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书画社吧 关注:10贴子:70
  • 5回复贴,共1

怎样练习用毛笔写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沈尹默 (一)执笔 学执毛笔,第一步,必须彻底明了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与肘同时并起的做法和道理,字首先希望写得灵活迅速,既便于实用,也容易达到美观的境界。指实就是说指头尖端着笔管处要实在,即是要紧些,但不宜过紧。掌虚就是说掌心及大指食指之间(俗称虎口)必须空虚着,空虚了,使用笔时,才能灵活。掌能竖起来,腕才能比较平些,腕一平,肘自然而然地会比腕略高一些悬起来,这样整个手臂就能不能不吃力地悬着,运用起来,十分灵活方便,自然往来,一无障碍,要提便提,要按便按,这管笔就会听我手指的指挥,前后左右,无施不可。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象生龙活虎一样,骨力气势,兼而有之,前代书家遗留下来的笔迹,就是明证。 以上所说的几句话,虽是极其简单,但要练到心手相应,却非经过较长时间的勤修苦练,不怕困难,才能闯过这一关,若果不肯坚持下去,半途而废,那就毫无希望了。我现在告诉大家,不妨且分两段去做功夫。第一段,先练习提起全臂(照上面所所的办法拿着笔),离开案面少许去写字,由发抖到稳定,至少要三、五个月,甚至要半年以上。能稳定了,然后进一步去练习腕的运动,以至感觉到肩头能够松开,使整个手臂运动,更加便利,这是写字的基本功夫锻炼。想写好字,就必得如此做。至于捉笔管高些,或者低些,是可以随个人的方便,不必拘泥。 二)临写 学书当从临写作起,就是说,取古人有名碑帖,先仔仔细细地一点一画都不放过,看它几遍,然后拿起笔来,认真地照着它一笔一画的样子去写,且必须把它的样子印记在脑里,常常体会它的趣味,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在手底纸上,不但逐渐会和它的形貌接近,而且神理也接近,这是练习临写过程中眼、手、脑三者都用到了家,才能获得的成效。看碑帖最好是购取有名人的墨迹印本,初学以习中楷入手为宜,凡是下笔和收笔处,必须留意详玩,不可放过一丝一毫,要这样用功,才能得到他们的用笔方法,就是说,才能看清楚他们的笔势往来,得到一点一画的写法,久而久之,也就能够随宜应变,使每个字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美观。例如颜真卿《自书告身》,赵孟頫的《三门记》等,他们的用笔方法,极其显明易见,下笔收笔处,极须详查,其转折处,无不换笔,每当换笔,必须将笔微微提起,再行放下,要这样做,点画才能圆,每个字使人看了才有立体感,不是平板地躺在纸上,一无生气,而是气派相连,不但字字活,而且行行活。前人说王献之一笔书就是指出这种妙境。我说的虽是个人体会所得,但是人人都可以学而致之,并且不是我的创获,历代名人自道经验,都大体相同,我不过是把它简括浅显地复述一番罢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12-09 22:20回复
    欣赏和解析《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的笔法,首先讲林老的执笔法。执笔本无定法。对一个书法家来说,执笔的方法无须过于苛求。然而,由于林老的执笔与众不同,有必要加以说明。林老的执笔法是“回腕执笔法”。清代周清莲在《临池管见》中叙述了回腕法:“掌心向内,五指俱平,腕竖锋正,笔画兜裹。”此法与唐朝欧阳询的“虚拳直腕”、李世民的“ 竖腕锋正”一样。因此,林老的执笔法就是唐人古法。我曾为“何谓腕平掌竖”专门请教林老。林老右手执笔,用左手抚摸虎口到竖起的手臂一侧说:“这是腕平。”然后又抚摸一下与桌面几乎垂直的手又说:“这是掌竖。”这种执笔法也称“虎口法”。与包世臣主张的“腕平掌竖”――手腕两个关节与桌面平行,然后,“反扭其筋”与手掌竖起的“凤眼法”不同。林老的回腕法是腕肘悬起,用腕、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书写过程。1970年除夕,林老在乌江镇浴室洗澡,不慎跌入开水池,大面积烫伤。痊愈后右手三指不能自如活动,执笔就由原来的五指改为三指双苞回腕。《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就是双苞回腕执笔法写成的。林老书写时,手臂悬空,以肘带腕,行笔兜裹,圆转自如,势圆气满,字无圭角,这种独特的执笔法成就了林老特有的草书风格。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2-09 22:22
