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庙吧 关注:18贴子:60
  • 0回复贴,共1

莆田史上移民与妈祖文化传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妈祖崇拜,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早已从发祥地莆田走向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上绝多数的华人聚集国度。祭祀妈祖的庙宇宫殿多达四千座,单妈祖的故乡莆田就有上规模的妈祖宫庙超过300座,原莆田县(现荔城区)是世界上妈祖宫庙最集中的地方。除此之外,潮汕、海南、闽南等地的妈祖宫庙也都超过百座,而台湾全岛更是多达1000多座。妈祖信仰,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自发崇拜、以及由崇拜信仰而衍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也正式被命名定义为“妈祖文化”。而妈祖能够成为伟大的神祗,妈祖文化能够有今天如此的广泛性,莆田历史上人口的对外迁移,是一种重要的发展因素和一支强大的推动力量。
翻开中国的移民史,莆田是和“山西大槐树”“宁化石壁乡”齐名的三大移民中转地。而莆田的移民现象又有别以“山西大槐树”和“宁化石壁乡”,莆田不单只是北来移民向南迁徙的中转站,更是对外移民的原乡。广东的潮汕、湛江以及海南等地区,民间都有“先祖迁自莆田”的说法。广州籍吏部尚书方献夫,漳州籍宰相黄道周,潮阳籍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状元林大钦、潮州八贤的卢侗、张夔、刘允、抗清名士郭之奇、清翰林佘志贞等,其原籍或先世皆是莆田或由莆田迁入。在潮汕民居门楼额匾仍可见到“莆田旧家”、“莆阳世系”等莆田印记。海南可考的入琼始祖有九十多个,数量为来自莆田为最,包括陈、吴、李、张、周、郑、何、杨等传统大姓。考其族谱可见这些移民多为土生土长的莆田人,祖上均在莆田居住过几代乃至数十代,出仕和避难是这些莆籍乡民移民该地的两大重要因素。又由于地理上的封闭性、人多地少,莆田一直以来都是全国范围内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个因素也使一部分人选择了迁移。而莆田崇尚美德、坚守家乡传统的文化氛围,熏陶影响了这些迁移者,加上浓重的恋乡情结,来自家乡的妈祖崇拜自然而然就随着这些迁移者来到了全国、海外各地。
莆田史上文化发达、科甲鼎盛,涌现了“九牧林”“莆阳黄”“玉湖陈”“白塘李”等影响全国的名门望族,以及大批的进士仕者,仅两宋时期就有近二十任泉州知府为莆仙人,出现了莆田士人出仕全国的局面,在向目的地出发前,他们祈求妈祖保佑,来到为官处之后他们也直接把妈祖崇拜带到了那里,有的随即建庙奉祀、有的把妈祖神像供奉在居所之处。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元林博士在对海南妈祖信仰现象进行系统梳理时发现,在明清两代新建和重修妈祖庙宇的活动中,有确切姓名记载的近70人,其中政府官员有58人,他们大多数是当地的县令,可见官员及政府机构是推动妈祖信仰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这一论点是有根据的。据考证,广东、海南、闽南、台湾等地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当时莆人仕者及仕人后裔所倡建的妈祖宫庙,比如贵州的镇远天后宫、湛江市文章湾天后宫等等。
宋末,莆田是全国抗元最惨烈的一个地方,明朝,倭寇数次洗劫莆田,莆田在宋末和明朝两次被诛城,很多人为了避难移民外地特别是潮汕湛江海南等地。他们被迫背井离乡、离开故土,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他们怀揣香土、妈祖令旗、神符,以求平安的寻找到新的家园。在外地落脚后,为了答谢妈祖,也为了寄托对故土的思念,他们倡建妈祖庙。“四海恩波颂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 “湄祖分灵遥湛土,文母香火继莆田”,这两副对联在广东海南一带的妈祖宫庙经常可见。潮州的古地名,曾带许多“莆”字,如东莆都、上莆都、外莆都、韩莆都,明代状元林大钦,人称“东莆先生”,这些决不是机缘巧合,而是一种必然,是流落他乡的莆田人及其后人对故园眷恋和对昔日乡亲念念不忘的一种情感体现。向善、助人、抑恶是妈祖信仰的核心精神,正是由于妈祖信仰包含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因子,所以容易被人接受和认可,很快在这些移民的努力和当地居民的认可下,妈祖信仰很快在当地得到了传播发展,彻底融入了当地社会。
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之一,但同时也包含移民文化的成份,妈祖文化中的移民文化成份是世界性的。莆田史上的人口对外迁徙,促进了妈祖信仰在广东、海南等地的传播发展,又随着广东、海南的对外移民再次迁徙到了南洋各地,这一支传播力量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主体力量。(林湘凡)


1楼2013-12-18 19: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