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和尚,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位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唐代,那是继魏晋之后,中国书法的另外一个高峰期。无论是初唐四大名家,还是中唐的颜筋柳骨,都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要是提到草书,恐怕在大家的印象之中,整个唐代两三百年间,唯有两个人值得一提而已。
这两人自然就是张旭,以及怀素和尚。张旭不必多提,却是有草圣之称,他的草书更是与李白的诗、裴将军的剑,号称天下三绝。
至于怀素,却是一个和尚,一个不守清规戒律的和尚。他幼年出家,少年时痴迷书法,沉溺于纸笔翰墨,整天介乱写乱画,曾两次被驱离寺院。
不过,据人考究,怀素出家,肯定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由于家贫。因为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曾做过县令、长史之类的小官,按照他的家世与门第,也算是满门书香。
只不过。怀素和尚的家族之中,好像有出家的传统。比如说他的伯祖父惠融,就是僧人,也是一个书法家。他学习欧阳询的书法,几乎可以乱真。
另外,出家也有出家的好处。毕竟那个时期正逢安史之乱,怀素和尚在寺院清修。可谓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管政治风云多么动荡,都与他无关,甚至能够静下心来练习书法。这才成为了一代名家。
就是明白怀素和尚的名头,更加清楚他的草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周老等人才会那么兴奋。而且与其他书法名家的字帖相比。怀素和尚的草书更加容易鉴定。想想就知道了。尽管草书很容易写,但是写得好的却极少。就好像是太极拳一样,易学难精。
尤其是怀素和尚的草书,犹如夏去多奇峰,变化莫测。
一般人不要说学了,就是临摹也难以把握其中的精髓神韵。就是这个缘故,所以收藏市场上。各种书法名家的赝品十分常见,但是草书作品却非常稀少。一是懂得欣赏草书,愿意购买草书的人就不多。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模仿的困难程度了。
“作品通篇神采飞扬,笔墨活泼飞动,笔下虎虎生风,乍看好像一条激流奔涌的大河,在波澜壮阔中迭起。但是细看,却仿佛含蓄而内敛的小溪,在潺潺流动之中透出清丽秀挺之气,蜿蜒曲折,绵绵不绝。”
“据史料记载,怀素和尚年轻的时候,练习书法很勤奋,曾种植上万株芭蕉树,把叶子都剪下来,用来练习书法。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怀素少年的时候,却没有师承,却为他的书法创新埋下了伏笔。”
“毕竟众所周知,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时代,唐朝书法氛围崇尚法度。王羲之书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时人更是趋之若鹜。然而,怀素却是一个叛逆者,并不在意当代的艺术cháo流,更多的是自己探索。”
“安史之乱之后,大诗人李白南游洞庭潇湘。这一年,李白五十九岁,怀素正值弱冠之年,他慕名前往李白处求诗。这是怀素第一次遇到李白,也是唯一一次与其交往。”
“两个人xìng情相近,李白斗酒诗百篇,怀素醉酒字更狂。作为长者,李白爱惜人才,更提拔后学,对怀素创新给予了肯定,甚至写诗赞扬。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一首草书歌行,道尽的李白对怀素的偏爱与推崇。
王逸少就是王羲之,张伯英则是张芝,张颠自然是张旭。李白说王张两人浪得虚名,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成就已成为了过去。又说张旭老死不算数,重在推崇少年怀素英名。
当然,不师古三字,旨在表明怀素的创新jīng神。
“幸好怀素也没有辜负李白的期望,年轻的时候肯定当不得草书独步天下的称赞。但是到了中年,经过十几年的游学,他的书法也进入略无凝滞的境界了。”
“当然,所谓的不师古,也只说对了一半。年轻时候的怀素,的确是不师古,但是过了而立之年,他的书法就开始处于彷徨的阶段,笔法停滞不前,遇到瓶颈了。”
“发现自己的书法没有提高之后,他就开始四处游学。在游历的过程中,他谒见当代的名家,观赏前人墨宝,然后豁然开朗。”
“然而怀素真正获得笔法jīng髓,却是拜见他的表叔邬彤之后,才逐渐领悟到魏晋的笔法。邬彤是张旭的学生,也是颜真卿的同窗。邬彤把怀素留在家中,他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如寒冬枯树等缺点,都一一讲解给了怀素。”
“如果说,怀素青少年时期的书法,凭借的是艺术直觉。那他三十岁以后的艺术探索,则是在艺术传统中求索。而中国书法的历史传统,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笔法传承,笔法则是魏晋书法的核心机密。”
“掌握了这个核心机密,怀素终于书法大成,在拜访颜真卿的时候,颜真卿也不吝啬,把十二笔意倾囊相授,并且询问怀素对于草书的感悟。”
“怀素和尚表示自己师法自然,曾经长时间观察夏云的姿态,发现云朵随着风势,转化而变化莫测,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蛟龙翻腾,或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或如大鹏展翅,平原走马,不胜枚举,美妙无穷。”