    回复
      浅谈“把笔无定法”
      田蕴章
      书法,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执笔法,这也是整个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故而,古今书家都非常重视这一课题。清梁 巘在《执笔歌》中这样说:“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徒茫然。……”这就道出了执笔法的首要性和重要性。历代书家对此论述颇多,但众口纷纭各执一辞,甚至相互驳斥,使得初学者茫然不知所从。因此,有必要将那些影响较大的又是意见相左的执笔论点拿来进行研究,找到一个相对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有利于书法教育的普及。
      自从唐陆希声提出“五字执笔法”以后,一千多年来已基本成为古今书家公认的定法,其他种执笔法,如,二指法、三指法等等,已很少为人采用。然而,执笔法的内涵远不限于此,争论的焦点往往是在执笔的高低和虚实的问题上。我们先来听听唐欧阳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在《用笔论》中说“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他是说执笔要紧(即“急捉”),要低(即“短搦”)。我们再来听听宋苏轼对这个问题的意见,他在《论书》中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就是说,执笔本没有固定的规则,唯一是要虚和宽。所谓“虚”是指执笔不能紧,而“宽”则有两解:一,掌心距离笔管要宽,二、执笔要高,使之宽放。关于执笔时掌心与笔管应保持距离的提法,古已有之,并无争议,因此,苏轼之“宽”只能解释为执笔宜高。由于苏轼在书法史上据有重要地位,使得“虚而宽”一说倒成了后人遵循的定法,这恰好违背了他那“把笔无定法”的初衷。论到书法水平,当然无可争议,欧、苏二人各自都是唐、宋时期的顶尖高手,无疑他们书学论断也必然在书法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执笔问题上他们却大唱反调,又是何原因呢?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繁多,加之流派纷呈,企图使某一种执笔法,对任何书体,任何流派都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是根本不可能的 ,何况字有大小,毫有软硬,执笔方法岂能划一。就欧、苏书风而论,欧阳询为“尚法”书风之典范,其书法结体严谨缜密,点画刚劲挺秀,非“急”而“短”之执笔不可使然。苏轼开“尚意”书风之先河,其书法结体宽和疏朗,点画天真烂漫,非“虚而宽”的执笔不能奏效。由于书风有别,导致执笔迥异,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然而,即使是倡导执笔要“虚而宽”的苏轼,若作小楷又当如何呢?我们并未见有苏轼小楷传世,但从他讽刺张旭的话中,可以有所联想。张旭善于酒醉后大书狂草,而苏轼却不以为然,他说:“若能于醉后作小楷方为奇”。由此可知,苏轼认为作法度森严的小楷是不能率意的,于是我们想象苏轼若作小楷时,那“虚而宽”的执笔可能会变得相对“急”而“短”了,反之,欧阳询亦然。书体的不同,字的大小不同,都必然对同一书家提出执笔不同的要求。晋卫夫人《笔阵图》中说,:“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按,此指汉尺,“二寸一分”仅今寸许)。清梁 的《执笔歌》中更加具体地说:“一笔分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拢,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把执笔划分到如此严格的地步,似嫌苛刻,但根据书体不同,字的大小不同适当调整执笔方法的意见无疑是定法。要之,“虚、宽、急、短”,皆应有度,“虚、宽”过之,字必软弱;“急、短”过之,字必死滞,所谓过犹不及,一切都是个“度”的问题。谈到“度”的问题,又会成为一个概念化的问题。也可能使初学者进而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迷惘之中。如果一定要问个水落石出,无妨按以下方法去做:学谁的字,听谁的话,照谁的指示办事。听来象是盲从,其实不失为一条学习书法的捷径。不过到了你完全弄懂的时候,也许会和我一样仍然不能讲得十分清楚。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2-09 22:24
