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方城人文脉络<?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弘扬方城历史文化
中州历史名镇博望,既是古代著名外交家张骞功昭异域,名溢海外的封候地,又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的古战场。汉柘、博望锅盔、“望梅止渴”、“一步三眼井”等风韵汉遗,令中外游者留连忘返。“扎下招兵旗,自有当兵人”,1700余年前,诸葛亮发明的博望锅盔,堪称世界军用压缩的鼻祖。博望锅盔显而易见的诱惑力,为蜀军兵员充裕提供了有利条件,确保蜀军的后勤保障。如今,方城人探亲待客时,总以品尝馈赠博望锅盔为盛情。2007年8月26日,在河南省餐饮行业协会组织的首批豫菜传统菜点评选活动中,博望锅盔入选中原“十大风味小吃”。
公元207年,27岁的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新官上任三把火”小试牛刀,不费吹灰之力,火烧四十五里博望坡建奇功,曹将夏候敦10万人马被杀得尸横遍野,落荒而逃。镇守博望的蜀将关羽,适逢天旱缺水,城内仅有一眼甜水井军民混用,常有纠纷发生,埋锅造饭也多有不便。关羽恐军心动摇,民心不安,星夜上书驻守新野的诸葛亮恳请退兵,诸葛亮回书关羽,要求其坚守博望屯,并教以“用干面,掺少水,和硬块,锅炕之,得食为盔”。做成盾牌状,既大且圆,赛比锅之魁,此“锅魁”,“响将士,放军心”。众将士如法炮制,食之筋香可口,生面颜色,熟饼味,不干、不霉、不腐,生津味甜,耐嚼顶饥,便于携带,深受将士欢喜。蜀军入川时,博望锅盔由将士携带成为军用干粮,传入四川达州。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博望锅盔制作秘技在博望民众中广为流传。他们注重工艺程序,面粉选用生面、死面、两对头面、干面,用三个锅轮番炕,现在改进用鸡蛋清、芝麻、辣椒做成甜的或咸的。在炕锅盔时,灶旁点一蜡烛,手抓一把麦秸,点燃后投入灶膛,必须等第一把火燃尽无光,再就烛火引燃第二把麦秸,依次循环,炕家以耐心精炕,一个锅盔下来,要用4—8个小时左右,用100余斤麦秸,锅盔炕的时间越长越好吃,最少用4个小时才能炕成出锅,烙成后正面是生面颜色,背面是金黄色。敲之实沉,久存不坏,食之筋香柔润,质脆味甜。店家到集市上卖博望锅盔,长叶马刀论块割下,秤钩吊着计量销售。南阳、方城老乡外出探亲访友首选博望锅盔,既做路途方便之干粮充饥食品,又作为本地特产让外乡人一番眼馋,食后,都为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军用干粮而赞叹不已。
同时,针对城内其他井水咸涩不能用,官、兵、民仅此一口清澈甘甜井水使用,导致城内用水纠纷时常发生,诸葛亮命部下在水井口上,盖上凿有“品”字形的一块石板,形成三个井口,往外汲水互不相扰,并规定一口官用,一口民用,一口兵用,解除了关羽的后顾之忧,诸葛亮的过人之处,也使得博望后人传颂至今。宛东战役时,人民解放军也曾在方城县博望“一步三眼井”取水做饭。三个井口边缘被井绳上下汲水磨出深深痕迹,道出了汉柘、博望锅盔、“一步三眼井”与诸葛亮的源渊。上世纪五十年代剧作家田汉欲亲赴博望凭吊,行至豫01线刘寺下路,怎奈大雨泥泞,难以行走,只好在雨地向博望方向拜了三拜,抱撼而归,其虔诚令博望人民至今念念不忘。
河南省方城县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