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文石吧 关注:76贴子:479
  • 1回复贴,共1

<双河探石>___王朝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双河探石》
作者:王朝闻
能发现美的人不一定能创造美。但必有所发现的人才可能有所创造。当然,他对美的发现,也是以他过去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经验为前提的。
小说《石头记》直接反映了社会的丑和美,但这小说的命名也是对石头之美有所发现引起的。五月下旬游安徽宣州,主要是为了到华阳乡双河村探访景文石。我对它的美的新发现,不过是对别人的发现的再度探索。人们的审美趣味虽有区别,人们的发现与再发现,都可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创造性。发现与创造,也许是同一行为的两个侧面。
景文石大多是米黄色的。以浅色为底色而显现出颜色较深厚的红色斑纹。景文石没有小说里的“通灵宝玉”那么能大能小的虚幻之美,但它们那斑纹形态千差万别,彼此不可能互相代替,具有区别于虚构的“通灵宝玉”的灵根,可见任何观赏对象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以至优点。
当地人几年来对景文石有两个音同字异的命名,一种是已见诸报刊的“锦纹石”。在宣州市旅游部门召开的座谈会上,我认为另一命名“景文石”比较切实。这种石头只有深浅二色,既缺乏织锦般的辉煌,也缺乏雨花石般的闪亮。所以,把“景”当做动词而不是形容词来理解,当作对千姿百态、拙中见巧的双河卵石之美的概括,似更有助于诱导人们掌握它那在平凡中见神奇之美。
一到宣州,就有朋友对我赠石,让我选择。有人问我,为什么欣赏既像什么又不像什么,而不欣赏他们认为较像什么的石头?问我是不是因为喜欢抽象派绘画才要这样的石头?我作了否定的回答。
我一向没有嫌弃近似山水画或花卉的石斑石纹,但我从来不欣赏东拼西凑、以怪为美的抽象画。因为它们显得矫揉造作,缺少天真、真诚与自然。景文石同样具备阴阳、虚实、有无的多样统一,有一种别的奇石难以企及的审美特性。它的“笔墨”的繁简、精粗与虚实,使形态在确定中有不确定性;这些天然的和偶然性的特征,具有人为的绘画书法达不到的神奇境界。
《庄子. 渔夫》里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这种矫揉造作的毛病,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天然的景文石的形体与斑纹上面。也许因为它们的“作者”既不图名也不图利,既没有哗众取宠的媚俗,也没有骗取信任等丑的情性,所以反而是越看越美,即“真亲未笑而和”的。
那天上午一到双河村,在石滩里下了车,便开始寻捡卵石。下午有小雨,主人说溪水有暴涨的可能,我不得不同意次晨离开的建议。这里一定会有些很有趣的东西,我还一无所知呢。何况,探石活动尚未正式开展。
当晚在农家堂屋里,遵嘱分别写了几句感想在洁白的宣纸上,又给房东小孩胡乱画了个猫头才就睡。不料夜间小雨改变了我们的处境。为了避免困在涨水的溪边,次日早饭后不得不回宣州华阳乡。初涨的溪水使车辆打滑,下车去推车的青年胡继君,从溪水里拾起一块卵石要我观赏。真不平常,那斑纹不是深褐色而是朱红色的。我不强求它一定像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但那“笔势”飞动又不轻浮的朱色斑纹,那拙中见巧的“构图”与“用笔”,较我自己捡到和朋友们捡来赠我的诸石,可以称它为“王牌”。这一意外收获更能适应我的偏爱,它那“线条”的走向似有无声的音乐感。
今天读到由宣州发来的信,得知景文石已经引起当成商品对待和走私的危险。唯愿当地有适当的保护措施,使景文石群“真怒未发而威”,得以安全“生存”为好。


1楼2013-12-15 09:39回复
    美学鉴赏家王朝闻的一篇《双河探石》 ,便奠定了“景文石”在藏石界的基础。
    此篇应予“置顶”。


    2楼2013-12-16 0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