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帧起始(Start of Frame)
标志数据帧(包含远程帧),它由一个显性位(0)构成,只有在总县处于空闲状态时,才允许开始发送。所有节点必须同步于首先发送的那个节点的帧起始前沿。
2. 仲裁场(ArbitrationFrame)
在标准帧格式中,仲裁场右11位标识符和RTR位组成。在扩展帧格式中,仲裁场右29位标识符和SRR位、标识位以及RTR组成。
l RTR位(远程传输请求位):在数据帧中,RTR位必须是显性电平“0”,而在远程帧中,RTR位必须是隐性电平“1”;
l SRR位(替代传输请求位):在扩展帧格式中始终为隐性电平“1”;
l IDE(标识符扩展位):IDE位对于扩展帧格式属于仲裁场,对于标准帧格式中属于控制场。IDE在标准帧格式中为显性电平“0”,而在扩展帧格式中为隐性电平“1”;
3. 控制场(Control Frame)
由6位组成,在标准帧格式中,一个信息帧中包括DLC,IDE位(发送显性电平“0”)和保留位R0。在扩展帧格式中,一个信息帧中包括DLC和两个保留位R1和R0,这两个位必须发送显性电平“0”。
l DLC(数据长度码):数据场的字节数目由数据长度码给出,数据长度码为4位,在控制场中被发送。DLC=0– 8;例DLC=9 – 15 →DLC=8。
4. 数据场(Data Frame
由数据帧中被发送的数据组成,可以包括0 – 8字节。
5. CRC场(CRC Frame)
包括CRC序列和CRC的界定符DEL位,CRC校验发送与接收的序列。DEL界定CRC序列,固定格式1个隐性电平“1”。
6. 应答场(ACK Frame)
包括2位,即应答间隙和应答界定符。在应答场中发送节点发送出两个隐性位,一个正确接收到有效报文的接收节点,在应答间隙期间,将此信息通过发送一个现性电平“0”报告给发送节点。应答界定符是应答场中的第二位,并且该位必须是隐性位“1”。
7. 帧结束(End Of Frame)
每个数据帧和远程帧均由7个隐性位组成的标志序列界定。
8. 帧间隔(ITM)
在帧结束后由三位隐性位定义为帧间间隔。
9. 帧空闲(Bus idle)
节点检测到总线有11个连续隐性位时,认为总线进入了空闲阶段。
*注:帧结束是7位隐性,帧间隔是3位隐性位。
标志数据帧(包含远程帧),它由一个显性位(0)构成,只有在总县处于空闲状态时,才允许开始发送。所有节点必须同步于首先发送的那个节点的帧起始前沿。
2. 仲裁场(ArbitrationFrame)
在标准帧格式中,仲裁场右11位标识符和RTR位组成。在扩展帧格式中,仲裁场右29位标识符和SRR位、标识位以及RTR组成。
l RTR位(远程传输请求位):在数据帧中,RTR位必须是显性电平“0”,而在远程帧中,RTR位必须是隐性电平“1”;
l SRR位(替代传输请求位):在扩展帧格式中始终为隐性电平“1”;
l IDE(标识符扩展位):IDE位对于扩展帧格式属于仲裁场,对于标准帧格式中属于控制场。IDE在标准帧格式中为显性电平“0”,而在扩展帧格式中为隐性电平“1”;
3. 控制场(Control Frame)
由6位组成,在标准帧格式中,一个信息帧中包括DLC,IDE位(发送显性电平“0”)和保留位R0。在扩展帧格式中,一个信息帧中包括DLC和两个保留位R1和R0,这两个位必须发送显性电平“0”。
l DLC(数据长度码):数据场的字节数目由数据长度码给出,数据长度码为4位,在控制场中被发送。DLC=0– 8;例DLC=9 – 15 →DLC=8。
4. 数据场(Data Frame
由数据帧中被发送的数据组成,可以包括0 – 8字节。
5. CRC场(CRC Frame)
包括CRC序列和CRC的界定符DEL位,CRC校验发送与接收的序列。DEL界定CRC序列,固定格式1个隐性电平“1”。
6. 应答场(ACK Frame)
包括2位,即应答间隙和应答界定符。在应答场中发送节点发送出两个隐性位,一个正确接收到有效报文的接收节点,在应答间隙期间,将此信息通过发送一个现性电平“0”报告给发送节点。应答界定符是应答场中的第二位,并且该位必须是隐性位“1”。
7. 帧结束(End Of Frame)
每个数据帧和远程帧均由7个隐性位组成的标志序列界定。
8. 帧间隔(ITM)
在帧结束后由三位隐性位定义为帧间间隔。
9. 帧空闲(Bus idle)
节点检测到总线有11个连续隐性位时,认为总线进入了空闲阶段。
*注:帧结束是7位隐性,帧间隔是3位隐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