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饶毅和施一公落选院士,舆论哗然,有种论调很奇怪“施一公能做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如何做不得中科院院士?”。
就这个问题,我跟很多吧友或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谈过。我早就断言施一公评上院士是迟早的事,此次,他获选中科院院士。
中国的院士概念和美欧不一样,并非西方那种纯粹的学术荣誉称号,其实应该恢复叫学部委员。由于早先中国科技力量的薄弱,珍贵人才的稀缺,国家需要这些有限的科技大牛对科研院所发展、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乃至国家战略政策制定等作出一定的指导,就是说承担一定的行政参谋职能,所以客观上和主观上都要求院士要具备足够的资历、威望、领袖气质和交际表达能力,早些时候的院士们往往都是各自学科开山祖师这个级别的,人品与才华并重,他们大多能够完美胜任这种角色。
再从侧面来说。现在人才越来越多,科技界蓬勃发展,院士去行政化的呼声很高,这恰恰说明,院士确实需要承担一定的行政功能的。再比如,很多高校科研单位不惜千金聘请院士或者大力支持本单位的人才参选院士,这背后仅仅是因为院士是个学术荣誉那么简单么?不然。有一位院士,就能让自己学系院部所的发展得到极大的好处,这也是因为院士们在学术上的行政职能带来的。
既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体制,在没有改革之前,自然是要遵守和执行的。刚从国外回来的教授,你学术成就再牛,也不可能马上让你做院士。不然在不了解国内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带动学科发展?学术成就如施一公这个地步,只要他在国内扎根,和国内同行多多交流,几年之后,他评上院士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饶毅,一次参评没上,就愤而宣称永不参评。太遗憾了,我很尊敬这些学术成就极高的学者,但是很明显私下认为饶毅的宣言并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