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公益吧 关注:16贴子:594
  • 0回复贴,共1

兴城“元宵节摸狮子”的习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兴城“元宵节摸狮子”的习俗
作者:杜志刚 来源:兴城历史文化网 发布日期:2013-10-8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这是古代文人描写元宵节美丽夜色的诗句。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宵”,在古代是夜的意思。古代又称正月为“元月”,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因而称之为“元宵”,又称“上元”。
元宵节作为一个节日固定下来,是在汉朝。据说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定吕氏之乱”而设。公元前194年,汉高祖刘邦死后,次子刘盈继位,称孝惠帝。由于他性格懦弱,优柔寡断,汉朝政权实际上已旁落在皇太后吕雉的手中。孝惠帝死后,吕后独揽朝政,重任族人,汉朝实际变成了吕氏的天下。对此,刘氏宗室及满朝文武都极为愤慨,但因惧怕吕氏淫威,都敢怒不敢言。吕雉死后,吕氏家族担心受到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府中密谋彻底夺取刘汉政权。此事被齐王刘囊得知,刘囊便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一起设下计谋于正月十五将吕禄等擒获,“吕氏之乱”就此平定。
“吕氏之乱”平定后,刘恒登基,为汉文帝。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下诏把正月十五定为“普天同庆日”。京城里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便有了“元宵节”这个传统的民族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还有人说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火把节”,也有人说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等等。由于我国地源辽阔,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这也是很正常的。
元宵节的习俗很多,如观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历代的史书中对元宵节的热闹场面都有记载,梁简文帝在《列灯赋》用“斜晖交映,倒影澄鲜”形容当时张灯的盛况。《隋书·音乐志》中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余人,戏台有八里余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可见当年元宵节的盛况。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的内容日益丰富,场面也日益宏大。
明清以来,关东地区还流行“走百病”的元宵习俗,这是一种消灾祛病、祈求健康的民俗活动。盛行于兴城的“正月十五摸狮子”的习俗就与这种“走百病”有关。
在兴城,每逢元宵佳节,人们在酒宴之后,都会满怀喜悦地走出家门,或夫偕妻,或母携女,或姐妹,或同学,或朋友,成双结对,三五成群地漫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花灯绽放,圆月初上,古城延辉街上又是一片热闹欢腾的景象。一股股涌动的人流开始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两座石牌坊前,人们摩肩接踵,争相触摸祖氏石坊下的石狮子,以求得消灾祛病,身体健康。据说身体的哪个部位有病,就去磨摸石狮子的那个部位。有一些已婚多年未育的妇女,这时也会挤进人群,悄无声地摸一下牌坊左边的雄性石狮的下部,以求及早得子。那些老年人挤不上前,只好由年轻人代劳……此时,古城的上空礼花绽放,街面上人头攒动,把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元宵节摸狮子”是兴城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近年来,随着兴城旅游业的发展,不少外地游客也加入了摸狮子的行列。正月十五摸狮子已成为兴城旅游业的独特品牌。
正月十五摸狮子的民俗起源于当地一个民间故事。相传,祖大寿石牌坊东面朝南的石狮子因吸收日月精华,后来成了精。它经常在夜深人静时,潜入附近胡同一家豆腐坊偷吃豆腐。有一天,石狮又偷偷钻进豆腐坊,不巧被起夜的豆腐坊主发现,石狮逃之不及,竟被豆腐坊主用磨杆打掉下嘴唇上的一块肉。每当星星出来的时候,石狮子嘴上的伤口就会流血,痛得它不时地发出痛苦的呻吟。一天夜里,狮子的呻吟声被石坊下住着的一位老妇人听见了,也许是老人动了恻隐之心,也许是她患有腰腿疼的毛病对狮子同病相怜,老妇人每天夜里都用盐水为狮子洗伤口。过了一段时间,狮子的伤口竟然好了。
一天夜里,老妇人梦见狮子来到自己家,口口声声要报恩。并告诉老妇人,如果身体哪个地方不舒服,在正月十五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摸摸石狮子的相同部位,疼痛就会立刻消失。
正月十五的这天晚上,老妇人按狮子的话做了,结果她的腰腿痛病从此真的痊愈了。老妇人把这件事告诉了街坊邻居,街坊邻居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都去摸石狮子,以消灾祛病。最初,他们只摸偷豆腐的豁嘴狮子,到后来便见了是狮子就摸。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便形成了元宵节晚上摸狮子的民间习俗。
每年元宵节的晚上,一轮明月挂于中天,延辉街上灯火通明,人潮如织,各色的大小灯笼随人潮涌动,在欢歌笑语中,人们扶老携幼争先恐后摸石狮子,已成为小城人节日生活的靓丽一景。元宵节摸狮子,表达了人们祈盼祥和安康,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也为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1楼2014-01-01 08:2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