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吧 关注:1,106贴子:28,159

【转】宋代书画整理帖至——那个艺术的时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明:贴子是转自孤城闭吧的精品贴,楼主是@ranran19930809 。整理得很细致,觉得相当不错,所以在征得楼主同意后转发过来和大家共享。


1楼2013-12-24 21:04回复
    李玮
    (?-1086)〔北宋〕字公炤,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章懿皇太后侄。平生喜吟诗,才思敏捷,并能章草、飞白、散隶。仁宗赵祯爱其才,尚兖国公主,为驸马都尉,后官至平海军节度使、检校太师,赠开府仪同三司,谥修恪。
    善作水墨竹石,其画大抵生于飞白,故不事丹青而率于水墨,平日寓兴则写,兴阑辄弃去,不欲人闻知,传世作品极少。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水墨蒹葭图》《湖石图》二幅。传世作品有《竹林幽居图》,图录于《浙江古代画家作品集》,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图片]李玮《竹林幽居图》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3-12-24 21:09
    回复
      崔白,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风阳东)人。熙宁初,诏与艾宣、丁贶、葛守昌画垂拱殿御启鹤竹各一扇,而以白为首出,因补图画院艺学。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体制清赡,笔迹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别创一种清淡疏秀之格,一变宋初以来画院中流行的黄筌父子的浓艳细密的画风。传世作品有《寒雀图》、《禽兔图》(一名《双喜图》)等。[图片]宋 崔白 寒雀图 卷,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101.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片]宋 崔白 双喜图 立轴,绢本,淡设色,纵193.7厘米,横103.4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3-12-24 21:13
      收起回复
        [图片]骷髅幻戏图。<南宋画家李嵩>
        绢本设色,纵27厘米,横26.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左边画一大骷髅,头戴幞头,身着彩衣,手提另一小骷髅做游戏。旁有一妇人,袒胸露乳,喂哺幼儿。对面一小儿,手足着地,仰首伸臀。小儿后另一妇人作伸手阻拦状。墩子、货郞担,小竹相衬。有的学者认为,此画的核心主题当为生死转化及其因果轮回,或者与庄子“齐生死”之说有关,是否如此,录以待考。图中用笔坚韧扎实,衣纹细劲流利,器物、肌肉、骨骼刻画匠心独具。设色精致古雅,颇具南宋院体画特色。画面左侧署有“李嵩”二字款,对幅有毛玄真书元人黄公望句,钤“信公珍赏”、“会侯珍藏”等印多方。曾经清人耿昭忠收藏,未见著录。
        李嵩(1166-1243),钱塘(今杭州)人。人少木工,颇远绳墨。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光、宁理三朝(1190-1264)画院待诏。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李嵩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3-12-24 21:15
        回复
          [图片]【名称】宋 王诜 绣栊晓镜图
          【简介】团扇,绢本,设色,纵:24.2厘米,横:2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一晨妆已毕的妇人正对镜沉思,抑或端祥自己,仪态端庄。一个侍女手捧茶盘,另一妇人正伸手去盘中取食盒。图中用笔细润圆滑,敷色妍丽而又清秀。周围的灌丛、桂树皆以双钩填色法绘出,十分细致,画面有一种略带哀怨的闲适之风。此图人物造型似取材于另一幅宋代作品《饮茶图》,作者已不可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3-12-24 21:20
          回复
            【名称】宋 王诜 溪山秋霁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私人收藏
            【文物现状】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
            【简介】 绢本,淡设色,纵:45.2厘米,横:206厘米。
            本图以长卷形式表现秋日雨过天晴后郊野的清丽风光。卷中忽而两山夹峙野水逶迤,忽而重岩叠嶂连绵而起,忽而江水横陈浩淼空阔,其中点缀高人逸士渔夫钓者,表现其悠闲生活情趣。宋人论画山水谓需写出可游可居之景,此图布置有序,意境优美,正体现了这一要求。画上无作者款识,元时曾经倪瓒、柯九思等人收藏,定为郭熙之作,但此画画风清润素雅,用笔尖利,与传世的郭熙雄健浑厚之画风颇不相同,谢稚柳更定为王诜之作。
            王诜(北宋),字晋卿,太原人。尚英宗女,魏国大长公主,为利州防御使。湓荣安。工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苏轼为之记。画山水学李成,郭熙,清润可爱,又作著色山水师唐李思训,自成一家。皴法以金缘为之,似古今观音宝陀山状。小景亦墨作平远,皆李成法也。故苏轼谓晋卿得破墨三味。诜以尚主之贵,日在绮罗弦管之间,而濡豪嬉戏及皆风尘表物,非其胸中自有丘壑何以及此。传世有《烟江叠嶂图》,《梦游瀛山图卷》。
            此图画风清润秀雅,用笔尖利。整幅画面布置有序,意境优美,正如宋人论画山水所写:出于可游可居之景。


