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宗我部氏的起源诸说
总体来说,长宗我部氏源自上古的归化人中自称秦始皇子孙的一支是通行的说法,但是各种资料在细微处却存在着不同之处。
太田亮在《姓氏家系大辞典》中提出长宗我部氏是苏我氏的部曲——宗我部氏的后裔,由于居住在土佐国的长冈郡内,所以称为长宗我部。这一说法也为海音寺潮五郎在其名作《武将列传》中《长宗我部元亲》中所吸收,海音寺将其与长宗我部氏的“秦氏说”糅合在一起,海音寺观点的大体内容是:上古的大族苏我氏与在文化上具有特殊才干的秦氏关系密切,秦氏也得赖苏我氏的庇护和支配而发展,后来秦河胜的子孙成为了苏我氏在土佐地方的首领,居住在长冈的一支就以长宗我部为苗字,而居住在香美郡的一支则以香宗我部为苗字。
要说到长宗我部氏的“秦氏说”就必须先简略说明一下秦氏,秦氏是所谓秦始皇的子孙弓月君远渡日本流传下的一支,是日本古代所谓“归化人”中最有力的氏族,其分布以畿内为中心,东至关东常陆、下野,西至北九州的筑紫一带,遍布各处,一族繁衍发展很是繁荣。《三代实录》中“元庆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条中记载,秦宿弥永原等男女十九人被赐予惟宗做为姓氏,永原等自称是秦始皇十二氏孙功满王和其子融通王的后代。《史料集览》中的《长宗我部谱》中提出长曾我部氏的始祖最早是在伊势桑名登陆日本,在桑名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迁移至土佐国本山乡。
一般日本史学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秦始皇的十二世孙功满王和其子融通王在仲哀朝、应神朝之时归化,普洞王在仁德天皇之时受赐波多姓,至推古天皇之时秦河胜受领山城国葛野郡,其后河胜的后裔移居至信浓国更级郡小谷乡,当地的稻荷山治田神社就是这支秦氏祭祀之处,就这样一直以更级郡小谷乡为本处定居繁衍直至平安末年。其后秦能俊在承久之乱时举族迁往了土佐国长冈郡宗部乡。宗部乡位于物部川和国分川的下游的香长平野,自古就是土佐国的先进地带,古代的国府也设立在此。其西南面的江村乡,东南面的筱原乡、大曾乡也是天然的富庶之地,这样的自然条件对于宗我部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南海通记》中记载,能俊在迁移至宗部乡后即以曾我部为姓,治承四年(1180),源希义在土佐举兵呼应源赖朝,宗我部氏跟从着香美郡的豪族夜须行宗响应希义。——希义是赖朝之弟,在平治之乱之后被流放至土佐国介良庄。最后希义受到平家的攻击而败死。
虽然诸说纷纭,而且多有抵牾,但是可以肯定是长宗我部氏是在镰仓时代之际由信浓迁移至土佐而成为当地的地头豪族的。
土佐国的宗我部氏共有两支:一支就是本文的主角长宗我部氏,另一支则是香宗我部氏。两支虽然都以宗我部为苗字但是,两支源出却是截然不同。香宗我部氏的氏源是清和源氏义光流一条氏流,义光的三代孙、甲斐武田氏的始祖武田信义之子次郎忠赖以一条为苗字,忠赖之子秋通则又改苗字为中原。其后因为勋功受任香美郡宗我部乡和深渊乡的地头,于建久四年(1193)从甲斐迁移过来,遂以香美郡香宗城为主城,定居土佐。后改苗字为宗我部,又为了区分长冈郡的那支宗我部氏而改称香宗我部氏,而其家纹却一直沿用了象征着武田一族的割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