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英国作家吉卜林说:“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作为嗅觉文化的香道,它的深度及美学价值,也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国界,成为人类心灵共通的一种语言,一种最容易为人理解和接受的文化,所以也最能得到人类的共鸣,从中悟物达理,改变心性。今天,世界所有名贵香水,多少都加了从沉香中所提取的精油。妙江法师的说法相当精彩:千年古刹周边,必有千年大树。在这一朴素生活现象中,就包含着香道总是随人道而消长的规律。为什么?因为有一个天人合一的生存环境。
所以,香道也就是天道。
这也是“禅意”《楞严经》纪录须菩提、舍利弗、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高僧,围绕沉香与佛的对答,香严童子的回答是,“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踪)”。无独有偶,宋诗人陈与义的《焚香》诗,也写出这种禅意:“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在这样的境界里,香味儿自然不是从木中来,不是从火中来,不是从土里来,不是从水里来,也不是从空中来,更不是从烟中来,而是从心中来。香云化成了舟筏,岫烟变为了桥梁,帮助众人敞开了心门。
“心中来”的这个“心”,就是人的本真。正因为如此,《圣经》里有了沉香是上帝亲手栽种的树的叙述;佛教对她的尊重竟异曲同工,把她当成崇高的敬佛圣品,体现修正的境界和佛因的庄严,无异于水中的舍利。
中国哲学始终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发展的境界。也算是人类共有的一个“梦”吧,中国香道,为这一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
所以,香道也就是天道。
这也是“禅意”《楞严经》纪录须菩提、舍利弗、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高僧,围绕沉香与佛的对答,香严童子的回答是,“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踪)”。无独有偶,宋诗人陈与义的《焚香》诗,也写出这种禅意:“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在这样的境界里,香味儿自然不是从木中来,不是从火中来,不是从土里来,不是从水里来,也不是从空中来,更不是从烟中来,而是从心中来。香云化成了舟筏,岫烟变为了桥梁,帮助众人敞开了心门。
“心中来”的这个“心”,就是人的本真。正因为如此,《圣经》里有了沉香是上帝亲手栽种的树的叙述;佛教对她的尊重竟异曲同工,把她当成崇高的敬佛圣品,体现修正的境界和佛因的庄严,无异于水中的舍利。
中国哲学始终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发展的境界。也算是人类共有的一个“梦”吧,中国香道,为这一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