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吧 关注:4,355,678贴子:27,819,075
  • 9回复贴,共1

心理观察日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哪位会写幼儿心理观察日记的,麻烦给我一个模版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3-12-26 19:35回复
    度娘会。。。。。。。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12-26 19:36
    收起回复
      发展心理学
      那里有多年观察的结果


      IP属地:辽宁3楼2013-12-26 19:36
      收起回复
        婴儿期的依恋
        婴儿会学会区分不同成人和照看者 典型表现在一岁结尾时候 对其中一小部分人表现为依恋 尽管一些分辨能力出现的好呢早 但是明显表现是 七个月后 同时 和陌生人相比婴儿更喜欢熟悉的人 更容易从熟悉的人中获得安慰
        依恋理论家 把依恋划分为安全依恋 和非安全依恋 在紧张状态中 安全性依恋婴儿很容易从依恋中获得安慰 非安全类型对依恋的人表现出矛盾情绪 躲避反应 或者 紊乱性
        这个实验程序适用于 1-3岁大的孩子 超过了这个岁数 依恋理论家采用关系内部工作模型 综合评价适用于儿童中期 知道成年的依恋。
        目前普遍的观点是 依恋对象可以是父亲 母亲 兄姐 保姆 儿童也可能有几个不同依恋对象 而不产生任何感情安全问题 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 高质量日托照看没有必然不良影响 然而极端的集体制度照看方式可能导致情感问题 在家庭抚养中 多于50个保姆带过的人的确表现出持续的情感困难。非安全 回避类型婴儿 相聚后 儿童不理睬或者回避照看者
        安全类型 相聚后 儿童对照看的人反映积极 不安很快消除
        非安全矛盾型 儿童常有烦躁不安 相聚后不容易平静下来 既主动寻求又抗拒来自照看者的安慰
        紊乱类型 儿童表现出无组织 非连贯的行为 难以归类。上面的这张表格强调母亲是惟一重要依恋对象相反 目前来说 父亲 兄姐都可以气质
        气质是婴儿一个重要方面 决定他们如何适应新的有压力环境 出生之后 婴儿开始保持着自己的个性 一些很少哭闹 很乖巧 对变化适应良好 另一些经常烦躁不安 不喜变化 有些对环境表现出恐惧 另一些则不然。气质主要维度
        活动水平 睡眠 饮食玩耍 穿衣等方面身体活动数量
        规律性 机体功能性 睡眠 饮食 排便等
        常规变化适应性 以社会要求的方式调整最初反应的难易性
        对新情景的反应 对新刺激 食物 地点 人 玩具 玩法 的最初反应
        感觉扩限水平 产生一个反应需要的外部刺激量
        反应强度 反应的能量内容 不考虑反应质量
        积极或者消极情绪 高兴或者不高兴行为的数量
        注意分散度 外部刺激 声音啊 玩具啊 干扰正在进行活动的有效性
        坚持性和注意广度 在又没有外部障碍的条件下 某种具体活动的保持时间
        气质多大程度上是儿童先天个体特征 多大程度上是特定社会关系一部分 仍存争议 在考察父母抚养技能和结果时 气质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变量 因为父母教养方式必定受孩子气质的影响


