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春微凉吧 关注:3贴子:420
  • 7回复贴,共1

【一轮明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善开示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01-08 21:07回复
    『从腊八粥说起』
    今天是腊八节,首先祝愿大家腊八节快乐^_^今天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我们也要弱弱地问自己一句:腊八节你解脱了吗?大家都知道,腊八节是施粥与喝粥的日子,施粥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因为寺院每年都烧腊八粥,每当到了这个时节我都特别有感觉,有很多想法。今天就说烧腊八粥吧。
    腊八粥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很多种食材混在一起,但是你吃不出任何一种食物的味道的糊糊。这话要从刚开始烧腊八粥说起。寺院里的腊八粥,有十四种不同的材料,下锅以后,好比是十四种不同的人群到了一个锅里他们如何相处。一开始是大家坚持自己的个性,坚持自己的原则,但是到后来,在慢慢的煎熬之下不得不改。于是才渐渐放下了自己的面子与个性开始进行改变。改变的过程就是自己与他人进行融合的过程,而这种融合的过程就如同粥的味道在这个时间的节点上开始飘香了。
    这是一种去除个性的生活方式。“下锅”之后,不得不改,你说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我们学佛人在自己实际的生活当中都能体会到,要改正自己的缺点实在是太难了。但是当粥开始飘香,你能够喝到粥里面暖暖的心意的时候,你就知道,每一个人的改变对这一锅粥糊糊来说意义特别重大。
    怎么样能够改变呢?除非你能够看到改变之后的一个好的生活方式,改变之后的所谓解脱的味道,那你才能放下。所以发愿修行是需要一种远见的,是要能够看到自己改变之后的形状,你才会乐于改变。否则你把自己的缺点当成优点,当成自己,那个时候缺点就是你本身,你怎么能改掉缺点呢?缺点被该掉了,那你不就没有了吗,于是你会有巨大的恐惧。如果在有缺点的基础上还有一个更好的你,那你改变了之后,你就收获了一个最好的自己。基于这样的条件,你会乐于改变。
    因此,腊八粥的每一种材料到了锅里面,如果它们能够想自己乐于改变,大家在相处的过程中一团和气,成为没有“个性”的糊糊,那多好呢?如果大家在相处的时候都保持者彼此的个性而不是保持彼此的味道,人生会截然不同,那是痛苦的。如果说懂得分享自己的味道而不是自己的个性的话,解脱就在眼前,修行就是这么简单。谢谢大家。
    ——【昌乐如是说】
    2014年1月8日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4-01-08 21:08
    回复
      『做饭与修行』
      大家好。连续喝了几天的粥,今天我们吃点饭吧^_^
      你说烧饭要放多少水呢?这真是个难回答的问题——有多少米放多少水。那修行应该怎么修呢?很多人这样问师父。具体的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一言以蔽之只是就大体的情况而言,具体的情况要根据自己实际的修行、所学的法门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才大致有一个能够拿捏的答案。这就是六度当中的度。
      六度当中的度不仅仅是度生死到解脱的彼岸,更重要的是要有拿捏的度。诸如要烧多少饭就放多少水一样,这就是祖师们说的:法门以适合为殊胜。但这里的适合不是我们去适应法门,反而是释迦牟尼佛他人不在了,他的教义也已经不能变了,但是我们人可以变。很多时候我们让人去适应方法,这简直是颠倒的事情。应该是让法门来适应我们的生活。对法门要有正确的理解,对自身的解脱要有必须的追求,那我们的修行就容易找到出路了。
      这个度也好,适应也好,是佛法里面最重要的中道原则。但中道的中不是折中的中,说我昨天买了一只鸭子,我现在吃素了要修行,那一只鸭子不全吃,只吃半只,这是折中的中。如果是折中的中就麻烦了。折中的中是为自己的烦恼找理由,不是为了自己的解脱找出路。而中道的中是适合,以一颗纯真的、要解脱的心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条解脱的道路。这才是真正学佛的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生活当中为自己的烦恼找理由。人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心,我们有的只是一颗狡猾狡猾的心,而为自己发愿解脱的心才是我们每天要真正下功夫的地方。
      ——【昌乐如是说】
      2014年1月10日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4-01-11 12:26
      回复
        『苦乐与修行』
        今天以后的连续几天会跟大家讲一些修行的诀窍。人们问怎么样才是修行呢?最好的修行是什么呢?是在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上找到乐趣、培养乐趣。因为你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你已经很有乐趣了,已经很能投入了,那在不喜欢做的事情上要有开放的心态,从中找到乐趣之后,那你的人生就圆满了、和谐了。