            7楼2013-12-24 21:23
            回复
              【名称】宋 王诜 瀛山图
              【简介】手卷,绢本,设色,纵24.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用勾勒青绿填染画山,古朴清雅。画家曾学李成皴法,以金绿为之,似古。似古就是似李将军。其画法是以墨勾、墨皴为基础,而后着青绿色,着色部分似李思训,实际上似李昭道,古是青绿,今是水墨,故叫“不古不今”。《图绘宝鉴》说王诜:“又作着色山水,师李将军,不古不今,自成一家”。


              8楼2013-12-24 21:31
              回复
                【名称】宋 李公麟 五马图卷
                【年代】宋代
                【简介】纸本,白描,纵:26.9cm,横:204.5cm。二战以前藏于私家,战后失踪,珂罗版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本幅无作者名款,共分5段,前4段均有北宋黄庭坚的笺记,后纸有黄氏跋语,另有北宋、南宋初的曾纡跋,言及黄庭坚题于元佑五年(1090年)。幅上两处有乾隆帝的题文,钤有清“乐寿堂鉴藏宝”等印20方。该卷系职贡类题材,作一人一马状。
                据黄氏题跋,5马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皆为雄马,均是西域的贡品,分属宋廷的左骐骥院和左天驷监。前3位控马者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装束,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气质亦微异,有饱经风霜、谨小慎微者;有年轻气盛、执缰阔步者;有身穿官服、气度骄横者。马的造型因品种而异,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别,但性情都温顺平和,以示已被调教驯服。大凡画贡马的题材,马的神态和步态都是如此。
                如《宣和画谱》卷七所云:“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意在生动的表现人、马的性情。画家在艺术上的独创首先体现在纯熟的白描技法上,他把盛行于唐代吴道子时代的“白画”发展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画种--白描,本幅就是确立这一画种的标志。虽不着彩色,仍可使观者从刚柔、粗细、浓淡、长短、快慢的线条变化中感受到富有弹性的肌肤、松软的皮毛、笔挺的衣衫、粗厚的棉袍等各不相同的质感和量感。
                画家在白描的基础上微施淡墨渲染,辅佐了线描的表现力,使艺术效果更为完善,体现了文人画注重简约、儒雅和淡泊的审美观。自此之后,几乎所有的白描人马画无不源出于李公麟的白描艺术。


                9楼2013-12-24 21:32
                回复
                  【名称】五代 黄居寀 山鹧棘雀图
                  【年代】五代
                  【简介】绢本,立轴,设色,尺幅:97 x 53.6 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构图之重心,大致居于画幅中央,与北宋山水画之中轴式构图相似,荆棘、蕨、竹、飞鸟平布画幅,颇有图案式的布局意味。按,唐花鸟画仍具浓厚的图案意味,未脱尽图案的装饰意义,如唐高昌古墓《花鸟屏式壁画》,六屏构图格式如出一辙:近处坡石小草与山禽(或水鸟),禽鸟之后耸立一株花卉,画幅上方有飞鸟、云彩。本幅构图虽源自此传统,但已跨入宋人讲究写生的时代。黄居寀画山鹧、山麻雀表现出他对观察与描写更为详细生动,且对动植物生态有较深入的研究。因为山麻雀并非一般之麻雀,外形上其脸颊无黑色斑点,习性上不像麻雀喜欢栖息在人类房舍附近,或开发区周边。故山鹧配以山麻雀,不但合乎其自然生态,也有远离尘嚣的寓意。山石、棘条、竹叶等皆工笔匀皴,然后著色,继承、发展了“黄家富贵”风格,有“画艺敏瞻,不让其父”之誉(见《益州名画录》)。
                  本幅描绘巨石土坡尚无皴纹,画荆棘以赭墨涂染近似没骨法。蕨之羽状叶片、山鹧之喙、爪都填染以朱砂,其技法近似顾恺之(346--407)《女史箴图》衣纹阴阳之表现法,皆带有朴拙之古意。画山鹧、山麻雀则流露出详实生动的写生新意,尤其是山麻雀传神之种种情态。
                  北宋初期名家之真迹非常稀少,《山鹧棘雀图》在绘画方面,上承唐朝之传统,下开写生之先例。在收传方面,曾经宋徽宗之珍藏,不但在《宣和画谱》能查到记录,画幅上钤有:双螭、宣和、政和、睿思东阁等徽宗藏印,前三印与徽宗题签“黄居寀山鹧棘雀”之组合,正是“宣和装”古老装裱的遗制。还有缉熙殿宝(宋理宗)、司印半印(明太祖)、清宫印玺等,增强其流传有绪之可靠性。


