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性遗物被移走
圆明园的整体性虽然暂时得到维持,但在1924年的一整年中,园内的物料仍然不断地被人搬走。北洋政府的秘书长王兰亭直截了当地向内务府通报,要求从圆明园内的假山运走一百车的山石去建造他的私人庭园,而清室无力阻止这些举动。同年年底,一连骑兵在没有知会内务府的情况下,就驻扎在圆明园的遗址里。掌管燕京大学的外国牧师们,在1925年踏进圆明园,把安佑宫的石柱和工艺品搬运到燕京大学的校园内。当清室要求警察详细询问这些牧师,所得到的答复是,这些石柱放在校内保存会更安全。在北京市内的中央公园(即现在的中山公园)董事会,也认为把那些倾圮石块留在园内,并不安全,所以他们建议溥仪把残余的石料运到他们的公园内,做妥善的保存。类似的要求,陆续不断,但溥仪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另觅新址是处理圆明园遗物的最好办法。
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圆明园后,遗址又遭到了更加有组织的损毁。为了修筑高粱桥经海淀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北平市政府先后下令拆毁了圆明三园的4800米南墙和长春园东侧的全部虎皮石墙,砸成碎石以补石碴之不足。同时还组建了“清理圆明园园产事务所”,并将园内所谓的“废旧砖石”变价拍卖,大宫门外的影壁也被招商投标卖掉;西洋楼石门左右的石柱连顶,则被卖给商人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当局甚至明文规定:圆明园内所有虎皮石可一律出售;西洋楼故址的大理石、青条石,凡雕花粗镂者亦可出售。
溥仪关于为圆明园遗物另觅新址的想法也未被尊重,一些具有指标性的遗物仍然被移走。好几尊外表优美的青铜兽和山石于较早时就被挪移到颐和园里;在万春园入口的新宫门有不少厢房、影壁墙、拱门和石狮子,被前清的贝勒卖给一个慈善机构作为中学的校舍;江朝宗(北京步兵统领)修建北京中央公园时,移走了圆明园“坐石临流”的“兰亭八柱”和“石屏风”,以及万春园的仙人承露台的石座与长春园的太湖石;燕京大学建校时,通过颐和园事务所购得圆明园“安佑宫”的望柱4根,龙凤丹陛石一块,汉白玉雕成的石麒麟一对,植树碑一座,西洋式线发桥一座,喷水石座2具,“谐奇趣”前面的喷水石鱼,以及福海沿岸的大量花岗岩石料和太湖石;
1930年,建北京图书馆时,也在圆明园取了不少材料,除了“安佑宫”的一对华表外,还有长春园大东门外的石狮子一对(现仍安放在文津街北京图书馆外),文源阁石碑两块、福海西岸“望瀛洲”昆仑石一块、黄色太湖石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