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严重失眠的验方:宁心安神汤
药物组成:龙骨、牡蛎、丹参、赤茯神、炒酸枣仁、花生叶、夜交藤各30g,合欢皮15g、甘草6g。
辨证加减:
1、心阴亏损加北沙参、麦冬、五味子、柏籽仁;
2、心肾不交加黄连、肉桂;
3、心脾两虚加人参、白术、远志、龙眼肉;
4、胆气虚怯加白芍、远志、菖蒲;
5、肝胆郁热加黄芩、栀子、龙胆草;
6、痰热扰心加胆星、黄连、枳实、竹茹;
7、心火亢盛加生地、黄连、竹叶卷心;
8、余热扰膈加栀子、淡豆豉;
9、肝气郁滞加柴胡、白芍、玫瑰花。
日1剂,水煎3次服3次。
适用于各种严重失眠,症见入睡困难,易醒、每晚睡眠累计不足3小时,或早醒后不能再入睡,甚或通宵不眠。
附:1.百合苏叶治失眠
范文甫熟谙医意之道,尝云“医之方药,无所不可,固不必拘一格以求备,亦不必得一验而自矜。”曾治黄某失眠,苦于不寐,“百药不能治”。范氏以百合30g、紫苏叶9g二味为方,3剂而安。有问曰:“以此药治失眠,本于何书?”范氏答曰:“吾尝种百合花,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暮垂,取其意而用之。”
2.调和阴阳治失眠
临床上无证可辨的往往治疗颇费周折。《灵枢·寒热病》谓:“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张琪教授认为阴阳相交就是阴阳保持平衡,现代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也指出失眠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衡。调和阴阳常用的配伍有:
(1)半夏与夏枯草:《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夏枯草二味浓煎。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2)半夏与秫米:来自《内经》半夏秫米汤,张锡纯谓:“观此方之意,其用半夏并非为其利痰,诚以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内经之方多奇验,取半夏能通阴阳,秫米能和脾胃,阴阳通,脾胃和,其人即可安睡。”《北山医案》并强调要按《内经》所说的用法,“但不先扬其水,只以生水煎成,则无斯大验矣。”吴鞠通谓秫米如南方难得则以苡米代之。
(3)百合与苏叶:陈修圆在《医学实在易》中引《侣山堂类辨》云:“于植百合,其花朝开暮合;紫苏之叶,朝听暮垂;俱能引阳气而归阴分。”范文甫治疗黄振声案就只用百合3g,紫苏9g,三帖而安。
(4)合欢花与夜交藤:合欢花一味就是黄昏汤,是取其黄昏即合的特征,有交阴阳之妙;夜交藤,《神龙本草经》:“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本草备要》“夜则藤交,一名六藤,有阴阳交合之象。”二者共用起调和阴阳而成安睡之功。
(5)龙骨与牡蛎:徐灵胎谓龙骨得纯阳之气而生,张锡纯谓牡蛎乃海中水气而成。郑钦安谓龙骨是一阳药,牡蛎是一阴药,二者共同起交合阴阳之功。综合以上几个对药,
对于这种失眠尝取一方:百合15g,紫苏10g,夏枯草30g,法半夏15g,苡米30g,合欢花15g,夜交藤30g,龙骨20g,牡蛎20g,炒枣仁30g,茯苓15g,枣仁配茯苓乃是取仲景酸枣仁汤之意。可供参考使用。
3.酸枣仁汤治失眠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酸枣仁汤是东汉张仲景创制的名方,是治疗失眠的经典方剂,《金匮要略》记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方由酸枣仁18克、甘草6克、知母12克、茯苓6克、川芎6克组成,具有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之功,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证,临床可见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等症。
本方证皆由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而致,治宜补血调肝、养心安神、清热除烦,使肝血足、心神宁、虚烦除,诸证得解。中医认为,肝藏魂,内寄相火,肝血虚则魂不安,虚火扰心则神不宁,故出现虚烦不得眠、心悸;虚阳上扰,故头目眩晕;虚热迫津外泄,故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脉细弦或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为君药;茯苓宁心安神,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清热,共为臣药;佐以川芎之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调畅气机,与君药相配,酸收与辛散并用,相反相成,养血调肝安神;甘草生用,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与茯苓相伍可健脾和中,与酸枣仁酸甘合化以养肝阴,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可使阴血得补、心神得养、虚热得清,虚烦不眠、心悸等症可除。酸枣仁汤以酸收为主,辛散为辅,兼以甘缓,体现了《素问·脏气法时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等配伍理论和治疗法则。
