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1,064贴子:1,284,500

对央视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评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笔者在此发帖,将笔者写的一篇论文发上去。这篇论文发表的是对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评价。希望大家好好看看,有兴趣的话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IP属地:江苏1楼2013-12-30 20:46回复
    前排占上,顶顶


    IP属地:黑龙江2楼2013-12-30 20:47
    回复
      2025-05-18 14:22:25
      广告
      2010年,伴随着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众说纷纭。其中有很多人把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当成垃圾雷人搞笑剧看待,把央视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奉为经典,甚至将其看做“无法超越的昆仑”,几乎把所能想到的溢美之词都给予这部电视剧。更有甚者,称这部电视剧里的很多内容都能成为历史资料了。笔者对该剧一点也不“感冒”,对很多人送给该剧的赞誉很不以为然。下面,我就逐步表达我对这部电视剧的评价。


      IP属地:江苏3楼2013-12-30 20:49
      回复
        首先,这部电视剧在思想内容方面没有一点创新和发展,对小说《三国演义》表达的思想没有进行任何筛选,统统照搬。其照搬了原著里“蜀汉正统论”的思想,承袭了原著中“尊刘贬曹”的政治倾向性,将原著中的“腐儒”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负责拍摄该剧的导演之一张绍林就曾表示:“当年老版《三国》为塑造人物制定了一个原则,尊重原著——尊重原著对于人物的定性以及情节设置,不对其中人物进行拔高、翻案……正因为此,观众才原谅了剧中战争场面的单调和简陋,老版才获得了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出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汉民族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民族矛盾尖锐,罗贯中处于乱世之中,思考到汉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思想,将曹魏当成了金元这些异族政权来看待,在小说中倾注了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对曹魏人物一味地丑化、贬低,对待三国历史一点也不客观公正。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要想正确解读三国历史,要想公正评价三国历史中的人物,要想展现出现代人所应该有的进步思想和观念,就必须要对原著中的思想内容进行改造,必须进行创新和发展。可是,这部电视剧的编导们却在电视剧里不断体现着这样一种思想,“凡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表达的思想都是正确的,都是不能质疑的,我们对他表达的思想不能做任何更改。”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这部电视剧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和内容没有进行任何甄别、分辨,统统吸收进来。


        IP属地:江苏4楼2013-12-30 20:50
        收起回复
          最后,我来重点探讨一下这部电视剧到底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多少三国时代的历史。史学家们将秦汉与隋唐之间这将近四百年的乱世称之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没有称为“吴晋南北朝”或“蜀晋南北朝”,曹魏政权在三国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我们暂且不讨论关于正统的问题。曹魏政权继承了东汉王朝遗留下来的中央政府,占据了中原腹地,拥有东汉王朝全国十三州之中北方九个州的领土。曹魏政权的官僚队伍大部分是东汉王朝中后期官僚队伍的原班人马。它的统治和东汉王朝的统治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依靠南阳、颍川等地的士族征战四方、完成统一。更始元年,刘秀略地颍川,颍川士族纷纷投靠刘秀,先后有傅俊、王霸、臧官、祭遵、冯异等人跟随光武帝东征西讨、统一天下,并最终凭借战功纷纷担任高官,成长为东汉王朝建立的主要支柱之一。随后,颍川士族在全国士大夫豪族网中逐渐占据了核心位置,逐渐成长为东汉王朝官僚系统的核心力量。在献帝时由群雄割据到曹魏代汉的政治演进期,颍川豪族的代表人物荀彧于初平二年投奔曹操,至建安中后期,颍川士大夫豪族在荀彧的大力举荐下大部分都加入了曹操集团,其中有戏志才、荀攸、钟繇、陈群、杜袭、辛毗、郭嘉、赵俨等人。这些人跟随着曹操控制中央政权进而统一北方,在汉魏禅代后成为了曹魏初期的核心力量。由上可知,曹魏政权的官僚队伍可以说是东汉王朝中后期官僚队伍的大部分原班人马。


          IP属地:江苏6楼2013-12-30 20:51
          回复
            一些人评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反映了汉末乱世给广大民众带来的生死离别、抛家弃子之痛。《三国演义》是以刘备集团的发展为主线,而刘备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刘表。小说《三国演义》体现的是曹操南征时,荆州百姓主动跟随刘备亡命这一场景,以此来体现战乱给荆州百姓带来的灾难。电视剧更是专门拿出了一集,第29集《携民渡江》来体现这一场景。其后,该剧在三国后期也在极力渲染蜀国百姓的负担和诸葛亮平定南蛮时南蛮遭受的战乱。荆州、益州、南蛮的百姓全都因为曾经是刘备集团统治区域内的百姓,全都沾了刘备集团的“光”,在该剧中全都成了遭受苦难最深重的百姓!!!而实际上刘表统治的荆州是当时相对最太平的地区了,荆州百姓并没有遭受过多少战乱、饥荒之苦,荆州还成为了许多北方士人的避难地。《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曰:“刘表雍容荆州,坐观时变,自以为西北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王粲、杜畿、裴潜、司马芝、赵俨、杜袭等中原士人都在这里避难。


