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宿性根双子叶植物,素有"东北三宝"之称。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我国古代人参别名很多、据历代医书记载、有人衔、鬼盖、地精、神草、血参、土精、玉精、黄参、黄丝、白物、海艘雏石还丹、百尺杆、金井玉兰、孩儿参等。明清以来有人按产地赐名如:紫团参、辽参等。近代通称东北产的为吉林人参。山林里自然生长的称为野山参、人工栽培的称为园参。
人参在我国应用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22—250年间,我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上,已有人参的记载。将其列为上品,认为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正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后汉张仲景《伤寒论》收方113,其中配伍有人参者占21方,并论述人参具有"温补、滋润、强壮、强精、保温、增强视力,安定精神"等作用。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人参能治男女一切虚症,自汗眩晕、头痛反胃,阂症、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痹瘘、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近代中医常用人参补气救脱,益血复脉、养心安神、生津止渴、补肺定喘健脾止泻、托毒合疮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参不仅含有人参皂甙,而且还含有脂肪、糖类、多种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具有滋补强壮、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降低疲劳,提高血液中血红素的含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胃和肝脏疾病、糖尿病,不同类型的神经衰弱症等均有较好的疗效。人参除主根作药用外,其它部分也有很高的药效。
人参果、主补元气、返人魂魄、龙能健脾、发痘行浆。人参叶、主治补目,浸水洗头、令发光黑不落,醉后食之解醒。人参花、清香,善于生津又不耗气,可代茶用。人参芦,功能上行,又能治泻利浓、血崩、精滑等症,尤对泄泻日久,阳气下陷者颇为有效。参籽、有催生作用。
植物人参周身是宝,都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人参的参芦、参条、参须、参花、参叶和参子,虽同生在一株上,但是其功效主治却不尽相同。兹分述如下:
参芦:参芦是人参的根茎。经有关部门研究,参芦的有效成分含量比须根、茎、叶还高,并未发现有其它特殊的不同成分。参芦占全参的8%-15%,以往入药前须将其除净,削下的参芦虽有少量作催吐药,但大部分却霉烂掉了。据统计,从前我国每年去除的参芦达`15万公斤以上。现今,参芦随人参一并入药,既能节约药材资源,又可增加经济效益。因此,奉劝选购人参进补者,请勿固守陈规而去掉参芦。
参条:植物人参根茎上的不定根,称为参条。参条补益之力较人参为小。据《本草从新》载,参条能"生津、止渴,补气。其性横行手臂,指臂无力者,服之甚效"。因而,古代医家用其治疗虚弱病人的肩臂及上肢痛、抬举无力、手指麻木(相当于肩周炎、末梢神经炎、网球肘等病)。现今,由于参条的量很少,故临床很少使用。
参须:人参的细支根及须根,状若胡须,故有参须之称。参须性平、味甘而苦,功同人参而力逊,因其价格低廉,故临床上非危急病重者,不需用人参,常以参须代替。因加工方法不同,商品有红直须、白直须、红弯须和白弯须四种。直须较弯须为好。
(1)红直须:为较粗的细支根,一般长10厘米以上。棕红色,体表有纵皱纹及须根脱落痕,少数有栓皮剥脱现象。断面棕红色、平整、类圆形,边缘弯曲成波状,质地坚脆。气香,味苦。
(2)红弯须:为棕红色的细支根及须根,长短粗细不等。质脆,味苦。红直须和红弯须可代替红参使用。
(3)白直须:为较粗的支根,性状同红直须,惟表面黄白色,多数已无外皮,断面呈类白色。
(4)白弯须:多为须根,常团成饼状。黄白色,性状同红弯须。白直须
和白弯须可代替白参使用。
《本草从新》在介绍参须时说:"参须,生津补血。亦横生芦头上而细者,其性与参条同,而力尤薄。要知参条、参须,不过得参之余气,危险之证,断难倚仗。"古代医家用参须治疗胃气虚弱的呕吐、呃逆,肺气虚弱的咳嗽、咯血及气津两伤的口渴思饮等。现代临床也常将其作为人参的代用品。其实,家庭选择保健进补,参须是较为价廉实惠的,泡茶应用更为方便。
参叶:植物人参的叶称为参叶。参叶在清代以前很少作为药用。《本草从新》曾说过,参叶"大苦大寒,损气败血,其性与人参相反,且无用,所以从来本草内俱不载"。而书仅晚成八年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参叶气清香,味苦微甘,其性补中带表,大能生胃津,祛暑气,降虚火,利四肢头目,浸汁沐发,能令光黑而不落,醉后食入,解醒第一。参叶性寒,味苦而甘。功能补中清肺、生胃津、止消渴、祛暑气,降虚火。现代临床除了用参叶较弱的益气作用外,主要借其生津润燥、甘寒清热,以治疗气阴不足的萎缩性胃炎、糖尿病、肺结核,以及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夏令用其泡茶饮用,可祛暑解渴。醉酒以后饮上一杯参叶茶,可醒脑解渴。参叶外用洗头,能够治疗脱发。近代研究证明,人参叶含有与人参根相同的皂甙,具有抗疲劳和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等作用,故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疾病。选择参叶时,以叶片干燥,绿翠如生,手按之有清甜香气者为真品。
