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项羽,始于小学二、三年级间,那会儿小画书正盛行,从书中可以看到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对他的赞誉之词。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项羽很了不起,自己很崇拜他!
下中国象棋,棋盘上有一个楚河汉界,什么是楚河汉界?楚汉相争的故事,我这才明白,原来,天下并不是我心中的英雄项羽一个人的,至少还有刘邦和他争呢!可是为什么我的英雄并没有夺得天下,而是那个让我非常鄙夷的市井小人刘邦得了天下呢?这让我郁闷极了!
从那时起,我便开始收集关于项羽的史实和传说。而其中最让我感动和震撼的当属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了!
项羽,名籍,下相人,羽是他的字。项氏家族世代为楚国将,封在项城,因此得项姓,这是他名字的由来,其父乃楚国名将项燕,项羽起兵抗秦时24岁,其父已亡(为秦将王翦所杀)项羽的叔叔项梁也系当时一名将。这么看来,项羽是出身于世家,名门望族了!
项羽年少时学文学武均无所成,唯对学兵法非常感兴趣,于是乎他叔叔项梁就教他学兵法,然而他只略知兵法大意,就不肯再下苦功钻研。呵呵,项羽也曾经顽劣如斯!
有一次,恰逢秦始皇出游,巡行到会稽郡,渡浙江,项羽和叔叔一块儿旁观,基羽见秦始皇的仪仗队伍很威武很壮观,于是道:“他!我可以取而代之!”由此,可见他心怀大志,鸿图在胸!史书并未记载说此话的项羽几岁,不过他起兵抗秦时24岁,那时应该不足24岁。
项羽起兵,一路顺利,中间过程不去说它,然而当沛公势力越来越大,又有张良、萧何、韩信等大将辅佐,项羽却几次放弃可除去他的大好时机,最终自己被逼乌江自刎,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如果项羽听范增之言在先,于鸿门宴斩杀刘邦,不听项伯之言在后,那么,也许历史从此改写!可惜,历史是不会改变的,那我们这些后人能做的只有缅怀和凭吊了!
说刘邦是小人,他还真是小人,先前为了逃脱楚军追杀,嫌车慢,三次把自己的一儿一女推下车去,都被滕公下车抱起。后来刘邦取得韩信兵,渡黄河在广武与楚军对峙数月,项羽把之前捉到的刘邦的父亲拿出威胁刘邦说,要烹了他父亲,而刘邦居然说“....如果你一定要烹杀就请你分我一杯羹。”
这样弃子女和父亲于不顾之人,这样的人,凭什么让他得了天下?之后项羽与刘邦立妥合约,准备东归,刘邦也欲西回,张良和陈平却劝汉王,趁楚兵兵疲粮绝之时,攻击之灭了楚!
刘邦听了进去,把项王逼到垓下。楚军兵已渐少,粮已怠尽,而汉军和各诸侯军把他们左三层右三层层层包围,楚军无法突围。
夜间突闻四面包围的汉军营中传来楚国歌声。
呜呼哀哉!至此,英雄气数已尽矣!
大家皆知,项王有一匹乌骓马,有一个红颜知己——虞姬!项王听了汉军营中的楚歌,百感交集,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深知他,于是和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言罢拔剑自刎。
这女子,为不成为项羽的羁绊,为了项羽能心无旁骛背水一战,不惜以性命相托!
怎样的英雄堪配如此情深而刚烈之红颜?唯有项羽,唯有项羽!
这是霸王别姬,亦是令我深深爱之屡屡感动的传说!
众将士被虞姬的大义所感染,保项羽杀出重围,渡过淮水,此时追随项羽左右的仅100余人。
项王被汉军追至乌江江畔,仅余26人,乌江的亭长已把船靠好,准备渡项羽过江,并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也足有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以为一方之王。项羽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
这就是乌江自刎的由来!
我始终对项羽不肯渡乌江而选择自刎很大程度上是为酬红颜虞姬这一说法深信不疑!
项羽他也是个有始有终、有情有义的真汉子,易安居士以词著称,然而她曾为项羽写过一首诗,用来讽谏南宋对金不抵抗的作法,“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和易安居士一样,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在兵败乌江时,面临保存性命和保存英雄气节的非常时刻,他毫不犹豫选择后者,拒绝苟且偷生,拔剑自刎,这样的高风亮节,可圈可点,怎不令我为他拍案叫绝?
