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市地处美丽富饶的胶东半岛中部,东邻海阳,西毗即墨、莱西,北接栖霞、招远,南濒黄海丁字湾。1987年莱阳撤县建市时,全市面积为1734.05平方公里,人口86.2万,隶属于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占山田河海之利,南部有五龙河奔腾蜿蜒,北部有旌旗山脉巍峨起伏,山川灵秀,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胶东著名的千年古县之一,又因盛产茌梨而名扬天下,是我国最著名的梨乡。
远古时期,莱阳曾是恐龙的故乡。1952年在金岗口一带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大型恐龙骨骼化石,闻名中外。1956年,国家的考古工作者又在莱阳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期的古人类遗址,证明至少在七千年前已经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史料记载,商朝以前胶东一带被中原称为莱夷地。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莱阳前河前村的西周古墓群中,出土了多件带有“己”字的青铜器和陶器,证明西周时期莱阳还曾是古代己国的属地。
秦朝,莱阳属于齐郡东境;汉代,莱阳一带曾称邹卢、昌阳、长广和观阳,在今城南古城村一带设立挺城,曾属于青州的胶东国、东莱郡和琅琊郡等;魏晋南北朝时期,莱阳地域区划变化频繁,西晋中期,昌阳县在今照旺庄发坊一带设县城;唐代高宗初期,昌阳城遭遇水患被毁,昌阳县城搬迁至现在的老城区;后唐时期,昌阳改称莱阳,县名沿用至今;宋代以后,莱阳将牟平东部、栖霞南部、海阳、莱西等属地从行政区域中逐渐划出,形成了现在的莱阳市。
莱阳城位居胶东半岛的腹地,千百年来一直是陆路进入胶东的必经之地,是胶东的交通枢纽,八方驿路在此交汇。元朝,中央政府在莱阳设立了胶东行中书省和行枢密院,总制东方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此设鲁东行辕,人民政府也在此设胶东行署,总辖胶东军政事务。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在《莱阳庙学记》中写道:“莱阳居北海之东,东南距于海,山川秀洁,井邑丰润,民气醇雅,氓庶勤耕,桑茧丝饶于他邑。”清朝康熙十七年《莱阳县续志》序云:“莱阳为古莱子国,素称岩邑,景物人文甲山左。”
明清以后,莱阳的经济、人口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一个齐东古县,发展成一个物阜民丰的大县,先后涌现出了宋琬、崔子忠、左懋第、张梦鲤、宋继澄、宋玫、姜埰、沈迅、初彭龄、王垿等一大批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和政治家。据山东省史志部门统计,莱阳仅在明清两代就产生了122名进士,居全省县级市的第三位。同时期在莱阳形成的以山左大社和诗人宋琬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群体,更给后人留下了崇高的精神丰碑和丰富的文化财富。
现今,虽然我们市内的名胜古迹破坏严重,存世的文物不多,但是莱阳历史的传承绵延不绝,莱阳地方文化的内涵仍博大精深。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和积淀,莱阳的地方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梨文化、龙文化、大理石文化、参文化、灯文化、道教文化、武术文化、山川名胜文化、诗歌文化和书画文化都已经成型。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了解、继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迫切任务之一。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同时国务院发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莱阳市政协和文化局以文史资料的形式组织编撰《莱阳历史文化概要》,目的就是要对我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以期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利用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我市的文化、教育、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远古时期,莱阳曾是恐龙的故乡。1952年在金岗口一带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大型恐龙骨骼化石,闻名中外。1956年,国家的考古工作者又在莱阳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期的古人类遗址,证明至少在七千年前已经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史料记载,商朝以前胶东一带被中原称为莱夷地。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莱阳前河前村的西周古墓群中,出土了多件带有“己”字的青铜器和陶器,证明西周时期莱阳还曾是古代己国的属地。
秦朝,莱阳属于齐郡东境;汉代,莱阳一带曾称邹卢、昌阳、长广和观阳,在今城南古城村一带设立挺城,曾属于青州的胶东国、东莱郡和琅琊郡等;魏晋南北朝时期,莱阳地域区划变化频繁,西晋中期,昌阳县在今照旺庄发坊一带设县城;唐代高宗初期,昌阳城遭遇水患被毁,昌阳县城搬迁至现在的老城区;后唐时期,昌阳改称莱阳,县名沿用至今;宋代以后,莱阳将牟平东部、栖霞南部、海阳、莱西等属地从行政区域中逐渐划出,形成了现在的莱阳市。
莱阳城位居胶东半岛的腹地,千百年来一直是陆路进入胶东的必经之地,是胶东的交通枢纽,八方驿路在此交汇。元朝,中央政府在莱阳设立了胶东行中书省和行枢密院,总制东方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此设鲁东行辕,人民政府也在此设胶东行署,总辖胶东军政事务。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在《莱阳庙学记》中写道:“莱阳居北海之东,东南距于海,山川秀洁,井邑丰润,民气醇雅,氓庶勤耕,桑茧丝饶于他邑。”清朝康熙十七年《莱阳县续志》序云:“莱阳为古莱子国,素称岩邑,景物人文甲山左。”
明清以后,莱阳的经济、人口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一个齐东古县,发展成一个物阜民丰的大县,先后涌现出了宋琬、崔子忠、左懋第、张梦鲤、宋继澄、宋玫、姜埰、沈迅、初彭龄、王垿等一大批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和政治家。据山东省史志部门统计,莱阳仅在明清两代就产生了122名进士,居全省县级市的第三位。同时期在莱阳形成的以山左大社和诗人宋琬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群体,更给后人留下了崇高的精神丰碑和丰富的文化财富。
现今,虽然我们市内的名胜古迹破坏严重,存世的文物不多,但是莱阳历史的传承绵延不绝,莱阳地方文化的内涵仍博大精深。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和积淀,莱阳的地方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梨文化、龙文化、大理石文化、参文化、灯文化、道教文化、武术文化、山川名胜文化、诗歌文化和书画文化都已经成型。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了解、继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迫切任务之一。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同时国务院发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莱阳市政协和文化局以文史资料的形式组织编撰《莱阳历史文化概要》,目的就是要对我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以期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利用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我市的文化、教育、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