        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是沉迷,往往从中迷失了自己,而当碰到不喜欢做的事情时,就会有一种封闭的心态,你对它所有的兴趣都被那一刹那的我执观念所屏蔽掉了,在那一刹那,你就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而生活在自我的世界当中。所以一定要怀着一颗开放的心态,对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特别是过往让自己生起苦恼的事情,学会去找到其中的乐趣,这个是最最重要的。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对于我们的喜乐,我们要求戒,心中要有克制能力而不沉迷,而对于心中的苦要求定,由定而生慧,这个慧就是开放的心态。那样才能让自己在生活当中把握自己心理的脉搏,才能够真正处理自己眼前实际的事情。关键在于人们对于苦乐态度的改变。
        ——【昌乐如是说】
        2014年1月12日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4-01-13 15:27
        回复
          『对苦乐的态度』
          昨天跟大家说的是苦乐应该如何面对,但事实上,苦乐其实只是我们人生当中的极端情绪。我们的人生有百分之十的喜乐就不错了,但是最多也只有百分之十极不能忍受的痛苦。剩下的百分之八十是什么呢?佛教讲的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这里的舍,从直观地来讲就是被我们舍弃的那一部分不苦不乐的日子。那怎么样面对这个不苦不乐的日子呢?就需要决心。在极端情绪之外,我们要开发生命中自己没有来得及享受、被我们抛弃的东西。这就需要静下心,放慢节奏来觉悟。你想,这百分之二十的内容花了我们百分之百的精力,而另外的百分之八十却没有花我们的精力,于是我们的人生那么的纠结与痛苦,要在百分之十的喜乐上面达到人生百分之百的圆满,这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那对那百分之八十怎么来觉悟呢?有的人说了,我没有觉悟的时候不也这样过了吗?没有觉悟,在生活安逸的情况下,有的人有一种忧的情绪。忧是什么?是你生活安逸也过得去,但忧郁像是一种影子一样跟着你的东西,好像在夜里走,你总觉得有鬼跟着你一样。忧是我们生命发出的最大一个信号,就是我们这样活着不行,但是你又不知道错在哪。由这种忧虑生起,形成了对生活没有安全感的恐惧,恐惧一点点发酵,变成了内心当中负面的情绪,于是通过发泄,产生了生活中一连串消极的事物。
          那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这个百分之八十呢?那就是觉悟它、享受它。在我们百分之八十的这个不苦不乐的生命范畴之内,充分建立自己的感受力去感受、爱惜它,学会感恩它、接纳它,学会消化它、享受它。
          ——【昌乐如是说】
          2014年1月13日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4-01-13 15:28
          回复
            『面对自己』
            昨天跟大家讲站在河边的人不肯喝水就是我们很多人学佛的状态。那为什么有人站在河边不肯喝水呢?两个原因,一是好高骛远,想让自己变得更有能力、更有才,但是总是不肯去改变自己的缺点。第二,他为什么要让自己变得更有能力,而不是直接去面对自己的问题呢?主要的问题是,不肯放下自我,不肯面对自己。不肯放下他就不解脱,要真放下,真面对自己人生的种种缺点和尴尬,那你就真放下,真放下就真解脱呀。
            这也是为什么学佛面对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勇气远远比你的能力的提高要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就在这里。因为能力的提高有可能是自我观念的提高,而为自己回避缺点找理由,而不是直接面对问题,这也是佛教经典公案里说的,一个人中了毒箭,他是先把箭拔掉,还是研究箭从哪里来、是谁射的?最重要的是治愈那个伤口啊!所以,学佛一开始不是能力的提高,而是面对问题的能力。
            『乐问答:一门深入&广学多闻』
            有人问:我修行应该是一门深入呢还是广学多闻呢?
            这看上去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在时下的佛教中争议是相当的激烈啊。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简单来说,初学者学佛应该一门深入,学佛时间长的人必须要广学多闻。
            那为什么初学者要一门深入呢?因为初学者的信心还不够,对佛教的了解还不多,先在一个法门当中长养自己的心性,这个时候经不起风吹草动,你也没有辨别能力。
            而什么时候才要广学多闻呢?那是当你念佛、诵经开始生烦恼了之后,才开始广学多闻。因为心性已经不起作用了,你必须要有一点理解跟上。因为一开始的信心至诚恳切,因此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都处于止息状态。而当我们的信心慢慢退失的时候,内心当中的烦恼又慢慢彰显出来,这个时候的烦恼其实是说明我们对佛教的理解不够,我们具体的修行方法不能够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谓断除无明,功夫没有用到点上。如果这个时候在理解上更加深入,更多地了解佛教是什么,什么才是我们自身的问题,那我们就走向解脱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还在一门深入上做文章,那就是固步自封,不能进步啊!
