山5190米的石碑走去。石碑前人挤着人,都是为了在这个数字面前留个影,证明着自己脚下的高度。有没有这个必要呢?上山的人总要下山的,就是上了珠峰,回到山下,又只是山下的高度,事实确实如是,但这毕竟是自己的一次经历,留下一张照片,也许在心中就留有一定的高度,没有什么不好。
                          山垭口,有着共同的特点,风在不停地吹。家乡福建人就会在垭口种上树,让这些树赋上风的姓氏,叫做风水树。西藏各垭口则安奉着玛尼堆,风马旗,藏区人说风吹旗动,哗啦啦地都在诵经,如是,这垭口就是这块大地的诵经口。“唵嘛呢叭咪吽”,纳木措就在山脚下,念青唐古拉山就在湖岸,不化的积雪与白云相接,很远很远的风景就在眼前,是不是有些容易了,情景让我失语,只在心中在不停地呼唤:念青唐古拉,纳木错,念青唐古拉,纳木措。


                        14楼2013-12-02 14:06
                        回复
                          湖边热闹着,马队、牦牛、卖珠宝、卖小吃、着盛装拍照,忙得跟市场一样。神秘、尊严被放到心中,身体凑合着热闹,穿过人群,走到人稀的地方,不需要再看风景,感观已经沉醉,把骑在牦牛背上拍照的小姑娘当作小仙姑,把牵马寻客的马倌当作勇士,摇摇晃晃的目光觉得纳木措满湖光彩,念青唐古拉的雪峰豪光闪闪,稍远的独行者就是转着经筒的转湖人。“唵嘛呢叭咪吽”,我不可醉景,对明澈圣湖就得明心相许,要像湖边浅水下的小石一样,一切亮在水中,历历可见。我想弯腰拾取一块石头,被身边的一位大姐劝住,“纳木措,海拔4178米,这里的水来自雪山,一定冰凉透骨,你还是小心点,不要去触及。”是的,圣湖居天物,我怎么能动念呢?就是这水不寒也不该有此念头。我没有转湖,也没去试闯鬼门关,因为纳木措和诸圣湖一样,以镜的姿态平展展地呈现在所有众生面前,微波轻送着佛家哲理,“心即佛,佛即心。”众生只能靠自己普度。湖只会见证着众生因果历程。转湖消灾,在湖看来,是在增长他心中的正念,转着转着正念感强了,妄想渐消,口有遮拦,积德行善,如是能不消灾吗?我看着纳木措,心持这面镜,静静地离开了她。


                          15楼2013-12-02 14:06
                          回复
                            就在回程的途中,见到了远方有巨风卷着暴雨;遇到雪花在车窗前飘飘洒洒,心想只有执着那颗恒常心的人,才能经得起这多变环境的考验。
                              青海湖,文成公主的泪水汇聚而成的;青海湖,仓央嘉措突然消失的地方;青海湖,碧波鱼欢的地方。我一定得去敬拜。列车在青藏线行驶,成了一枚移动的鼠标,沿着铁轨爬行,点开一路的风景,念青唐古拉山、长江源头、可可西里无人区,等等。景观纷至沓来。自然美景再加与车中一位当地人的乐聊,让景观有了故事,虽说他讲述的是自己的亲历,也就是这块土地的亲历。猎人被狼群围攻,智勇脱险;狼群追赶藏羚羊,总是徒劳一场;小贩收购兽皮,捞了第一桶金,成了大厂长;有人结伙偷盗青海湖中的鱼,险遭报应,许多细节可以省略,因为我见到这里的风景就是那样干净,肉体、鲜血入土都会化作水流和泥土,一切善恶,交给岁月,自有因果。


                            16楼2013-12-02 14:07
                            回复
                               青海湖岸,有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我把目光一放一收,知道这只能读个气势。在藏民宅院门前那株独自开放的向日葵前,可以细读到那种独尊独爱的生命,敬重与怜爱同时而生。可这满地金黄,一望无垠,面对这情景,伟大者滋长野心,立马横刀,驰骋天下,飘逸者暗思,走到深入,一隐踪迹。
                                就在这些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中间,辟出一条条开往青海湖边的通道,道口插着一块牌子,收费通过。这是通往青海湖的便道,也是这块地经营者创收的便道。走吧,便捷没什么不好,青海湖不就还记载着仓央嘉措在这里失踪吗?有的说是清朝庙堂暗示放生;有的说是解押官差偷偷解放;有的说是跳湖不见;有的说是被当地信众解救了。总之仓央嘉措在这里也有着许多道路可以通往他结缘深深的阿拉善,我们选条便道不是创举。


                              17楼2013-12-02 14: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