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4日漏签0天
琴书吧 关注:918贴子:4,063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5回复贴,共1页
<<返回琴书吧
>0< 加载中...

徐州琴书介绍——百度百科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浅丶淡墨素笺
  • 榜眼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更多资源请加QQ群165681377、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淮海戏曲大全”
每天按时更新。
欢迎大家访问中国大鼓琴书资源网:http://www.051683737900.com/
徐州琴书网:http://www.0516277.com/
琴鼓论坛:http://www.54xm.cn/bbs/forum.php
琴书吧:http://tieba.baidu.com/f?kw=%C7%D9%CA%E9


  • 浅丶淡墨素笺
  • 榜眼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江苏曲种。流传于江苏北部徐州一带。起初是徐州地区农闲时的“玩友玩艺”的自娱活动。人们在村头场院吹弹笙、管、笛、箫、筝,打扬琴、拉胡琴、坠琴,敲碟子,围坐演唱“凤阳歌”、“垛字板”、“满江红”、“银纽丝”、“鲜花调”等牌子曲,并演奏〔八板〕等曲牌。职业艺人出现以后,演员自击扬琴,主要伴奏乐器为坠琴,伴奏者有时也帮腔演唱,以演唱长篇大书为主。50年代以来,部分扬琴演员在唱腔、音乐和表演等方面不断进行革新,并创作演唱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定名为徐州琴书。


2025-05-14 09:06:38
广告
  • 浅丶淡墨素笺
  • 榜眼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简介徐州琴书原名丝弦,清代用扬琴伴奏,故又称扬琴。1949年后改名称徐州琴书。徐州琴书是在明、清小曲的基础上,由“小曲儿”、“小吹儿”、“唱曲儿”、“唱孩子”等一步步演变而成的乐曲系、联曲体的曲艺种类。演唱时韵味独特,艺人坐中间打板击琴,伴奏者列左右,以扬琴、坠子、手板为主,配有三弦、软弓胡琴、古筝、瓷碟等。徐州琴书源远流长,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成书的《百戏竹枝词》里即有“徐沛《叠断桥》”的记载。先后又有《丝弦小曲》、《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百雪遗府》、《雪里梅花》等单刊本问世,曾在全国各地演唱。民国年间,琴书与其他曲艺多在徐州奎东巷、张公祠、校场、菜市场等处演出,遇有庙会节庆,摆地摊唱琴书者比比皆是,深受徐州人民欢迎,曾有“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都哼哼”的极盛场面,且影响到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徐
徐州琴书
州琴书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1]


  • 浅丶淡墨素笺
  • 榜眼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主要形式徐州琴书的基本句式为七字句,可以加三字头和衬字。主要曲调为〔凤阳歌〕(也叫
作〔四句腔〕)和有快慢之分的两种垛字板。在艺术风格上,北路徐州琴书高亢奔放,东路琴书文静委婉。徐州琴书在唱腔和伴奏乐器等方面与山东琴书基本相同,只是方言语音有异。徐州琴书传统曲目有《张廷秀赶考》、《李双喜借年》、《金钱记》、《罗衫记》等。新编曲目有《邱少云》、《雷锋与战友》和《张羽煮海》等。“太阳出西落在东,满天月亮一颗星,天上无云下大雨……”彭城广场上一位老人气韵悠扬的演唱,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这是徐州琴书名家魏云彩冒着高温在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徐州琴书作宣传演唱,他希望徐州琴书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


  • 浅丶淡墨素笺
  • 榜眼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表演形式徐州琴书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唱腔也很丰富,除“四句腔”、“剁子板”等板式外,尚有《叠断桥》、《满江红》、《上河下河调》、《呀儿呦》、《银纽丝》等数十个曲牌。演员演唱时,可以根据唱词的内容及语句格式不同而自由运用。传统剧目有《王天宝下苏州》、《张廷秀私访》、《李双喜借年》、《巴儿狗告状》和小段《马前泼水》、《猪八戒拱地》、《王二还家》等。其代表人物有魏兴岐、杨士喜、张二妮等。徐州琴书与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并称为“江苏三书”。


  • 浅丶淡墨素笺
  • 榜眼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徐州琴书渊源徐州琴书源远流长,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北京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载:“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其曲名[叠断桥],甚动听。行每覆蓝帕,作首妆。”育婴堂是徐州知府佟国弼于康熙三十九年兴建的徐州社会慈善事业机构。幼婴达学龄后,重点教习其拉、打、弹唱与工尺谱。学成出师,便沿街卖唱,声情并茂的,可应富豪商贾的堂会。同治年间,睢宁庆廷举从宿迁洋琴艺人李文成为师,成为北门(亦称“柴门”)门徒。庆传徒众多,为后来徐州琴书崔氏家族之始祖。自此,“丝弦”和“洋琴”的名称同时在徐州地区流传,但民间仍统称“丝弦”。民国初年,育婴堂解体,盲艺人先后流人市区及四乡分散搭班演唱。抗日战争期间,兵荒马乱,富豪商贾星散,堂会骤减;同时,农村与城镇的业余玩友与半职业艺人却先后转为职业艺人。为谋生,这些艺人被迫流向穷乡僻壤分散活动。他们对原来“丝弦”中的曲调繁杂、板眼规正、文词雅驯、一唱三叹的百余首音乐曲牌一时难以驾驭,就对曲调删繁就简,尽量编演长篇大套的曲(书)目,以适应演出需要并减少流动。经过众多艺人的加工创造,从基本定型的丝弦母体中经多次蜕变,最后形成以“凤阳歌”、“垛子板”相结合为主体,以说唱中长篇曲(书)目为主的琴书。此时的代表性曲(书)目有《张廷秀》、《双锁柜》、《金钱记》和小段《卖油郎独占花魁女》、《朱买臣休妻》等,并先后出现了张宣琴、刘学义、杜济清、周瑞祥、耿永正、姚来贡等名家。解放战争期间,琴书艺人被当地人民政府组织起来演唱新曲目。1948年冬,随着淮海战役的开展,解放战争战线南移,琴书艺人从四面八方云集徐州,是时各种演出场地有80余处,有500余艺人轮流演出,出现了“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会哼哼”的普及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琴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56年正式冠以地名,称“徐州琴书”;为培养新人,徐州地区戏剧学校于此时成立,专设曲艺班,后师生悉数并入徐州市曲艺团,演员由40余人增至70余人,有12档琴书可以同时登台。在这前后,琴书演员邢培生(桂新)、崔金霞(女)应聘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唱琴书《月唐》;邢培生的两个女弟子罗永香、罗永爱姊妹定居于河南洛阳演出;崔金霞还先后受聘于江西省歌舞团、淮北市文工团、大庆曲艺团演出和执教;丁兰英(女)、徐教明参加江苏省曲艺团;崔金兰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部分演员流动至西安、银川及边远地区演唱,扩大了琴书的影响。1964年,徐州琴书《王杰颂》在徐州参加“王杰专场”演出,连续客满69场。“文化大革命”开始,琴书停演,书场关闭,徐州市曲艺团被撤销,多数演员改行、转业、下放,部分演员并入新建的徐州市歌舞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挖掘、记录的传统书目及资料均被毁。1979年,徐州市曲艺团恢复建制,琴书艺人返团演出、任教。1980年前后,琴书老艺人先后应各地音像出版部门邀请,分别灌制了以中长篇部头书为主的盒式磁带与唱片,历时3年左右。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5回复贴,共1页
<<返回琴书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