“这个就是夏云多奇峰的境界。
唐代,那是继魏晋之后,中国书法的另外一个高峰期。无论是初唐四大名家,还是中唐的颜筋柳骨,都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要是提到草书,恐怕在大家的印象之中,整个唐代两三百年间,唯有两个人值得一提而已。
这两人自然就是张旭,以及怀素和尚。张旭不必多提,却是有草圣之称,他的草书更是与李白的诗、裴将军的剑,号称天下三绝。
至于怀素,却是一个和尚,一个不守清规戒律的和尚。他幼年出家,少年时痴迷书法,沉溺于纸笔翰墨,整天介乱写乱画,曾两次被驱离寺院。
不过,据人考究,怀素出家,肯定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由于家贫。因为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曾做过县令、长史之类的小官,按照他的家世与门第,也算是满门书香。
只不过。怀素和尚的家族之中,好像有出家的传统。比如说他的伯祖父惠融,就是僧人,也是一个书法家。他学习欧阳询的书法,几乎可以乱真。
另外,出家也有出家的好处。毕竟那个时期正逢安史之乱,怀素和尚在寺院清修。可谓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管政治风云多么动荡,都与他无关,甚至能够静下心来练习书法。这才成为了一代名家。
就是明白怀素和尚的名头,更加清楚他的草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周老等人才会那么兴奋。而且与其他书法名家的字帖相比。怀素和尚的草书更加容易鉴定。想想就知道了。尽管草书很容易写,但是写得好的却极少。就好像是太极拳一样,易学难精。
尤其是怀素和尚的草书,犹如夏去多奇峰,变化莫测。
一般人不要说学了,就是临摹也难以把握其中的精髓神韵。就是这个缘故,所以收藏市场上。各种书法名家的赝品十分常见,但是草书作品却非常稀少。一是懂得欣赏草书,愿意购买草书的人就不多。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模仿的困难程度了。
“作品通篇神采飞扬,笔墨活泼飞动,笔下虎虎生风,乍看好像一条激流奔涌的大河,在波澜壮阔中迭起。但是细看,却仿佛含蓄而内敛的小溪,在潺潺流动之中透出清丽秀挺之气,蜿蜒曲折,绵绵不绝。”
“据史料记载,怀素和尚年轻的时候,练习书法很勤奋,曾种植上万株芭蕉树,把叶子都剪下来,用来练习书法。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怀素少年的时候,却没有师承,却为他的书法创新埋下了伏笔。”
“毕竟众所周知,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时代,唐朝书法氛围崇尚法度。王羲之书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时人更是趋之若鹜。然而,怀素却是一个叛逆者,并不在意当代的艺术cháo流,更多的是自己探索。”
“安史之乱之后,大诗人李白南游洞庭潇湘。这一年,李白五十九岁,怀素正值弱冠之年,他慕名前往李白处求诗。这是怀素第一次遇到李白,也是唯一一次与其交往。”
“两个人xìng情相近,李白斗酒诗百篇,怀素醉酒字更狂。作为长者,李白爱惜人才,更提拔后学,对怀素创新给予了肯定,甚至写诗赞扬。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一首草书歌行,道尽的李白对怀素的偏爱与推崇。
王逸少就是王羲之,张伯英则是张芝,张颠自然是张旭。李白说王张两人浪得虚名,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成就已成为了过去。又说张旭老死不算数,重在推崇少年怀素英名。
当然,不师古三字,旨在表明怀素的创新jīng神。
“幸好怀素也没有辜负李白的期望,年轻的时候肯定当不得草书独步天下的称赞。但是到了中年,经过十几年的游学,他的书法也进入略无凝滞的境界了。”
“当然,所谓的不师古,也只说对了一半。年轻时候的怀素,的确是不师古,但是过了而立之年,他的书法就开始处于彷徨的阶段,笔法停滞不前,遇到瓶颈了。”
“发现自己的书法没有提高之后,他就开始四处游学。在游历的过程中,他谒见当代的名家,观赏前人墨宝,然后豁然开朗。”
“然而怀素真正获得笔法jīng髓,却是拜见他的表叔邬彤之后,才逐渐领悟到魏晋的笔法。邬彤是张旭的学生,也是颜真卿的同窗。邬彤把怀素留在家中,他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如寒冬枯树等缺点,都一一讲解给了怀素。”
“如果说,怀素青少年时期的书法,凭借的是艺术直觉。那他三十岁以后的艺术探索,则是在艺术传统中求索。而中国书法的历史传统,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笔法传承,笔法则是魏晋书法的核心机密。”
“掌握了这个核心机密,怀素终于书法大成,在拜访颜真卿的时候,颜真卿也不吝啬,把十二笔意倾囊相授,并且询问怀素对于草书的感悟。”
“怀素和尚表示自己师法自然,曾经长时间观察夏云的姿态,发现云朵随着风势,转化而变化莫测,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蛟龙翻腾,或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或如大鹏展翅,平原走马,不胜枚举,美妙无穷。”
“这个就是夏云多奇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