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吧 关注:1,193贴子:12,062
  • 1回复贴,共1

一分钟教你掌握2013年贺岁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骚年们!快来看哪!!!


IP属地:新疆1楼2013-12-19 16:24回复
    走出吴虞式的精神疾病
    总结上面的讨论,在汉以后以迄明清基层社会,礼主要指礼俗,教就是教化。礼教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上层是儒家学者以学教化,养成君子,或者略低一个层次的绅士;下层是儒家士君子与绅士化成礼俗,让庶民也具有最基本的道德理论。由此,以儒家士君子、绅士为中心,依托种种自治性组织,国民中间形成和维持良好秩序。总之,礼教是一种社会自治机制,与主要依靠权力、暴力的刑政之治相对。它是汉以来中国社会治理之基础架构,是社会秩序的根本保障。
    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人做出了完全错误的理解。不妨对吴虞的文章略作分析。吴虞关于吃人礼教之说,可能会让我们想到周树人的《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吴虞文章只不过试图为那时的一些激进反传统文人之“礼教吃人”说寻找了几个历史注脚。
    第一个例子,吴虞引《左传》关于齐桓公下拜周王之事,“据这样看来,齐侯是很讲礼教的。”随后又举易牙蒸子献进齐桓公之传说,乃大发议论:你看齐侯一面讲礼教,一面吃人肉,“好像如今讲礼学的人,家中淫盗都有,他反骂家庭不应该讲改革。表里相差,未免太远”。吴虞所举其他例子,大体都是这个调调,其基本结论不过是,那些讲礼教的人言行不一,很虚伪。事实上,一百年来,“虚伪”是所有文人攻击礼教的主要理据。
    毫无疑问,在一个重礼教、重名教的社会中,肯定会有虚伪之人。对这一点,《后汉书》这样的正史也毫不讳言。因为,礼教作为社会自我治理机制,不可能借助暴力,而只能借助舆论杠杆发挥作用,也即通过表彰善行、谴责恶行的舆论,激励人们行善避恶。可以预料,大多数人是言行如一的,因为,在乡里社区长期相处,人们彼此熟知,很难长期掩饰真相。
    再者,究竟何者为虚伪,何者为真情,并不容易判断。礼教之旨,如汉宋儒所说,乃在于节制人欲——注意,儒家从来不主张灭欲。宋儒所说的灭人欲,也只是从精微处而言。因此,礼教乃是一个贯穿于人生的持续过程,因为,不正当的欲望随时可能冲破义礼之防线而放纵出来。此时,礼的约束失效了。对照此前的宣示,此人即显得虚伪。
    但此时,真正的问题何在?显然在于如何弥补礼教之失,使之更有效地约束人,因为,不正当欲望的放纵,对当事人、对相关各方都是不利的。即以吴虞所举齐桓公之事为例。齐桓公本不准备对周王行礼,这体现了桓公之人欲:骄傲。因为实力,他不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12-23 00: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