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站出来》节目分析
《谁敢站出来》是益智类节目,由浙江卫视引进英国BBC2《Break Away》(一说以色列)模式并推出。首播时间2013年10月26号21:10,时长70分钟。主持人:沈涛。原《我爱记歌词》团队制作。
益智类节目的重点在节目环节设置与整体把握,所以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分析。
1 . 场景:益智类节目场景的布置一般较为简洁。该节目也不例外,选择了非常简洁的场景布置,这样从视觉上更便于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选手和主持人的身上。在场景布置中,场地地面镶嵌的巨大屏幕在节目进行的全部环节起到重要作用,使得较为复杂的游戏规则利用这样一块巨大屏幕变得非常清晰,明了。
由于没有现场观众席,场景的四周采用了统一简洁的灯光布置,在每个环节揭晓选手答题对错的结点,以整体场景颜色的区分,来有效的营造紧张的竞争气氛。
同时,这样过于简洁的场景布置,也使得节目缺少了视觉可观点,略显空旷。
2 . 节目环节:节目环节的精彩程度和节奏把握是益智类节目的生命。《谁敢站出来》又被称为“益智攻心类”节目,(环节具体规则就不详细介绍了)被评论为“史上最难看懂的益智类节目”,“据传智商150以上才能看懂”,“相当腹黑”。这些评论无一例外的直指节目环节的设置,从节目环节的设置上可以看出,节目的看点当然不是选手答了什么题,甚至不是选手答对或答错题,而是每位选手的心理活动与主持人的默契成了节目的最大看点。是团队的齐头并进,还是优秀选手的单枪匹马,选手之间微妙的合作与争斗,以及千钧一发时碰运气的紧张感,构成了观众观看节目后的谈资。
这样的环节设置虽然紧扣了节目主题“谁敢站出来”,
却明显的违背了益智类节目应有的“益智,竞争”的效应,难免被戏称为“益智《甄嬛传》”。
不过这样的环节设置,基本还是成功的博得了时下观众的口味,虽然节目自己也颇为自嘲的称该节目为“益智攻心类”,却承担了与《快乐大本营》等综艺节目的正面PK的任务。
3 . 主持人:沈涛。
主持人整体把握能力是值得肯定的,可以非常扎实的掌握节目的进度,这也是主持人应该做到的,无可厚非。
4 . 剪辑:该节目采用了常规剪辑,准确清晰的向电视机前的观众传达了节目现场信息。
5 . 音效:音效有效的配合灯光在揭晓选手答题的对错结果的过程中渲染紧张气氛,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黑泽明曾说过,声音可以使电影效果放大百倍。可见电视节目制作也不例外。
6 . 包装 :电视节目的名字往往承担了很大的宣传包装任务,“谁敢站出来”既是这个节目的名字,也是这个节目的广告口号,起到了宣传作用。浙江卫视也按常规做了预告,可以看出该节目的包装水准是很常规的,这个节目采用了蓝色作为基调,代表着智慧与勇气,符合主题宣传。
总的来看,《谁敢站出来》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了简约的理念,最大限度的简化舞台上的因素,突出主持人与选手。这一方面是一种选择,另一方面也是节目组时间非常非常紧张,节目制作人员坦言:“《谁敢站出来》的节目制作从无到有就只花了32天的时间。32天前我们还在谈判,32天后我们已经录好五期节目,这就是中国做电视节目的速度”。这样导致结果是,节目的品质很难有突破,是制作团队的经验和国外的成熟模式在支撑整个节目的内容。
这也是这个节目自首播至今口碑平平的原因,也使得节目遭暂时停播,致使节目组疾呼改版,12月28号有望复出。
从《谁敢站出来》可以看出,无论什么行业,真的不能走“多快好省”的路子,多就不能快,好就不能省。
节目改进,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 场景,场景布置不能过于简单,没有现场观众,没有嘉宾,没有评论人。仅靠6+1,7个人,70分钟的节目就算是7个人的群口相声也很难精彩,虽然争取积分的竞争是主线,但这么简单的设置很容易让观众倍感单调。
2 . 节目环节设置,游戏规则需要优化,让观众大呼“腹黑”的原因无非是有实力的选手承担了不必要的风险,而实力和表现较差的选手反而规避了风险,最终赢取积分。在寥寥的几期节目的最后,留在台上赢得积分的选手和主持人都露出了尴尬的笑容,电视机前的观众在“押宝”的心理体验刺激后只剩下赌博的欣喜和失落。网易的10万元线下奖励成了拉取收视率的砝码,这样的游戏环节不优化,节目最后还是难逃停播的厄运。
3 . 包装宣传,节目的包装与场景一样平平,以至于播出后很多观众都不知道在黄金时间有这样一档节目。原因很简单,没有明星参与。益智类节目的选手无疑都是平民选拔,主持人沈涛的名气还不足以承担宣传重任,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明星的参与,很明显是不明智的选择。