心中的英雄,伴我从懵懂走向成熟,是的,一点都不妨碍!
下中国象棋,棋盘上有一个楚河汉界,什么是楚河汉界?楚汉相争的故事,我这才明白,原来,天下并不是我心中的英雄项羽一个人的,至少还有刘邦和他争呢!可是为什么我的英雄并没有夺得天下,而是那个让我非常鄙夷的市井小人刘邦得了天下呢?这让我郁闷极了!
从那时起,我便开始收集关于项羽的史实和传说。而其中最让我感动和震撼的当属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了!
项羽,名籍,下相人,羽是他的字。项氏家族世代为楚国将,封在项城,因此得项姓,这是他名字的由来,其父乃楚国名将项燕,项羽起兵抗秦时24岁,其父已亡(为秦将王翦所杀)项羽的叔叔项梁也系当时一名将。这么看来,项羽是出身于世家,名门望族了!
项羽年少时学文学武均无所成,唯对学兵法非常感兴趣,于是乎他叔叔项梁就教他学兵法,然而他只略知兵法大意,就不肯再下苦功钻研。呵呵,项羽也曾经顽劣如斯!
有一次,恰逢秦始皇出游,巡行到会稽郡,渡浙江,项羽和叔叔一块儿旁观,基羽见秦始皇的仪仗队伍很威武很壮观,于是道:“他!我可以取而代之!”由此,可见他心怀大志,鸿图在胸!史书并未记载说此话的项羽几岁,不过他起兵抗秦时24岁,那时应该不足24岁。
项羽起兵,一路顺利,中间过程不去说它,然而当沛公势力越来越大,又有张良、萧何、韩信等大将辅佐,项羽却几次放弃可除去他的大好时机,最终自己被逼乌江自刎,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如果项羽听范增之言在先,于鸿门宴斩杀刘邦,不听项伯之言在后,那么,也许历史从此改写!可惜,历史是不会改变的,那我们这些后人能做的只有缅怀和凭吊了!
说刘邦是小人,他还真是小人,先前为了逃脱楚军追杀,嫌车慢,三次把自己的一儿一女推下车去,都被滕公下车抱起。后来刘邦取得韩信兵,渡黄河在广武与楚军对峙数月,项羽把之前捉到的刘邦的父亲拿出威胁刘邦说,要烹了他父亲,而刘邦居然说“....如果你一定要烹杀就请你分我一杯羹。”
这样弃子女和父亲于不顾之人,这样的人,凭什么让他得了天下?之后项羽与刘邦立妥合约,准备东归,刘邦也欲西回,张良和陈平却劝汉王,趁楚兵兵疲粮绝之时,攻击之灭了楚!
刘邦听了进去,把项王逼到垓下。楚军兵已渐少,粮已怠尽,而汉军和各诸侯军把他们左三层右三层层层包围,楚军无法突围。
夜间突闻四面包围的汉军营中传来楚国歌声。
呜呼哀哉!至此,英雄气数已尽矣!
大家皆知,项王有一匹乌骓马,有一个红颜知己——虞姬!项王听了汉军营中的楚歌,百感交集,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深知他,于是和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言罢拔剑自刎。
这女子,为不成为项羽的羁绊,为了项羽能心无旁骛背水一战,不惜以性命相托!
怎样的英雄堪配如此情深而刚烈之红颜?唯有项羽,唯有项羽!
这是霸王别姬,亦是令我深深爱之屡屡感动的传说!
众将士被虞姬的大义所感染,保项羽杀出重围,渡过淮水,此时追随项羽左右的仅100余人。
项王被汉军追至乌江江畔,仅余26人,乌江的亭长已把船靠好,准备渡项羽过江,并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也足有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以为一方之王。项羽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
这就是乌江自刎的由来!
我始终对项羽不肯渡乌江而选择自刎很大程度上是为酬红颜虞姬这一说法深信不疑!
项羽他也是个有始有终、有情有义的真汉子,易安居士以词著称,然而她曾为项羽写过一首诗,用来讽谏南宋对金不抵抗的作法,“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和易安居士一样,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在兵败乌江时,面临保存性命和保存英雄气节的非常时刻,他毫不犹豫选择后者,拒绝苟且偷生,拔剑自刎,这样的高风亮节,可圈可点,怎不令我为他拍案叫绝?
心中的英雄,伴我从懵懂走向成熟,是的,一点都不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