                  11楼2013-12-24 21:35
                  回复
                    【名称】五代 黄筌 写生珍禽图
                    【年代】五代
                    【简介】绢本,设色,纵41.5厘米,横7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写生珍禽图》上面用工细的手法绘有数十种鸟虫。其中有山雀、鶺鴒、斑鸠、蚱蜢、蜜蜂、牵牛、乌龟等。每种动物都描绘得十分精巧、肖似。无论羽毛、鳞翅,都具有很强的质感,称得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不已。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


                    12楼2013-12-24 21:36
                    回复
                      【名称】五代 黄筌 雪竹文禽图
                      【年代】五代
                      【简介】绢本,设色,纵23.6厘米,横45.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画水边数石叠起起的岸上,所有景物,其上都布满积雪,皑皑一片,柳枝竹叶亦在积雪中努力伸展。池塘上,雾气一片,水天一色,一片清寒静寂的景致,在静寂中又寓有生机。画中笔法奇峭,精细而又简洁,石的画法简练含蓄,竹树则枝叶具体,而寒鸟和双鸭则更生动传神。画中用墨洁净,设色简淡,是一种与其精工富丽完全不同另一种画风。


                      13楼2013-12-24 21:36
                      回复
                        多谢瑗瑗,有心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3-12-24 21:39
                        收起回复
                          【名称】五代 黄筌 芳溆春禽册页
                          【年代】五代
                          【简介】绢本 设色 纵22.3厘米 横25.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5楼2013-12-24 21:39
                          回复
                            徐熙,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一作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擅画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鱼虫、蔬果。与后蜀黄筌的花鸟画为五代两大流派。独创“落墨”法,一变黄筌细笔钩勒,填彩晕染之法。
                            因不屑于踏入仕途,终生置于画院之外,故后人称他“江南处士”或“江南布衣”。他不慕虚荣,不求奢华,处事宁静淡泊,专心绘画。擅画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鱼虫、蔬果。他常游山林园圃,细察动植物情态,所作花木禽鸟,形骨清秀,独创“落墨”法,用粗笔浓墨草草写枝叶萼蕊,略施杂色,使色不碍墨,不掩笔迹,一变黄筌细笔勾勒、填彩晕染之法,从而创造出“清新洒脱”的花鸟画新风格。北宋郭若虚曾赞其“学穷造化,意出古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说他这种以“墨笔”为主的画法“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却能充分表现出“神气迥出”的“生动之意”。更有苏东坡题徐熙《杏花图》诗云:“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可见徐熙的画法以墨色为主,近手写意,同时讲究线与色的相互结合,这种注重表现对象精神特质的花鸟画新风格,被后人称为“徐体”。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3-12-24 21:40
                            回复
                              【名称】五代 徐熙 雪竹图
                              【年代】五代
                              【简介】立轴,绢本,纵151.1厘米,横99.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图幅中大石左侧的竹竿上有篆文倒书“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无款。经谢稚柳鉴定并撰文,认为五代徐熙所作。曾经近代钱镜塘收藏,钤有“海昌钱镜塘藏”文长方印记。另有钱女“惠翔心赏”朱文长方印记。


                              17楼2013-12-24 2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