        IP属地:辽宁4楼2013-12-26 19:37
        回复
          自我于他人概念的发展
          自我意识或者自我概念的获得 即幼儿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同其他人相区别的人而存在 是幼儿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
          一般认为 它于幼儿认知发展 客体永久性发展紧密相关 也是依恋发展重要基础。
          婴儿在面对镜子的时候 能认出自己和其他人不同 就具备自我意识 否则则是缺乏自我
          自我在18个月左右的时候形成 当婴儿开始用语言来描述爸爸妈妈时候
          在婴儿睡觉时候涂抹胭脂 第二天 婴儿会照镜子 超过15个月的婴儿开始摸鼻子 大部分在21个月以后
          早期同伴关系
          2岁时候 同伴成为兴趣中心 在出生第二年 婴儿对同伴有特别的兴趣 在一个试验中 两个婴儿与他们熟悉的人娱乐 两个婴儿之间发生了一些社会互动 一个婴儿会努力于另一个打交道
          2岁以下的婴儿在一起 彼此互动常常是注视 微笑 初始玩具大声喊叫 通常情况下 一个婴儿可能对另一个婴儿主动表示 大约一分钟一次 互动想当简短。这种互动水平很低 可能是婴儿未完全学会社会交往技巧
          早期同伴关系有助于该过程的发展 对母亲有安全型依恋的婴儿更自信 更愿意探究物体和同伴 。
          同胞
          大多数人都有同胞 即兄妹 同胞尽管不是准确意义上的 同伴 他们通常年龄接近 兴趣和发展相似 因此成为家庭内部重要伙伴 年长的婴儿对年幼的婴儿可以忍让 也可以做榜样 他们也能表现出敌意或者矛盾情绪。
          一些心理学者发现 头生子在新同胞降生也有嫉妒表现 这些孩子以前是父母 注意的中心 可是新的同胞得到了最大的关注 婴儿很多嫉妒和矛盾指向父母(最初) 虽然孩子很少表现出敌意 可是某些孩子也有矛盾 和敌意的表现
          孩子 宝宝 宝宝 抚摸着年幼婴儿 妖怪 妖怪
          母亲 他不是妖怪
          孩子 是妖怪
          有人认为 同胞之间可能产生巨大的情感联系 嫉妒和爱
          这种亲面的情感关系可能也是学会理解他人理想场所 他们似乎学会了用自己方式 挫败 逗惹 安抚 鼓励 同胞。
          三岁姐姐和14个月的考勒玩耍 姐姐总是耐心的说 no no 而考勒一久试图做自己的 最后姐姐把玩具放到考勒碰不到的高桌子上 考勒大哭 并且走向沙发抓起姐姐喜欢的玩具撕扯 劳拉也开始哭泣
          由此看来 考勒已经算机好怎样让姐姐生气 并报复
          社会参与
          2-3岁孩子应该准备上幼儿园 伺候 2-4年中 幼儿于同伴交往技能有很大提高
          帕腾观察2-4岁 没事时 再看别人活动时参与活动时的行为 参与集体活动时他们可能进行单独平行活动 也可能是联合活动或者合作性活动 平行活动孩子们离的很近 玩相同东西 但不交流 例如 在啥坑中独立玩 联合活动是他们参与共同活动 做相同的是事情 并且彼此交流 没有分工 比如每个人在踏上加积木 合作性互动是指孩子们互补方式 分工合作 互相交流 一个孩子从箱子中拿到积木 递给另一个孩子盖房子
          帕腾发现 前集中活动随着年岁长大而减小 而联合活动和合作性活动中包含同伴相互作用 随着长大变多
          对于较大学前儿童和出入小学的儿童 小组的规模不断扩大 大部分游戏小组只涉及 2到3个孩子 以色列调查发现 小组活动占绝对优势 平行活动很少 5个孩子以上的小组数量 从五岁的 百分之十二 增加到 六岁 百分之十六 中学期间 小组继续扩大 男孩足球 篮球普及 青春期 小组性质再次发生变化 早期 同性小组或者帮派比较普遍 到后期 异性关系变得更为重要
          社会性游戏
          在幼儿园中 孩子很多时间都在游戏中 游戏一般指的是有趣的活动 可以随心所欲的表现 没有明显的外部目标
          斯米兰司机 提出游戏发展四阶段模型 可是有两个局限 第一 未受广泛接受 第二 它护士了一些重要游戏种类 特别是杂乱无章友好地于同伴打闹


          IP属地:辽宁5楼2013-12-26 19:37
          回复
            四阶段模型
            技能游戏 简单身体运动操作活动 砸砖头
            建筑游戏 用物体建筑某东西
            表演游戏 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
            规则游戏 有共通接受规则的游戏 足球 等
            案例分析
            混战游戏
            儿童中期 混战或大斗很普遍 它占据百分之十课间时间 摔跤 格斗 踢打 追赶 翻滚 这些可能被误认为真的打架 实际学生会说我们在 玩
            同孩子交谈会发现 大多数混战不会导致大家 孩子喜欢这样 特别是男孩 表演性 打斗的特定是笑声 自我让步 限制性(不死打) 颠倒(骑驴)这种游戏功能尚不清楚 和其他小动物小猫 小狗 打斗很相似。可能有助于发展技能 力量 帮会组孩子认识自己的长处 建立一个优势等级。
            尽管大多数混战都是假装 偶尔也会出现错误 发展成真正的打架 如 由于缺乏社会技能 误解了一个游戏信号(误认为) 或 一个孩子在上面滥用别人的期望 故意加以伤害 就会发展成真正的打架 这种情况在社会关系遭受拒绝儿童身上更为多见 青春期更为普遍 混战可能对儿童的社会关系和优势关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男孩
            最新研究
            假装游戏于童识理论
            在表演游戏中 孩子并非真实地运用物体或行为 及不是正常寓意上运用 从15个月开始 皮亚杰女儿出现假装活动 假装睡觉 一个月后 她对玩具动物做出了类似行为
            一些假装游戏是单独进行的 家里对孩子观察百分之七十五假装是社会性的 早期的假装也是社会性的 同父母一起进行
            豪斯描述社会假装发展各个阶段 早期假装主要是母亲或年长伙伴支持下进行的模仿行为
            大约三四岁 儿童清楚地意识到游戏常规合理分配角色 维持社会戏剧游戏的进行。
            莱利斯提出 假装游戏体现转换代替 用一个东西代替另一个东西 用香蕉代替电话 它是意识理论重要概念 他认为 这种假装开始于15个月到18个月 比传统意识理论要早(传统认为三四岁) 豪斯研究表明 早期假装游戏不一定是转换替代 可能是社会性模仿 模仿大人打电话 转化代替在 三四岁表现明显 这与其他意识能力理论一致
            罗素发现 陌生情境中 安全型依恋 2岁孩子在假装游戏中更能采纳其他人的建议 方纳吉认为 共享假装经验可以培养儿童对他人心理状况的理解 在婴儿期 这种安全类型依恋又反过来帮助该能力的发展友谊于社会关系地位
            我们一般将友谊理解为两个人之间亲密关系 表现他们常常在一起 彼此有心理依恋和信任


            IP属地:辽宁6楼2013-12-26 19: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