《谁敢站出来》是益智类节目,由浙江卫视引进英国BBC2《Break Away》(一说以色列)模式并推出。首播时间2013年10月26号21:10,时长70分钟。主持人:沈涛。原《我爱记歌词》团队制作。
益智类节目的重点在节目环节设置与整体把握,所以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分析。
1 . 场景:益智类节目场景的布置一般较为简洁。该节目也不例外,选择了非常简洁的场景布置,这样从视觉上更便于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选手和主持人的身上。在场景布置中,场地地面镶嵌的巨大屏幕在节目进行的全部环节起到重要作用,使得较为复杂的游戏规则利用这样一块巨大屏幕变得非常清晰,明了。
由于没有现场观众席,场景的四周采用了统一简洁的灯光布置,在每个环节揭晓选手答题对错的结点,以整体场景颜色的区分,来有效的营造紧张的竞争气氛。
同时,这样过于简洁的场景布置,也使得节目缺少了视觉可观点,略显空旷。
2 . 节目环节:节目环节的精彩程度和节奏把握是益智类节目的生命。《谁敢站出来》又被称为“益智攻心类”节目,(环节具体规则就不详细介绍了)被评论为“史上最难看懂的益智类节目”,“据传智商150以上才能看懂”,“相当腹黑”。这些评论无一例外的直指节目环节的设置,从节目环节的设置上可以看出,节目的看点当然不是选手答了什么题,甚至不是选手答对或答错题,而是每位选手的心理活动与主持人的默契成了节目的最大看点。是团队的齐头并进,还是优秀选手的单枪匹马,选手之间微妙的合作与争斗,以及千钧一发时碰运气的紧张感,构成了观众观看节目后的谈资。
这样的环节设置虽然紧扣了节目主题“谁敢站出来”,
却明显的违背了益智类节目应有的“益智,竞争”的效应,难免被戏称为“益智《甄嬛传》”。
不过这样的环节设置,基本还是成功的博得了时下观众的口味,虽然节目自己也颇为自嘲的称该节目为“益智攻心类”,却承担了与《快乐大本营》等综艺节目的正面PK的任务。
3 . 主持人:沈涛。
主持人整体把握能力是值得肯定的,可以非常扎实的掌握节目的进度,这也是主持人应该做到的,无可厚非。
4 . 剪辑:该节目采用了常规剪辑,准确清晰的向电视机前的观众传达了节目现场信息。
5 . 音效:音效有效的配合灯光在揭晓选手答题的对错结果的过程中渲染紧张气氛,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黑泽明曾说过,声音可以使电影效果放大百倍。可见电视节目制作也不例外。
6 . 包装 :电视节目的名字往往承担了很大的宣传包装任务,“谁敢站出来”既是这个节目的名字,也是这个节目的广告口号,起到了宣传作用。浙江卫视也按常规做了预告,可以看出该节目的包装水准是很常规的,这个节目采用了蓝色作为基调,代表着智慧与勇气,符合主题宣传。
总的来看,《谁敢站出来》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了简约的理念,最大限度的简化舞台上的因素,突出主持人与选手。这一方面是一种选择,另一方面也是节目组时间非常非常紧张,节目制作人员坦言:“《谁敢站出来》的节目制作从无到有就只花了32天的时间。32天前我们还在谈判,32天后我们已经录好五期节目,这就是中国做电视节目的速度”。这样导致结果是,节目的品质很难有突破,是制作团队的经验和国外的成熟模式在支撑整个节目的内容。
这也是这个节目自首播至今口碑平平的原因,也使得节目遭暂时停播,致使节目组疾呼改版,12月28号有望复出。
从《谁敢站出来》可以看出,无论什么行业,真的不能走“多快好省”的路子,多就不能快,好就不能省。
节目改进,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 场景,场景布置不能过于简单,没有现场观众,没有嘉宾,没有评论人。仅靠6+1,7个人,70分钟的节目就算是7个人的群口相声也很难精彩,虽然争取积分的竞争是主线,但这么简单的设置很容易让观众倍感单调。
2 . 节目环节设置,游戏规则需要优化,让观众大呼“腹黑”的原因无非是有实力的选手承担了不必要的风险,而实力和表现较差的选手反而规避了风险,最终赢取积分。在寥寥的几期节目的最后,留在台上赢得积分的选手和主持人都露出了尴尬的笑容,电视机前的观众在“押宝”的心理体验刺激后只剩下赌博的欣喜和失落。网易的10万元线下奖励成了拉取收视率的砝码,这样的游戏环节不优化,节目最后还是难逃停播的厄运。
3 . 包装宣传,节目的包装与场景一样平平,以至于播出后很多观众都不知道在黄金时间有这样一档节目。原因很简单,没有明星参与。益智类节目的选手无疑都是平民选拔,主持人沈涛的名气还不足以承担宣传重任,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明星的参与,很明显是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