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智悲吧 关注:137贴子:377
修 心 八 颂
朗日塘巴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
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
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
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
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
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
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
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
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愿我所行此一切,不为八法念垢染,
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
此修心八颂乃无量光佛之化身朗日塘巴尊者撰著。萨瓦芒嘎朗。
译于二○○一年六月一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12-15 00:47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广西2楼2013-12-16 09:27
    回复
      噶当派格西朗日塘巴尊者(公元1054年—1123年),是阿底峡尊者六大弟子中博朵瓦格西的两大弟子之一。往昔,朗日塘巴尊者曾经发愿:生生世世皆以比丘身来度化众生。为此,吉祥天女护法神也随之发愿:若朗日塘巴尊者生生世世现比丘相弘法利生,我也发愿生生世世护佑他完成度生的事业。以此因缘,朗日塘巴尊者的传承弟子,都有吉祥天女作为自己的护法神。
      朗日塘巴尊者终生行持清净戒律,最初于寂静处修行了很长时间,后来摄受了众多弟子,为他们广转法伦,据说随行弟子有两千多人。尊者在朗日这个地方建立“朗日寺”,所以人们都称他“朗日塘巴”。朗日塘巴尊者终生不露笑脸。仅有一次,一只小老鼠偷取曼茶盘上的一块大松耳石时,因自力不足,就吱儿吱儿地唤来一只小老鼠,两只老鼠一推一拉搬走了松耳石。见此情景,朗日塘巴尊者才露出了一生中唯一的笑容。
      因尊者成天黑沉着脸,众人称之为“黑脸朗日塘巴”。有弟子劝他不要老是沉着脸,尊者却说:“想到轮回中的痛苦,三界之内没有一个安乐之地,没有一个欢喜之处,我无论如何都笑不出来。”
      华智仁波切曾说:“如果要想观修轮回痛苦,应该像朗日塘巴那样,时时刻刻观想轮回过患,从内心深处生起对轮回的无比厌离。”有关朗日塘巴尊者的传记,在《青史》中有较广的介绍。


      3楼2013-12-20 15:06
      回复
        第二颂 思维卑劣
        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
        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
        无论在何时何地,与什么人相伴或接触,都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人低微卑贱,并且从内心深处要时时想到利益他人,恒常尊他为上,而自调伏我慢居于下位。
        在宗喀巴大师的《事师五十颂释》的顶礼句中有“常住一切上,亦作有情仆”之句,这是赞扬文殊菩萨虽是诸佛之师,在一切有情之最上,却仍然像奴仆一样侍奉一切众生。这也是一切诸佛菩萨及高僧大德们共同的行为,他们虽具足超离世间的功德,却又以奴仆的姿态服务于世间。正如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所说:上师的证悟已远离了世俗凡情,却仍然随顺世间,随顺有情,为众生做利益之事。作为修行人,诚应如是效学。
        这一颂主要讲要观自己的心,使它对任何众生不起骄慢。藏族有句谚语说:“在骄慢的山顶上存不住功德的泉水。”因此,一切具殊胜功德的士夫,必然会无有骄慢,而恒持尊重与利益他人的心愿。一心利他,才能将众生视为如意宝,如同恭敬诸佛菩萨和大恩上师一样,把众生恭为最上。如地藏王菩萨的大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藏王菩萨如果不是把众生看成比自己高贵,就不可能发下这样的宏愿。如果像高高在上的皇帝一样,怎能圆满成就这样的甚深愿力呢?所以,我们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一方面要对众生发大菩提心,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卑贱,从内心深处真实思维利他。在阿底峡尊者的一生中,有三大殊胜窍诀:第一是常观自心;第二是用正知正念来对治自心;第三是如果这样长期修行就能在自心中生起菩提心。《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也说:“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相续具足正知念,成办他利佛子行。”可以看出,阿底峡尊者和土美仁波切二尊者的意趣是完全相同的。