      回复
        前人用一个“永”字作代表,分析出这个字包含了八种基本的笔画,这就是所谓“永字八法”。在以前,对于一个善于书法的人,往往称之为“精研八法”。即便对于今人来说,它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1、点(侧)。点的变化不少,基本写法是:①露锋入纸,顺势落笔;②铺毫,向右下作弧形顿笔;③回锋收笔。要点是:头尖,背圆,腹平。头尖,则锋芒露而精神出;背圆、腹平,则饱满劲健,内含张力。点是一个字的眉目,“一点失所,则如美人之眇一目”。同时,在掌握基本点法的基础上,要善于变通,举一反三,根据不同的场合作不同的点,所谓“万点异类”也。
        2、横(勒)。古人称横画为“勒”,是很有道理的。“为画必勒,贵涩而迟”。就是说,写横画时,像勒马缰,不可顺锋滑过,宜涩,宜缓,欲行不行,处处留得住,特别是中间,容易一笔滑过,所以有“不看两头看中间”之说。基本写法:①藏锋起笔;②转锋切下;③铺毫,涩笔右行;④向右上提;⑤转锋下顿;⑥回锋收笔。横画不宜太平,中间略带拱形,精劲内含,充满力感。大家知道,石拱桥是由一块块石头拼接起来的。它之所以能够承受千百吨的压力,奥妙全在拱形上。
        横的变化也很多,切忌象美术字一样机械、单调的排列。“凡平画如算子,终篇展玩,不见横画,始是书法。”(陈铎曾)有的人写字,一眼看去,整幅字最“醒目”的就是一根根横画,就是犯了这个毛病。
        3、竖(努)。基本写法是:①由下向上逆势起笔(藏锋);②转锋向右下顿;③铺毫,逆锋尽力下行;④顿笔于尽头处;⑤回锋向上收笔。要注意:竖不宜太直,太直反而失势;宜稍稍有弧意,在曲势中求直,有张力,才显得挺拔有劲。另有一种常见的悬针竖,起笔同上,只须逆锋向下时,在大约三分之二处缓缓提笔,收成针尖形。悬针竖应直而饱满,收笔时不可急,宜渐渐提起,写得尖、圆、健。
        4、钩(趯)。基本写法是:①行笔至出钩前,先向右下略顿(使右下饱满);②再向左下挫笔;③复往上转笔;④蹲锋蓄势,果断踢出。好比赛跑,须先下蹲蓄势,后猛然跃出,方能成功。因方向不同,还有很多不同形状的钩,如戈钩、心钩、横钩等,大体都可以依此类推。
        5、挑(策)。基本写法是:①藏锋起笔;②切向右下;③提笔出挑。如鞭之策马。
        6、长撇(掠)。基本写法是:①逆势起笔;②转锋下顿;③辅毫用力撇出,如飞燕之掠檐而下,峻快而有斜出之势。运腕,力量一直要送到笔画尖端,才不致有虚尖、漂浮之病。切不可运指扫出。
        7、短撇(啄)。基本写法略同长撇。以逆势起笔切入后,稍一顿挫,即向左下迅速用力撇出。如鸟之啄食,刚而短促,锐而急速。
        8、捺(磔)。基本写法:①藏锋(或露锋)起笔;②转锋向右下行笔,渐次铺毫,到极点(最阔处)时,铺足毫;③略顿,再渐渐提笔捺出,力送尽头。捺,贵在有起伏,故又称“波”,有“一波三折”的说法。
        其实,我个人认为“永”字还隐含第九种笔画,就是“折”。所以实际是“永字九法”。
        初学时,因未精笔法,不明笔意,点画肯定有毛病,最常见的有以下八种:牛头、鼠尾、蜂腰、竹节、鹤膝、棱角、折木、柴担。
        既然笔画是建筑材料,那么,结构就是建筑设计了。当然,建筑设计必须以建筑材料为前提,如果材料是劣质品,那么设计得再漂亮,也迟早要出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设计,或设计得不好,那么,造出来的房子,要么丑不可看,要么千篇一律。
        在结构方面,古人总结出一些规律,虽然大都说得不太科学,但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这里介绍两种流传最广、最简括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从《欧阳询结构三十六法》而来的。下面根据我自己的体会,作一些删改或补充。
