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重庆一岁半的男童被婆婆误留在了电梯里,当吴女士再找到孩子时,男童浑身是血,躺在小区楼下的地砖上,生命垂危。据了解,一名10岁女孩儿在电梯里对男婴进行殴打,然后将其抱至阳台栏杆上逗玩,致其坠落。(新浪网)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除了指责女孩的残忍行为和其家人的教育方式外,更多人关注的是虐婴女童未受到任何的强制措施。对此,新浪网还发起了关于女孩是否该受到法律制裁的投票,得到了很多人的回应,近8万的网民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是,虐婴女孩真的该受到法律制裁吗?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所以客观来说,虐婴女孩虽然犯了不可原谅的错,但也不应该受到强制惩罚,因此新浪网发起的这场投票是毫无意义的,反而容易将这样的舆论推至风口浪尖,更严重地甚至会影响到法律标杆。
它究竟是怎样通过加强舆论来一步步威胁法律的呢?首先,对于这样一个热门的社会新闻,群众需要一个平台去发表舆论,而新浪网用投票这样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给网友一个表达意见的平台,但这种是非单选题就免不了有想要让舆论影响法律的嫌疑。其次,在事情发生后,虐婴女孩没有得到任何强制性措施的惩罚,于是群众心里的愤怒和同情就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刚好借此机会可以发出呐喊。当越来越多的人带着情绪走进所谓“正义”的一方时,慢慢地也会产生一种跟风效应,原本不关注或者态度冷漠的人也会加入大部队当中,同时沉默的螺旋使得小众意见在强大的对立意见面前逐渐被淹没,从而使得一边倒舆论的力量更加强大,铺天盖地地冲击着法律条文,甚至试图去改变。
我们该庆幸,《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这条规定还算明确,如果稍有模糊,不排除又会迎来一场舆论断案风波的可能。其实,因为舆论而影响法律判断的事件不在少数,如典型的广州“许霆案”,从初审被判无期到重审改判五年,两次判决的天壤之别,不能不说是在网络舆论巨大压力下的结果。还有杭州“胡斌案”、湖北“邓玉娇案”等等,不胜枚举。想说一说我们都很熟悉的药家鑫案。药家鑫案早已过去,但他的死给我们留下的思考却一直不会消失。药家鑫有罪是不可否认的,但真的罪重至死吗?很多法律条文没有事无巨细地进行规定,从轻或是从重,关键还是在于个人。既然取决于个人,就免不了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公义的天平上,舆论的压力和专业的判断,孰轻孰重?至少在药家鑫案上,我们看到舆论的强大力量还是压过了专业的判断。判决书一出,他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当事件平息,群众也渐渐冷静或者淡忘了这件事,再客观地回头去看时,很多人可能只是感慨一声,是不是判得有些重了?但却给被告人一家却造成了永远都无法弥补的伤痛。
既然有了前车之鉴,就不要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不论舆论的压力多大,都不该越过法律的界线影响公义。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除了指责女孩的残忍行为和其家人的教育方式外,更多人关注的是虐婴女童未受到任何的强制措施。对此,新浪网还发起了关于女孩是否该受到法律制裁的投票,得到了很多人的回应,近8万的网民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是,虐婴女孩真的该受到法律制裁吗?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所以客观来说,虐婴女孩虽然犯了不可原谅的错,但也不应该受到强制惩罚,因此新浪网发起的这场投票是毫无意义的,反而容易将这样的舆论推至风口浪尖,更严重地甚至会影响到法律标杆。
它究竟是怎样通过加强舆论来一步步威胁法律的呢?首先,对于这样一个热门的社会新闻,群众需要一个平台去发表舆论,而新浪网用投票这样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给网友一个表达意见的平台,但这种是非单选题就免不了有想要让舆论影响法律的嫌疑。其次,在事情发生后,虐婴女孩没有得到任何强制性措施的惩罚,于是群众心里的愤怒和同情就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刚好借此机会可以发出呐喊。当越来越多的人带着情绪走进所谓“正义”的一方时,慢慢地也会产生一种跟风效应,原本不关注或者态度冷漠的人也会加入大部队当中,同时沉默的螺旋使得小众意见在强大的对立意见面前逐渐被淹没,从而使得一边倒舆论的力量更加强大,铺天盖地地冲击着法律条文,甚至试图去改变。
我们该庆幸,《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这条规定还算明确,如果稍有模糊,不排除又会迎来一场舆论断案风波的可能。其实,因为舆论而影响法律判断的事件不在少数,如典型的广州“许霆案”,从初审被判无期到重审改判五年,两次判决的天壤之别,不能不说是在网络舆论巨大压力下的结果。还有杭州“胡斌案”、湖北“邓玉娇案”等等,不胜枚举。想说一说我们都很熟悉的药家鑫案。药家鑫案早已过去,但他的死给我们留下的思考却一直不会消失。药家鑫有罪是不可否认的,但真的罪重至死吗?很多法律条文没有事无巨细地进行规定,从轻或是从重,关键还是在于个人。既然取决于个人,就免不了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公义的天平上,舆论的压力和专业的判断,孰轻孰重?至少在药家鑫案上,我们看到舆论的强大力量还是压过了专业的判断。判决书一出,他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当事件平息,群众也渐渐冷静或者淡忘了这件事,再客观地回头去看时,很多人可能只是感慨一声,是不是判得有些重了?但却给被告人一家却造成了永远都无法弥补的伤痛。
既然有了前车之鉴,就不要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不论舆论的压力多大,都不该越过法律的界线影响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