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地段上的遗址保护
经济建设开发与历史遗迹保护这对矛盾一直是各级政府渴望解决的问题,承载着中华民族文明记忆的历史遗迹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也一直是各级官员们渴望实现的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然而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理想时常让保护显得是那么的脆弱,因为保护就意味着巨大投入的无回报和眼前利益的缺失。
大唐西市遗址位于西安市劳动南路,周边高楼林立,各种商业建筑用稠密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在这样的地段搞房地产开发其中蕴含的巨大商业利润不言而喻。然而就是在这块蕴含着巨大商业价值的地方,却尘封着中华民族关于盛唐时期繁荣的市井生活和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记忆——大唐西市。这些记忆就掩埋在薄薄的土层之下。
用大唐西市公司董事长吕建中的话说,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负责人,我之所以愿意主动投资建设遗址博物馆,是因为古都西安这块热土养育了我,它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就了我。为这个历史积淀丰厚的古城做点与文化相关的事,既是我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我多年期望报答故土养育之恩的梦想。如果我们今天不去保护和抢救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只是在遗址上面建设高楼大厦,虽然表面看似繁华,能够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却会毁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浮华的背后是对祖先的亵渎和对文化的漠视。房子可以明天盖,路可以明天修,但是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从今天开始!
2006年,在发现西市“十字街”土遗址后,他主动邀请国内著名考古专家和文物保护机构,对西市遗址进行了全面的普探和发掘,找到了当年完整的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按照国家文物局、省市文物局的规定和要求,对遗址进行了加固、铺桩和回填保护,并及时调整设计方案,放弃了原来5万平方米商业面积的规划方案,主动投资3.2亿元建设了3.5万平方米的具有遗址保护与展示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按照“原地保护、原样保存、原物展示”的方针,把这一灿烂的历史文化瑰宝原生态地展现给世人。
关于大唐西市的记忆
史载,唐长安城占地84.1平方公里,总人口超百万,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帝都。自隋始到唐开国之初,东市和西市逐渐发展成为长安城两大著名的商业中心,“买东西”一词即来源于此。诗仙李白诗云:“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诗中的“金市”指的就是大唐西市。西市位于唐长安皇城的西南方,始建于隋,兴盛于唐,占地1600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繁华程度盛极一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时尚娱乐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西市以其繁荣的市场体系、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着整个丝绸之路的贸易体系,是丝绸之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鼎盛时期的西市八方来朝,商贾云集,约有5万西域客商享受着唐朝政府给予的国民待遇,并常年在此聚居经商,衣肆、药行、酒肆、商店、游乐场所应有尽有,繁华程度盛极一时,历史上的破镜重圆、宋清卖药、七星窥市等典故都源于此。
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六月,一场大火使这座万千繁华的市场就此消声没落,西市从此只留在了历史典籍和人们的口耳相传中。
利益与责任的权衡
“我们拿到这块地的时候,当时也知道这是西市遗址,但是经过1959年和1960年考古界的两次普探后没有什么重大发现。虽然如此,出于对历史和遗址的尊重和负责,我们还是决定在开发前先拿出资金对遗址区进行再次普探和发掘。”大唐西市公司董事长吕建中说。
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大唐西市公司主动出资,邀请了国内外众多知名的专家学者和机构加入了项目建设队伍。特别是在文物保护方面,特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安家瑶带队进行考古勘探发掘,请具有国家一级资质的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做遗址保护方案。在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普探、发掘后,唐长安城西市“十字街”遗址的道路系统、沟渠系统、桥梁、车辙、周边建筑遗迹相继面世。
长安西市遗址的发现,受到了文物系统和考古专家的极大重视,大唐西市公司按照国家文物遗址有关程序逐级上报后,2006年8月国家文物局以文物保护函[2006]1024号文件予以回复:西市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标志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与研究价值,并建议将西市遗址纳入到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