        (一)排叠 如“寿、画、笔、丽”等字,横画、直画很多。初学者往往容易写得“出格”;即使不“出格”,字的内部点画也拥挤不堪。须要长短疏密之间,安排停匀,使密处不犯,疏处不离,没有拘苦繁杂之态。又要注意,不能像写美术字那样排得呆板。又如“系”旁、“言”旁之类的字,都须将偏旁安排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12-09 22:25
        回复
          学贴的方法大致有四种,即钩、摹、临、读。
          钩,就是用透明的纸蒙在字帖上,沿笔画边缘双钩下来,再用墨将双钩的字填满,这叫作“双钩廓填”。有一种“描红”的方法,与此相似。这种方法,意在一开始先教人们如何才能把笔毫铺开,如何中锋行笔,务使点画就范,笔笔圆满。否则,空心字就填不满(或超出轮廓线),红字就盖不没(或超出轮廓线)。要求在填墨时,每个笔画一笔写成。没有填满或者超出轮廓线的地方,就可以发现自己在运笔时的毛病。
          摹,就是用透明的纸蒙在字帖上,照着纸下面字帖上的笔画摹写下来。摹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立刻知道自己所写的与字帖相比,有多少不足。
          临,就是把字帖放在前面,照着它写,初临时,往往是看一笔写一笔;到后来看几笔写几笔;进而看一个字写一个字;直至不看字帖,而能将帖中的字背临下来。
          读,就是不用笔临写,而是利用饭后茶余或睡觉之前等闲暇时间,看看帖中的字,把它们记在脑中,“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黄庭坚)
          对于毫无基础的朋友,一开始往往会觉得简直无从下手,则钩、摹两法是十分有效的。
          无论用何种方法,关键是要记到脑子里去。如果不往脑子里去,那么写一万遍也没有用。孙过庭《书谱》中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初学者对帖中的每一字,每一笔,都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弄清来龙去脉,并将字、行与行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熟记心中;对一些不易掌握的字,则要上下左右反复观其下笔、运笔和转折交待处(这些地方往往就是金针度人之处),直至古人挥毫运笔的动态仿佛历历在目,再提笔临写,那么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沈尹默先生在自述学书时,说自己“从来不曾忽略过一点一画极其细微的地方,展玩前贤墨迹影写本时,总是悉心静气地仔细寻求其下笔过笔,牵丝明暗,一切异中之同,同中之异,明确理会得了,方才放手”。
          初临帖,当然要亦步亦趋,力求像,有人将其比作“蚯蚓式”,就是说要专攻一家,越求越深。当然,有了扎实的基础之后,临帖就绝不能专求形似了,“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就能成功了……需要摆脱一切,单刀匹马,直冲直入,此真能成学书者”(林散之语)。
          初学帖,一定要到完全掌握了帖中之字,才可以换帖。掌握不掌握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当你完全脱离这本帖,写出来的字是不是从外形到精神都同帖上的字相像。这是一番苦功夫。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都写穿了。林散之先生光是临《张猛龙碑》的日课,订起来的本子就有一部橱高。立志把字写好的朋友,是会下这番苦功夫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12-09 22:27
          回复
            初学用羊毫,挑笔峰不要太长的笔,笔的大小看具体需要而定。有人觉得初学用狼毫显得字有力老练,其实那样对今后潜力的发挥是一种桎梏
            初学者,就是练楷书,楷书是学习毛笔字的基础。楷书学完再学行书,最后是草书。您先学魏碑也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12-09 22: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