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规模小发展慢
自2000年国务院发文,企业年金开始市场化运作至今已有10余年,但效果相比预期还有一定差距。
此前曾有一种提法被广泛采用,即有学者和机构预测从2000年起每年将新增1000亿元的企业年金资产,到2010年企业年金资产将达到1万亿元。
而从现实发展来看,截至2006年底,我国企业年金参加企业数为2.6万家,参加职工人数为964万人,基金积累为910亿元;截至2012年底,参加企业数为5.4万家,参加职工人数为1846万人,基金积累为4821亿元,且从2000年起至2012年,参加职工人数占就业人口比率始终在5%以下。
广发证券分析师李聪将此原因总结为,参与企业大多是本身待遇好,具有垄断性质的大中型国企,且向垄断力强待遇好的行业倾斜,而最需要养老保障的中小企业并没有设立企业年金,这一方面是由于激励政策不到位,另一方面也缺乏适合中小企业的产品。
据悉,企业年金曾被称为“富人俱乐部”,只有经营效益好的企业才有能力和愿望搭建企业年金,而他们又同样是享受优惠政策的群体,这就使得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行业间、企业间、城乡间的居民收入差距。
与此同时,第一支柱对企业而言负担过重,也是企业年金难以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目前28%的缴费率比国际上高费率的北欧国家22%的费率还要高出一截。“只有把第一支柱的费率降下来,从理念上把市场机制和社会保障作用发挥出来,让企业少些负担,多一些激励政策,这样才能把第二支柱、第三支柱都做起来。”上述养老保险公司市场企划部总经理强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不少针对某一企业单独制订的年金计划不适合中小企业,市场上已有部分养老保险公司开始设计企业年金集合计划。2011年,长江养老的“金色晚晴”、“金色林荫”和“金色交响”3款集合计划获人社部批准发行,成为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最早试点,使更多的中小企业纳入企业年金保障范围。
险企: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若想让更多的职工参与到企业年金中,想办法增强其吸引力或为重要手段之一。据记者了解,企业年金投资的市场化运作环境实比保险资金的更加成熟。 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明年起将递延纳税,这对于已经获得企业年金受托及投资管理资格的保险机构来说,在机遇到来之际如何提高企业年金投资能力将是一个挑战。
相比保险资金投资领域于今年才多渠道放开,2011年人社部印发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就针对企业年金投资市场变化展开调整。
一方面,调整投资比例,如提高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比例,由原来不高于50%调整为不高于95%;降低流动性产品投资比例,由原来不低于20%调整为不低于5%;取消原本关于“投资股票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20%”的限制,规定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以及股票基金等产品的比例,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基金净资产的30%。
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投资范围,增加了投资产品,如投资连结保险产品、万能保险产品、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金融产品。
“投资比例的调整无疑给年金的资产配置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投资管理人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变动随时改变投资策略,让企业年金的获益最大化,毕竟制度设计上多方制约,但凡参与的托管人、受托人、投资人都想有收益。”一险企固定收益部人士表示。
经人社部统计,去年全国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5.68%,单一计划5.77%,而去年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仅为3.39%,但这一成绩对于为今后养老打基础的企业年金来说还是不够靓丽。
“对于参与其中的保险机构来说,如何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是关键,投资效率越高,年金越有吸引力,毕竟企业年金是长期积累模式,其优势的发挥肯定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资本市场提供相对比较高且稳定的回报,如果这个前提都没有,不能以效率增强制度吸引力,那企业年金未来也不会快速发展。”朱俊生说道。
如今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已扩大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券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和股指期货等,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可发行养老金产品,类型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固定收益型和货币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