            IP属地:江苏9楼2013-12-30 20:54
            回复
              三国时代的江南民众更没有遭受过什么战乱之苦,东吴甚至充斥着厚葬之风。吴国大将陈武战死后,孙权十分悲伤,亲自为他送葬,并十分残忍地“命以其爱妾殉葬,复客二百家。此外,东吴偏将军董袭被江水淹死。“权改服临殡,供给甚厚。”孙吴末帝孙皓宠爱的张氏(左夫人)死了,“皓哀愍思念,葬于苑中,大作冢,使工匠刻柏作木人,内冢中以为兵尉,以金银珍玩之物送葬,不可称计……国人见葬太奢丽,皆谓皓已死,所葬是也”。厚葬之风在东吴较为盛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吴在国家战略上的保守。曹魏意欲一统天下,蜀汉一直强力支撑,打着匡扶汉室正统招牌,两国都常年有大规模的对外征战,对国力经济消耗很大。而只有东吴没有统一天下的国家战略,建安五年(公元201年),孙策遇刺,临终嘱咐孙权:“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保有江东”遂成为孙吴集团之立国基础。东吴又坐拥长江天险,历代实行“限江自保”的国策,将其主要兵力布置在长江沿线各险要之地。“吴保江南,凡边要之地皆置督”。保守的国策使东吴对外战争较少,只有少量对内部山越人的战争,西晋的傅玄说孙权“兵不妄动,故战少败而江南安”,因而使东吴政权经济消耗不大,财富积累较多,国家财政压力相对较小。


              IP属地:江苏10楼2013-12-30 20:55
              回复
                从汉末至三国时期,遭受的苦难最为深重的实际上是中原百姓!!!中原大地自东汉桓帝以后疾疫、灾荒、战乱横行,人口急剧减少。和平元年(150年)"京师大疫"。元嘉元年(151年),"京师大疫",之后更是蝗灾、水旱灾害不断,"司隶、豫饥死者十四五"。灵帝时期也如是。灵帝熹平二年(173年)大疫,中平二年(185年)大疫。董卓、李傕、郭汜之前,关中人口尚有数十万户,但纵兵之后,两年之内,"相食略尽",满目疮痍。曹操《蒿里行》所写的“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凄惨状况正是当时整个中原大地的真实写照。而中原这种人口急剧减少的趋势并没有很快因为曹魏政权对中原的统一而停止。当时的文坛领袖“建安七子”普遍短命而亡,都在曹魏建国之前逝世。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就曾悲伤地表示:“昔年疾疫,亲故多罹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这里体现了魏晋人对死亡这个主题的执着,一次次地谈论着各种各样的死亡,谈论生命的短促、宿命的必然。魏晋时代正是一次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的觉醒。三国类历史剧应该反映曹魏文人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和珍视,这样才是对汉末乱世的真实反映。三国时代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短命,据说是因为西汉时霍去病征讨匈奴,匈奴人采用生物战,霍去病和汉军“就地采食”,食用了被污染的水源、牛羊。这些汉军在返回故土时也把病疫带回了中土。此后,流行病疫就在整个中原地区呈周期性爆发,而且基本上没有波及到长江流域。


                IP属地:江苏11楼2013-12-30 20:55
                回复
                  2025-05-18 14:16:25
                  广告
                  长期以来,后三国历史是被人忽略和无视的。央视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病逝到西晋灭吴这整整四十六年里发生的历史故事只拍摄了七集草草了事。而新版《三国》只有一集,声称“截断浊流。”有很多人将诸葛亮死后的故事视为“鸡肋”,这四十六年的历史难道就没有一点反映的价值和意义了吗?当然不是。在魏晋易代时期,诞生了诸如何晏、夏侯玄等许多名士,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不拘礼法、清静无为、崇尚自由的文人群体“竹林七贤”。他们反对名教、狂傲不羁的性格正是对当时社会和统治者的反抗。当时,司马氏为了竖立大旗,在意识形态领域打出了“儒家名教”的招牌,标榜“以孝治天下”,“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对衰落的曹魏政权有着很深的同情、怜悯之情,对兴起的司马氏集团十分憎恶。但他们都只是无兵无权的文弱书生,无力撼动司马氏的统治,只能采用远离司马氏、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方式去消极抵抗,用“道教自然”的思想去对抗,经常做出一些不为世人所理解的怪异行为来反对礼教,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这是忠于曹魏的人最后无奈的挣扎了!!!最值得反映、最应该体现出来的魏晋易代时的文人思潮历史恰恰是最被中国的导演忽略和无视的。