药物组成:龙骨、牡蛎、丹参、赤茯神、炒酸枣仁、花生叶、夜交藤各30g,合欢皮15g、甘草6g。
辨证加减:
1、心阴亏损加北沙参、麦冬、五味子、柏籽仁;
2、心肾不交加黄连、肉桂;
3、心脾两虚加人参、白术、远志、龙眼肉;
4、胆气虚怯加白芍、远志、菖蒲;
5、肝胆郁热加黄芩、栀子、龙胆草;
6、痰热扰心加胆星、黄连、枳实、竹茹;
7、心火亢盛加生地、黄连、竹叶卷心;
8、余热扰膈加栀子、淡豆豉;
9、肝气郁滞加柴胡、白芍、玫瑰花。
日1剂,水煎3次服3次。
适用于各种严重失眠,症见入睡困难,易醒、每晚睡眠累计不足3小时,或早醒后不能再入睡,甚或通宵不眠。
附:1.百合苏叶治失眠
范文甫熟谙医意之道,尝云“医之方药,无所不可,固不必拘一格以求备,亦不必得一验而自矜。”曾治黄某失眠,苦于不寐,“百药不能治”。范氏以百合30g、紫苏叶9g二味为方,3剂而安。有问曰:“以此药治失眠,本于何书?”范氏答曰:“吾尝种百合花,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暮垂,取其意而用之。”
2.调和阴阳治失眠
临床上无证可辨的往往治疗颇费周折。《灵枢·寒热病》谓:“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张琪教授认为阴阳相交就是阴阳保持平衡,现代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也指出失眠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衡。调和阴阳常用的配伍有:
(1)半夏与夏枯草:《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夏枯草二味浓煎。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2)半夏与秫米:来自《内经》半夏秫米汤,张锡纯谓:“观此方之意,其用半夏并非为其利痰,诚以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内经之方多奇验,取半夏能通阴阳,秫米能和脾胃,阴阳通,脾胃和,其人即可安睡。”《北山医案》并强调要按《内经》所说的用法,“但不先扬其水,只以生水煎成,则无斯大验矣。”吴鞠通谓秫米如南方难得则以苡米代之。
(3)百合与苏叶:陈修圆在《医学实在易》中引《侣山堂类辨》云:“于植百合,其花朝开暮合;紫苏之叶,朝听暮垂;俱能引阳气而归阴分。”范文甫治疗黄振声案就只用百合3g,紫苏9g,三帖而安。
(4)合欢花与夜交藤:合欢花一味就是黄昏汤,是取其黄昏即合的特征,有交阴阳之妙;夜交藤,《神龙本草经》:“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本草备要》“夜则藤交,一名六藤,有阴阳交合之象。”二者共用起调和阴阳而成安睡之功。
(5)龙骨与牡蛎:徐灵胎谓龙骨得纯阳之气而生,张锡纯谓牡蛎乃海中水气而成。郑钦安谓龙骨是一阳药,牡蛎是一阴药,二者共同起交合阴阳之功。综合以上几个对药,
对于这种失眠尝取一方:百合15g,紫苏10g,夏枯草30g,法半夏15g,苡米30g,合欢花15g,夜交藤30g,龙骨20g,牡蛎20g,炒枣仁30g,茯苓15g,枣仁配茯苓乃是取仲景酸枣仁汤之意。可供参考使用。
3.酸枣仁汤治失眠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酸枣仁汤是东汉张仲景创制的名方,是治疗失眠的经典方剂,《金匮要略》记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方由酸枣仁18克、甘草6克、知母12克、茯苓6克、川芎6克组成,具有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之功,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证,临床可见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等症。
本方证皆由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而致,治宜补血调肝、养心安神、清热除烦,使肝血足、心神宁、虚烦除,诸证得解。中医认为,肝藏魂,内寄相火,肝血虚则魂不安,虚火扰心则神不宁,故出现虚烦不得眠、心悸;虚阳上扰,故头目眩晕;虚热迫津外泄,故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脉细弦或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为君药;茯苓宁心安神,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清热,共为臣药;佐以川芎之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调畅气机,与君药相配,酸收与辛散并用,相反相成,养血调肝安神;甘草生用,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与茯苓相伍可健脾和中,与酸枣仁酸甘合化以养肝阴,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可使阴血得补、心神得养、虚热得清,虚烦不眠、心悸等症可除。酸枣仁汤以酸收为主,辛散为辅,兼以甘缓,体现了《素问·脏气法时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等配伍理论和治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