            ——【昌乐如是说】
            2014年1月25日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01-28 11:12
            回复
              『人生无常』
                昨天夜里又有一个老菩萨过世了,总的来说还是走得安详。我们忙了一夜,给她念佛,让她安详地度过自己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
                对于人生不能改变的事实,我们只能面对,只能在面对的同时给予自己更大的启发。人生是无常的,这不是句空话,这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去面对的,可是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的劣根性,我们自身的自我沉溺与自我永恒存在的假象总是把自己骗得团团转而不能够认识到认识到人生是无常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样一个本质。
                真的,如果真的懂得人生是无常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会在那些烦恼当中纠结来纠结去。因为,毕竟人生是无常的,根本就不是个事。希望大家都能够但念无常吧。
                昨天有个人说,进了医院他什么都想通了,尤其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时候。他说,出了医院,什么都放不下,又想不通了。
                主要的问题是我们的自我观念,我们的意识有一种强大的惯性,这种惯性能够遮云蔽日。尽管我们从外界的环境当中看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也能够生起警觉之心,但这一点点的念头,如同黑夜当中天上的星星一般,我们看到的还是漆黑的夜晚。甚至当我们点起心中的常衡、永恒的光明的时候,我们根本看不清天上的星星。
                《地藏经》说得好,众生的业力甚大,能障须弥,能深巨海——比须弥山还要大,如果填海的话,比海还要深。但是我们就是不容易发现这一点,还认为自己活得很好。特别对于想修行的人来说,如何看破心中的执着,然后把自己系念在人生无常,生命的真相上面。自己积极的行动,修行的动力,自己面对人生的态度才能坦然和从容一点。否则的话也只能跟鸵鸟的头埋在沙子里一样,掩耳盗铃啊!
              ——【昌乐如是说】
              2014年3月25日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4-03-27 00:09
              回复
                『懦弱与善良』
                  性格懦弱的人,大部分看上去比较善良,是一般意义上人们说的好人。但懦弱就是善良吗?好人心中就是懦弱的吗?实际情况是这样,但是,好人或是善良的人并不一定是懦弱的。实际上,好多人做好人、做善良的人,只是迫于心中的无奈,心中缺乏力量以后,变成一个容易被别人占便宜、欺负的人。但实际上,这些人只是源于自己心中的懦弱,不是源于真正的善良。
                  在菩萨道里面,我们要发大菩提心,也要勇猛精进,愿为一切众生想,但是要像金刚力士一样,要有力量。很多学佛的人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心中缺乏力量,以至于让很多没有学佛的人觉得学佛的人好欺负、好占便宜,其实这是我们的共业给大家带来的一个误解。真正来讲,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好人,心中必须要有力量。如果没有力量,那是一个懦弱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潮流与寻根』
                  现在的人们都追求一个新潮,觉得越新的东西觉得越好,认为第一个拥有它以后就有一种荣誉感与拥有感,在这种拥有感当中获得幸福感。这看上去是好的,但事实上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说,在八十年代初,大家希望自己家里有一套钢折椅,然后用家里的红木椅去换那个钢折椅。再比如说,大家响应号召,破四旧的时候,把家里的那些字画、文玩古董都拿去贱卖掉或是烧掉,这也是一种潮流。在这种潮流中,文革以及改革开放那么多年,大家都生活在这种思潮当中,而事实上,现在在我们手里的全是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尤其是女同胞买的衣服,买来的时候死贵,回来之后,可能送人也没人要了。
                  所以,潮流这个东西是我们的共业,每个人都想往前走,但是,往前走的时候应该学会向后看,应该看到我们曾经生活过,尤其是先人们留下来的轨迹,我觉得 这在现代化社会文明越来越发达的时候,到了我们现在寻根的时候。那我们的根在哪里呢?首先一点,根肯定是在我们先人用过、遗留下来的物品上,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古董比较热的一个原因吧。
                ——【昌乐如是说】
                2014年4月7日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4-04-07 22: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