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王吧 关注:16,545贴子:92,264
  • 8回复贴,共1

二十世纪有关亚瑟王传奇的作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自冯象《玻璃岛—亚瑟与我三千年》
二十世纪:繁荣(小说与电影)
1903
德国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29)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中篇小说《哀生》(《Tristan》),以现代疗养院为背景讽刺瓦格纳(1865)式的浪漫。1923年,曼曾根据郭弗利(1210)传奇草就一电影脚本《哀生》,惜未能成片。
1903-1910
“美国插图之父”派尔(Howard Pyle,1853-1911)为亚瑟王少而读物作画,包括《白伊莲织盾罩》、《莫甘娜仙姑》等。
1904
法国诗人阿波里奈(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1918)《腐巫》(《L’Enchanteur porrissant》)出版,德兰(Andre Derain)木刻插图。以墨林故事表达诗人的恋情、梦幻和预感。
1905
日本小说家夏目漱石(1867-1916)发表了《薤露行》,讲朗士洛与桂尼薇、伊莲的爱情故事,取材于马罗礼(1485)和丁尼生(1834)。一说故事暗藏夏目自己的生活秘密。有英译(Kairo-ko:A Dirge,1983)。
1907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Claude Debusy,1862-1918)歌剧《哀生传》(L’Histoire de Tristan),穆雷(Gabriel Mourey)剧本。因版权(改编许可)问题中断创作,未能上演。
1917-1927
美国罗宾逊(E.A.Robinson,1869-1935)作素体独白叙事诗《墨林》(Merlin),《朗士洛》(Lancelot),《哀生》(Tristan)。其中《哀生》最具创意:情节简洁,结尾使哀生探垂死的玉色儿而遭马克王暗算。
1917-1944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12)赫普曼(Gerhart Hauptmann,1962-1946)小说《墨林》(Merlin,未完成):古代“超人”化育的“地人”(新墨林)的故事。
1922
艾略特(T.S.Eliot,1888-1965)《荒原》(Waste Land)出版。自谓受圣杯传说的启发而作,“一通有韵律的嘀咕”。获诺贝尔文学奖(1948)。
1923
英国作家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据哀生故事作一幕哑剧《康沃尔王后》(Queen of
Cornwall)。文字古怪情节突兀,难得的大师实验失败之作。
1928
桂冠诗人(1930)梅斯菲尔(John Masefield,1878-1967)诗集《仲夏夜及其他诗体故事》(Midsummer Night and Other Tales in Verse),包括多首将亚瑟王传奇人物情节重组而组成的诗。
1930
第一出亚瑟王芭蕾《夏萝女》(The Lady of Shalott):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曲。
1937
法国高古都(Jean Cocteau,1889-1963)三幕剧《圆桌骑士》(Les Chevaliers de la table ronde)首演。1943年改编电影《永远归来》(L’Eternel retour):导演德拉诺瓦(Jean Delannoy),将哀生的爱情悲剧放在二十世纪工业社会重新解说。
1938-1944
英国威廉斯(Charles Williams,1886-1945)长诗《塔列森》(Taliessin through Logres)和《夏日星之域》(Region of the Summer Stars)。力图重造亚瑟王神话。但其宏大结构为诗人自创的晦涩的基督教象征所累。
1938-1955
怀特(T.H.White,1906-1964)四部曲小说《从前与将来的王》问世,包括《石中剑》(Sword in the Stone)、《林中巫》(Witch in the Wood)、《丑骑士》(Ill-Made Knight)和《风中烛》(Candle in the Wind)。《石》取少年读物风格,描述墨林教育少年亚瑟,变动物求智慧,直至得剑登基;曾改编成迪斯尼电影(1965)。《林》、《丑》、《风》接着讲加文、毛德列、桂尼薇、朗士洛(丑骑士)、两位伊莲等人物故事;结束于亚瑟王决战前夕,命令少年侍从马罗礼安全撤离。曾多次改编为百老汇音乐剧和电影(Camelot,1960,1967)。遗著《墨林书》(Book of Merlyn,1977),说教味稍浓(“人类败在不向动物学习”),直笔铺陈作者信念。
1949
国际亚瑟学会(Societe International Arthurienne)成立。现有个人会员一千、机构会员三百。出版年报,编撰文献目录,举办国际大会(三年一次)等。
1961
剑桥文学教授奎勒•库奇(Sir Arthur Quiller-Courch,1863-1944)遗著《多尔堡》(Castle Dor)由女作家杜默列(Daphne du Maurier,1907-1989)整理出版。哀生悲剧在康沃尔渔民、旅店老板和老板娘身上的重演。
1967
波兰女作家孔塞维乔娃(Maria Kuncewiczowa)发表《哀生一九四六》(Tristan1946)。将哀生故事移到二次大战后的康沃尔和长岛。
1974
法国电影《朗士洛》(Lancelot du Lac)。写世界因失去圣杯而败落。
1975
好莱坞喜剧片《白蟒山与圣杯》(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1976-1979
哈德尔(Natalie Harder)木偶戏《来自中世纪的梦》(Recht mitten durch……ein Traum aus dem Mittelalter)在柏林等地上演。长两个半小时,用五十多只提线木偶。据沃夫兰《帕西法》(1205)改编。
1977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62)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遗著《亚瑟王及高贵骑士行传》(Act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发表。对话活泼幽默,间或流于伤感。
1978
法国电影《帕西法》(Perceval le Gallois)。有意避现实写生而求风格印象。
1981
好莱坞电影《削钢剑》(Excalibur)。
1982
“新德国电影”《帕西法》(Parsifal)。尽情发挥瓦格纳同名歌剧(1882)。美国女作家布莱德利(Marion Bradley)《雾霭苹果岛》(Mists of Avalon),从女性视角(桂尼薇、意格琳、湖夫人、莫甘娜)说亚瑟王故事。
1984
英国作家洛奇(David Lodge,1935-)《小世界》(Small World)。套用圣杯传说讽刺英美学术界的虚伪、堕落。
1988
意大利符号学家艾科(Umberto Eco)长篇小说《福柯的钟摆》(Il pendolo di Foucault)。以圣杯/哲学家石和圣殿骑士团传说为背景。
1994
美国作家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小说《巴西》(Brazil)。以贫民窟为背景讲哀生玉色儿故事。
1995
儿童电影《圆桌小子》(Kids of the Round Table)在戛纳电影节首映。美国电影《第一骑士》(First Knight)。
1998
美国电视连续剧《墨林》(Merlin)。
注:
冯象书中提到的一些人名,和目前普遍接受的翻译出入较大,可能也是老先生挥之不去的怀旧情怀。
朗士洛:兰斯洛特
莫甘娜:莫甘
宁薇:薇薇安
墨林:默林/梅林
哀生:特利斯坦
玉色儿:伊索尔德
高古都:考克多
毛德列:莫德列/莫俊德(莫德雷德?)
有空把这些资料全部找齐补完一下


1楼2013-12-03 12:19回复
    :D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12-03 12:20
    回复
      补充:~英国BBC《梅林传奇》
      美剧《圣城风云》
      这两部很赞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2-21 20:43
      收起回复


        5楼2013-12-23 1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