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居吧 关注:2贴子:161
  • 1回复贴,共1

【京都花羽】淡不过白衣,繁不过三变(我眼中的柳三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给百度 文章的部分资料为引用  


1楼2007-10-27 17:23回复
    白衣卿相柳永(987年—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一变:仕宦思想 

      柳永赴京应试,屡试不中,一怒之下,写了《鹤冲天》,轰动一时。词曰: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幛。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中,柳永的狂放尽显,以“白衣卿相”自称,又把功名和青春的欢乐并列,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鄙视,这在当时无疑是很出格了。不幸的是,这词流传开来,连宋仁宗也看到了。后来,柳永在仁宗初年虽通过了考试,临放榜却又被仁宗皇帝贬黜,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有人又向仁宗推荐柳永,仁宗问明是填词的柳三变后,不用,说道:“且去填词”。于是柳永便终日混迹于娼馆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这自称中既包含了不满和嘲讽,也不乏辛酸。 

    文章憎命达,才子们并非不能为官,我看,其实是不适合为官。因了这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朱笔勾去了富贵浮云,好一个“奉旨填词柳三变”! 

    也别总是骂仁宗小气,这个中中庸庸的大宋大独裁者此刻满脑子的变法改革,商鞅晁错,康有为应该是他求贤若渴的对象。生不逢时?未必,即便遂了风云变的三变啊,你终究是才子词人,不是卿相。能像他那样放浪形骸风流事平生畅的,自古能有几人? 

    官场自作多情,千方百计想挤进官场的文人,若不脱胎换骨地去无耻,去污浊,是很难与官人为伍的,也很难登上自己的理想之舟。 

    一厢情愿地想当官的李白,官没当上,反而被流放夜郎。人死后,身边连一个处理后事的人都没有,够凄凉,够惨。终生效忠于朝廷,任劳任怨的杜甫最后竟死在一叶小船上,够可怜,够悲。 

    而远离官场的柳永,虽无儿无女,却死在市民百姓和歌女们断肠的哭声中。歌女们把柳永的丧事办得很隆重,也很气派。为了纪念柳永,每年逢柳永的忌日,歌女们还要集中在一起召开“吊柳会”。柳永的死,虽没有人说他重如泰山,却是难得的幸福和温馨。风流才子,生生死死都风流。


    2楼2007-10-27 17: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