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吧 关注:429贴子:3,057
  • 1回复贴,共1
江南地湿,水位高,在“自来水”之前,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井水。这星罗棋布的井,滋润和养育了无数代人。是大地母亲无私贡献给人类的甘泉和乳汁。


    老家原住一户大地主家房屋,“备弄”旁就有井一口。常同母亲一起汲水做饭,并未觉奇特之处。解放初,房屋分给农民,此井成为公用。某夏水枯,便有人下井清淤,提上来的泥杂中,有玻璃瓶2只,用水一冲,竟是2瓶清澈透明的汽水!那时江南小镇尚罕见“冷饮”。故甚觉稀奇,想必为原屋主多年前“冰镇”之物,是井的恒温使之久不变质。再往下挖,只听井下人喊:井底有只铜盆。井上人说:拿上来!不料下面传话:拿不动,盆底生根于石。于是拿石块击盆,传来“当当踏”之声。年长者说,此为镇井之物,不是随便可动,赶快上来吧!从此,这普通的井就有了一种神秘之感。 

    井的历史可谓悠久,《周易》中,就有“井卦”,(卦辞)“辞”日:“改邑不改井”,即城市可改而井不可动,可见至少在周朝,人们对井就有了深刻的认识。俗话“山不转水转”,对井来说,是“井不转人转”。且看“井”字,4条大街围绕一口井,形成城镇,诞生了“市井”和成语“井井有条”。 

    井也是美好的象征。<<梁祝·十八相送>>里,英台借井作镜,银幕上2次映现梁祝合影,圆形,美极了。英台“启发”道:“一男一女笑盈盈”。可惜梁兄早已被玉皇大帝迷了心窍,这只“呆头鹅”只见“贤弟”而不见“九妹”,令人遗憾。古城绍兴,通往沈园之路,有石板小巷,古老幽静,巷中有一眼双井,清水盈盈,井圈斑驳,几乎被无数吊桶绳磨穿,疑为越王时所留遗迹。想当年,或许陆游曾执唐琬之“红酥手”在此“惊鸿照影”,让人遐想无限…… 

    念过小学,都知道江西革命老区有口名井,是毛主席为改善人民饮水条件而凿,百姓感激,在井边“树碑立传”,刻上“吃水不忘开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之句,成为中国饮水史上独一无二的景观,这口井也成了党和人民心连心的纽带。 

    在洞庭东山太湖边有一口旱涝水位不变的井,石碑上大书“柳毅井”三字,想必是柳毅求龙女进东海见龙王的入口。有了此井,也“证实”了脍炙人口的“柳毅传书”故事发生在太湖而非洞庭湖。此地还有一口奇井,名“箬帽井”,奇在井口无栏圈,井台用大石凿成中 

高周低状,形同斗笠,“箬帽”的顶部即为井口,也不知前人定此形状用意何在。 


1楼2007-10-16 09:18回复
    苏州木渎灵岩山,为“馆娃宫”遗址,当年西施“身在吴宫心在越”,让吴王在山上大造景点,山下不断开井,耗费了吴国无数资财,有“山上十八景,山下十八井”之称。吴王一心施宠,可他哪知这18口井乃是西施为吴越之战设下的“埋伏”。据传西施令人在井里撒下砻糠,后来越兵大破吴国,将士干渴,见井水欲饮,却被漂浮的稻壳所阻,必须吹一口饮一口,就不会冷热相激而致病。所以有人说,历史上的女子,所传流芳百世的,不仅因为是美女,更因为是“名女”,西施能充作四大美女之领袖,与井的功劳还分不开呢!山上十八景中,有一条河,还有一口井,形成了“山顶行船,山腰汲水”的奇观。如今“河”已不见,而井还在,是一口双井,苔青青,水清清,可照见人影,是西施当年玩月浣花之所在。 

     曾在杭城闹市区,见众人围观一口井,据云为南宋临安时的遗物,此井就成了杭州悠久历史的见证。在锡城老图书馆路口,也有井一口,每日里淘米洗菜者不断,井栏上刻“洞虚宫井”4字,看来有些资历。道路扩建此井“移”至人行道上,井栏埋没,仅留一“洞”。甚觉可惜。建了花坛,此井从此消失。“洞虚宫”为何物,笔者无知,愿有识之士加以发掘,让此宫此井重见天日。与崇安寺、阿炳故居连成一片,成为锡城中心一个景点,则功德无量矣。


    2楼2007-10-16 09: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