        6楼2013-12-20 15:10
        回复
          第三颂 疾断烦恼
          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
          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于日常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都应省察内观自心,正当烦恼刚刚于内心萌生,要危害自身与他人之时,愿及时觉察并速疾作严厉呵斥令彼断除。
          在娑婆世界里,众生皆有烦恼,而其根本来源,显密宗都有各自的说法。显宗认为,烦恼的根本是心所烦恼和无明;密续中说:彼心起二取之缘,即是微细业风或微细精血气能作三现迁移习气。因此,显密二宗在对治烦恼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显教是将因转为道用,密宗是将果转为道用,但在此不作广述。
          阿底峡尊者承无著菩萨的意趣,而朗日塘巴尊者又继承阿底峡尊者的宗风。阿底峡尊者说:“求法若不对治烦恼,修行则成徒劳无益。”我们求法修行的目的是对治烦恼,那么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治呢?于此处朗日塘巴尊者的窍诀是:于一举一动等四种威仪中观察自心,这个心是善?是恶?还是无记?如果是恶,则属于五毒烦恼里的哪一个?有来去?有形状?有颜色?有本体吗?……这样反反复复、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每一刹那的心相续,有智慧的人就能以正知正念来对治烦恼。若生起烦恼、恶念立即舍弃,并痛加忏悔。而没有智慧的人却正好相反,辨不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甚至将善恶颠倒,更谈不上去对治烦恼了。
          烦恼由心起,如果心不起烦恼,纵然遇到某些违缘,比如身体不适生病,也不会对自己产生危害。现代医学、生理学也认为,痛苦与快乐主要由精神所支配,如果精神快乐,身体感受痛苦的程度就会减少,如果心里痛苦,那么身体感受痛苦的程度就更增强了。
          佛法认为,烦恼是自心习气的显现,通过对治可以完全消除。比如我们汉族四众弟子中,有的刚到学院时,个性刚强,烦恼粗重。通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修后,他们的人格逐渐变得善良,智慧逐渐增长,烦恼也随之减轻了。但在他们放松对治的时候,往昔的烦恼习气就又渐渐抬起头来了。若再加以对治,久而久之,精进不懈,心就会逐渐调柔,也就将粗重的烦恼转为道用,这是每个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可以现量体验到的。
          “烦恼妄念初生时”一句,是讲当我们心里刚刚生起嗔恨时,必须立即觉察,并立即舍弃。如《佛子行三十七颂》云:“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在烦恼刚刚生起之时,若不及时铲除,就会危及自己和他人。比如初遇怨敌之时,应该观想众生皆有佛性,而这个人也有,所以应该平等对待。如果初接触时不这样思维观想,等到双方争吵起来,正在火头上时,就根本无法以正知正念来对治了。法王如意宝也说:“如果在烦恼刚生时没有对治,当它达到一定程度时,想对治就很困难了。”虽然在无上大圆满中讲:“将烦恼转为道用,烦恼的本性即是菩提,一切都是清净等性。”但作为凡夫的我们,所看见的仍然是不清净的,自己只能在心里发愿能尽快得到将烦恼转为道用、证得等性的境界,而在行为上,仍然要从显宗的因位现行角度出发,来摧毁贪嗔痴慢嫉五毒烦恼。不然的话,刹那的嗔心就可以毁掉自己往昔所积累的福报,自害害他,一时的贪心可使自己破戒,同时又毁了他人。
          所以,应时常观察自心,时常呵斥自己的恶心。以前,噶当派的大德们生起恶念时,就不吃不喝,责骂自己,痛打自己,以此来对治烦恼。这个窍诀看来简单,其实极其甚深。每一个修学大乘的人都应该依靠这个窍诀,时时刻刻从身口意三方面努力精进修学。
          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语言,不要讲他人过失。《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说:“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如果说他人过失,就违犯了菩萨戒。我们这里大部分的人都受过菩萨戒,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修道者,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可能是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所以,不能轻易妄加评论,说他们的过失。世尊曾说:“除佛以外,很少有人能知众生根器。”如果自己是佛,可以直接去说别人的过失,但现在请大家问一下自己,我是否已成佛了?
          也许有人会这样反问:“堪布,您要我们不要说他人过失,为什么您天天在课堂上讲我们的过失?”这里有个开许处。以前,堪布门色的根本上师、华智仁波切的再传弟子——哦西阿琼堪布在讲经中,如果发现弟子的过失,就会用经夹、杯子等打弟子,常打得弟子流血不止,这种行为对金刚上师来说是开许的。而我每一天在讲你们过失的时候,一方面怕你们生烦恼,所以尽量少讲,或用比较婉转的方式来提醒你们;而另一方面又怕你们不能知道自己的过失,又不得不讲。这与你们说他人过失不同,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因为在课堂上讲你们的过失而使师徒间产生矛盾。相反,使很多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调伏了自己的心相续。
          而你们在下面说别人过失,因无有利他的悲心摄持,只是为烦恼所催,这样既损了自己的善根,又使自己对他人的成见越来越深,障碍自己的修行,影响僧团的和合,于己于他都无利益。所以,在修心时,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必须要观察,逐渐调伏刚强的性格,使心相续逐渐柔和起来。


          7楼2013-12-20 15:1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12-21 01:21
            回复
              @乔巴吃棉花糖 @惭愧香@729976150 @_正明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3-12-21 01:22
              收起回复
                @怒锣江闷 @メ水银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12-21 01:23
                回复
                  @wanglt2007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3-12-21 01:23
                  回复
                    @cuishuo001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12-21 01:23
                    收起回复
                      来啦 来啦 这个帖子很好


                      18楼2013-12-21 01:24
                      收起回复
                        @风醍PTC @郭伊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3-12-21 01:24
                        回复
                          南无文殊菩萨


                          来自手机贴吧20楼2013-12-21 06:04
                          回复
                            阿弥陀佛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3-12-21 07:48
                            回复
                              @小窝窝_礼佛陀 @闭目参悟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3-12-21 08: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