                  IP属地:江苏13楼2013-12-30 20:57
                  回复
                    无论蜀汉的灭亡再怎么没有悲剧意味,这些编导们都要费尽心思地去渲染、夸张蜀汉灭亡的悲剧意味。邓艾既没有屠成都城,也没有诛杀蜀汉宗室,司马昭还封刘禅为安乐公,甚至连意图复国的姜维都被厚葬,笔者实在不明白蜀汉的灭亡到底算什么历史悲剧?然而该剧第77集《秋风五丈原》表现诸葛亮死亡的悲壮,再是第83集表现刘禅五子北地王刘谌不愿跟随君臣投降邓艾,哭于祖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的场景。最后是第84集姜维利用钟会复国的计划彻底失败,自杀身亡并靠在柱子上。这时天空突降暴雨,卫瓘往前行礼,并说道:“蜀国之灭,绝非将军之罪。实是后主无道而致啊!”并对众将说:“厚葬姜将军!”看到这里,我是嗤之以鼻,觉得这段剧情演员表现夸张、做作,像吃了苍蝇一样感到恶心、虚假!!!这段剧情真是恶心死我了!!!不管这些编导们怎么费尽心思地去矫情、渲染,到最后蜀汉的灭亡依旧没给人带来历史悲剧的感觉。


                    IP属地:江苏16楼2013-12-30 21:00
                    回复
                      很多人认为新版《三国》台词、舞台布景穿越、历史错位、导演高希希拍摄三国类电视剧一点也不进行历史考证,完全是个历史盲。说新版《三国》完全是部垃圾雷人搞笑剧,老版《三国》是对三国历史比较正确的反映。而事实上,央视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为了尊崇原著,一切都以刘备集团和蜀汉政权的发展衰亡为主线,一味地夸大、拔高正面人物的形象,拼命地丑化、贬低反面人物的形象,按照小说的意图,将曹魏政权的很多人物表现得十分狡诈、猥琐、无能!!!就连这些正面集团的灭亡都被夸张成历史悲剧,就连这些正面集团统治区域内的百姓遭受的苦难都被渲染成最深重的!!!这些编导们丝毫不考虑、丝毫不顾及最基本的历史事实!!!蜀汉政权仅仅占据东汉十三州中益州这一个州的领土,以蜀汉为主线表现出来的三国历史注定是极其狭隘、片面的!!!因为曹魏是“反派典型”,就此把魏晋时中原无数杰出优秀的军事家、文学家、经学家统统埋没、抹杀掉,将当时追求个体自由、表现生命短暂的魏晋文人思潮统统忽略掉,将魏晋易代时期无比险恶黑暗的社会、政坛环境和中原人民的深重苦难统统敷衍过去!!!!如此宣传三国历史难道还算不上本末倒置吗???难道还算不上历史错位吗???当时,曹魏政权和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有着许多冲突和交往,高句丽、倭、西域等外邦政权与曹魏有着许多密切的交往和联系,这同样可以成为宣传三国历史的一个亮点。在三国类影视著作、文学作品等历史宣传中,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何种理由,曹魏的历史是绝对不能忽略和无视的!!!只要对曹魏的历史进行选择性失明和选择性回避,几乎注定是“伪三国史宣传”了!!!我们判断、评价一部电视剧是否真正尊重、符合历史事实,它的思想内容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而不是看发髻、服饰、舞台布景这些最肤浅的表层、表面现象!!!新版《三国》的问题再多、问题再大,最起码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该剧抛弃了原著中“蜀汉正统论”的思想,该剧“腐儒”思想远没有老版《三国演义》那么严重了!!!当然,央视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毕竟是在翻拍原著,而且如此拍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王扶林、张绍林这类导演的“一贯风格”使然!!!但是,有很多人竟然把其中的内容看成了历史资料,竟然把它看成反映三国历史的“无法超越的昆仑”。在笔者看来,央视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根本就配不上那么高的评价,其中的内容真正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并没有多少史料价值。很多人推崇老版《三国演义》,骂新版《三国》的导演高希希是个历史盲,骂了半天,骂到最后,到头来,原来自己和高希希一样是个历史盲!!!???


                      IP属地:江苏17楼2013-12-30 21:01
                      回复
                        《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之类的历史剧很明显在一味地掩饰主人公的过失,拼命夸大、拔高主人公的形象,丑化、贬低“反面人物”的形象。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编导们的一个“通病”。央视03年的《走向共和》没有把人分为绝对的正面与反面人物,对袁世凯、李鸿章之类人物的塑造还算比较公正。我想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三国这段历史,我想完全抛开《三国演义》,按照史书记载将最值得体现出来、最有价值的部分反映出来。不知道笔者这篇“嚣张”的论文会不会遭到某些专家、学者的反驳和批判?听说就是在学术领域,迷信“演义”的大有人在,我会随时准备好应战的。


                        IP属地:江苏18楼2013-12-30 21:02
                        回复
                          终于发完了,欢迎大家发表看法、见解。


                          IP属地:江苏19楼2013-12-30 21:03
                          回复
                            我看到曹操刺董后,逃县城时那小女孩居然叫曹操爷爷?有那么老吗,还有太缩写剧情,看着挺没劲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3-12-30 22:06
                            收起回复
                              2025-05-18 14:10:25
                              广告
                              逗比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4-01-02 04: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