参籽:植物人参的果实叫做参子。参子具有极弱的补益作用,除此之外,尚可用来"发痘行浆"。据文献记载:"凡痘不能起发分标行浆者,药内加参子,后日无痒塌之患。"可见参子曾作为痘科要药,但后世已很少使用。
参花:植物人参的花蕾称为参花。参花与人参的功用相似,但力量远较人参为弱。
人参在我国应用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22—250年间,我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上,已有人参的记载。将其列为上品,认为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正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后汉张仲景《伤寒论》收方113,其中配伍有人参者占21方,并论述人参具有"温补、滋润、强壮、强精、保温、增强视力,安定精神"等作用。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人参能治男女一切虚症,自汗眩晕、头痛反胃,阂症、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痹瘘、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近代中医常用人参补气救脱,益血复脉、养心安神、生津止渴、补肺定喘健脾止泻、托毒合疮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参不仅含有人参皂甙,而且还含有脂肪、糖类、多种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具有滋补强壮、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降低疲劳,提高血液中血红素的含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胃和肝脏疾病、糖尿病,不同类型的神经衰弱症等均有较好的疗效。人参除主根作药用外,其它部分也有很高的药效。
人参果、主补元气、返人魂魄、龙能健脾、发痘行浆。人参叶、主治补目,浸水洗头、令发光黑不落,醉后食之解醒。人参花、清香,善于生津又不耗气,可代茶用。人参芦,功能上行,又能治泻利浓、血崩、精滑等症,尤对泄泻日久,阳气下陷者颇为有效。参籽、有催生作用。
植物人参周身是宝,都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人参的参芦、参条、参须、参花、参叶和参子,虽同生在一株上,但是其功效主治却不尽相同。兹分述如下:
参芦:参芦是人参的根茎。经有关部门研究,参芦的有效成分含量比须根、茎、叶还高,并未发现有其它特殊的不同成分。参芦占全参的8%-15%,以往入药前须将其除净,削下的参芦虽有少量作催吐药,但大部分却霉烂掉了。据统计,从前我国每年去除的参芦达`15万公斤以上。现今,参芦随人参一并入药,既能节约药材资源,又可增加经济效益。因此,奉劝选购人参进补者,请勿固守陈规而去掉参芦。
参条:植物人参根茎上的不定根,称为参条。参条补益之力较人参为小。据《本草从新》载,参条能"生津、止渴,补气。其性横行手臂,指臂无力者,服之甚效"。因而,古代医家用其治疗虚弱病人的肩臂及上肢痛、抬举无力、手指麻木(相当于肩周炎、末梢神经炎、网球肘等病)。现今,由于参条的量很少,故临床很少使用。
参须:人参的细支根及须根,状若胡须,故有参须之称。参须性平、味甘而苦,功同人参而力逊,因其价格低廉,故临床上非危急病重者,不需用人参,常以参须代替。因加工方法不同,商品有红直须、白直须、红弯须和白弯须四种。直须较弯须为好。
(1)红直须:为较粗的细支根,一般长10厘米以上。棕红色,体表有纵皱纹及须根脱落痕,少数有栓皮剥脱现象。断面棕红色、平整、类圆形,边缘弯曲成波状,质地坚脆。气香,味苦。
(2)红弯须:为棕红色的细支根及须根,长短粗细不等。质脆,味苦。红直须和红弯须可代替红参使用。
(3)白直须:为较粗的支根,性状同红直须,惟表面黄白色,多数已无外皮,断面呈类白色。
(4)白弯须:多为须根,常团成饼状。黄白色,性状同红弯须。白直须
和白弯须可代替白参使用。
《本草从新》在介绍参须时说:"参须,生津补血。亦横生芦头上而细者,其性与参条同,而力尤薄。要知参条、参须,不过得参之余气,危险之证,断难倚仗。"古代医家用参须治疗胃气虚弱的呕吐、呃逆,肺气虚弱的咳嗽、咯血及气津两伤的口渴思饮等。现代临床也常将其作为人参的代用品。其实,家庭选择保健进补,参须是较为价廉实惠的,泡茶应用更为方便。
参叶:植物人参的叶称为参叶。参叶在清代以前很少作为药用。《本草从新》曾说过,参叶"大苦大寒,损气败血,其性与人参相反,且无用,所以从来本草内俱不载"。而书仅晚成八年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参叶气清香,味苦微甘,其性补中带表,大能生胃津,祛暑气,降虚火,利四肢头目,浸汁沐发,能令光黑而不落,醉后食入,解醒第一。参叶性寒,味苦而甘。功能补中清肺、生胃津、止消渴、祛暑气,降虚火。现代临床除了用参叶较弱的益气作用外,主要借其生津润燥、甘寒清热,以治疗气阴不足的萎缩性胃炎、糖尿病、肺结核,以及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夏令用其泡茶饮用,可祛暑解渴。醉酒以后饮上一杯参叶茶,可醒脑解渴。参叶外用洗头,能够治疗脱发。近代研究证明,人参叶含有与人参根相同的皂甙,具有抗疲劳和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等作用,故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疾病。选择参叶时,以叶片干燥,绿翠如生,手按之有清甜香气者为真品。
参籽:植物人参的果实叫做参子。参子具有极弱的补益作用,除此之外,尚可用来"发痘行浆"。据文献记载:"凡痘不能起发分标行浆者,药内加参子,后日无痒塌之患。"可见参子曾作为痘科要药,但后世已很少使用。
参花:植物人参的花蕾称为参花。参花与人参的功用相似,但力量远较人参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