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清泠 ——甘肃西和石峡山区走访纪实日记
在中国,大西北一直都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由于地域的原因,当东部沿海得益于国家对外开放政策而迅猛发展的时候,中西部地区还在落后中艰难跋涉。直到现在,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提及大西北,眼前显现的就是大漠戈壁、荒山野岭,一片尘土飞扬、惨淡荒芜的景象。
在我的印象中,对于中国西部的概念,相当多的是从电视上类似东方时空这种的纪实性节目中得来的,蹲在电视机前,跟随着记者的摄像机去了解西部山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由于选择角度和拍摄内容的不同,屏幕上反映出来的的西部的风貌也不尽相同,或许西部真的向某些记者嘴里说的那样如何壮美秀丽,可是我只知道那边很穷,十分的穷。
记得小时候,我家很穷,相当的穷,原因我不想提及,不过,我们一家人都很乐观天向,也都很努力的让我们家的情况变得更好。而且,我很幸运,碰到了我的师傅,也就是我高中的化学老师,对我相当好。当时的我年轻好胜,不愿屈服于生活的困境,所以在我刻意的隐瞒下,师傅到高三下学期才在一个偶然之下知道我家的真实情况,从那时起,师傅每月都会偷偷的塞给我两百块,这份恩情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忘记,这辈子也都不会忘记。高考之后,我顺利的走进军校,开始我的军旅生涯,学校学习锻炼,为毕业而奋斗,再到基层工作,一步步走来,我逐渐长大,而多年之前的一个梦想也在我心中逐渐生根发芽,我希望能够资助一个贫困学生,这个想法自从我考上军校的那一年就已经有了,我希望能够将师傅无私帮助我的那份爱心传承下去,只不过当时手中的银子只够养活自己的,资助山区的贫困学生根本无从谈起。直到去年,这个多年的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
一天,我正在寻找助学助困的相关新闻,无意之间点开了一个名叫阳光助困网的网站,逐渐的,我从不经意的浏览变成了细致的查看,在一张张真实的照片中,我深深地被西部孩子们那种渴望上学的眼神所吸引,并决定依托阳光助困网实现我的心愿。经过一系列的申请和审核,我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并同甘肃陇南地区的志愿者负责人方老师取得了联系,通过一段时间的网上交流,我了解了方老师所在的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石峡镇那些贫困学生的状况,并选择了一名叫王慧慧的14岁女孩作为我的结对资助对象,甘肃陇南西和县石峡村,地处秦川腹地西南侧,距离我们这里有几千里之遥,为了能更好的了解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生活现状,我决定利用年后休假的机会独自一个人到甘肃走一遭。
2月19号,背上装得满满的旅行包,我坐上了济南到天水的K1027次列车,只身前往大西北秦岭腹地,开始了我的甘肃西和走访之旅。一路上,坐在车窗前,看着窗外正飞速后退着的美丽风景,我的思绪也从未停止。思来想去都围绕着一个问题,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实行了多年了,现在的中国西部城市会是个什么样子?总不会还向解放时那个样子吧……夕阳西下,天色逐渐暗了下来,胡思乱想的我也没有得出任何有用的结论,看看列车时刻表,兖州、滕州、徐州、砀山、商丘……今天路过的地方都在平原发达地区,跟我生活的地方几乎没有区别,没有什么可看的,所以入夜不久,我便早早的进入了梦乡。第二天一大早,我依然坐在车窗前看着车窗外,不过风景已是另外一番景象。列车已经进入了山区地域,一座座高低起伏的山丘或连或单,伴随着列车的前进在我眼前逐一缓慢的向后逝去,而前方则有更多的山丘出现在列车车窗中,绵延向远方,似无尽头。有些地方的山上还留有一块一块的白色,那是山顶的积雪,能够看出前几天这里下了一场大雪。而更多地方的山体被枯黄的树木和枝叶残骸所覆盖,不过时不时还是能够见到一星半点的绿色。就在这些不算高的山上,一座座砖房零星散落,一户户人家的炊烟也早已升起,山下的土地基本都被开垦成了农田,时不时的还能够见到老人或小孩牵着牛羊在田埂上行走。山上面也被开发成了类似梯田状的农田,或建房居住,或开垦种植。乡间公路上,汽车、摩托等车辆和牛羊等走在一起,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除了外部环境上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有了穿山隧道。一进隧道,手机信号瞬间归零,眼前乌黑一片,除了列车内部的灯光以外一丝的光亮都没有,耳中只剩下车轮与铁轨的规律性的撞击声,几秒、十几秒甚至几十秒之后又突然间黑夜转天明,这种快速的光暗变化刺激太过强烈令我的眼睛有些受不了。通过掌握列车在隧道中行驶的时间,按照每秒30米的速度,我初步计算了一下这些隧道短的有300多米,长的甚至超过700米,可想而知这些“被隧道”的山体的巨大,更加可以想象得到当年打穿山洞修建隧道的铁路工人们的艰辛。。
20号中午十二点钟,我背着旅行包踏出了天水火车站,四周看了一遍,感觉这号称甘肃第二大城市的天水有一种灰蒙蒙的感觉,虽说也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时不时的蹦出来一辆奔驰、英菲尼迪,竟然在路上还看到了一辆SRX,看样子这里发展的也挺快的,我在怀疑一会儿会不会见到一辆加长的劳斯莱斯啊……漫步在大街上,大城市应当具备的特征这里都有,只是所有的高楼大厦都缺乏鲜艳的色彩,唯一让我感觉到城市色彩的就是街道两旁的梧桐树上还挂着一排排的红色灯笼。大概年头也有些久了,加上天也有点阴沉,整体的感觉就变成了灰蒙蒙。到后来我才知道,这只是我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已,其实这里距离真正的天水市区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坐6路公交车要40分钟才到,走访完毕返回天水的时候我特意去了市区,在那里我才真正的感受到了天水这个城市的活力和时尚,当然,这是后话。拐了两个弯,大概十分钟的路程之后,我见到了天水市麦积汽车站的大牌子,同整个城市的感觉一样,这里也有一种回到上个世纪的感觉。候车室的秩序不井然,但还算有序。买了张去西和县城的车票,上了一辆中巴车,人很多,有点拥挤。一点钟,中巴车司机最后拉了几个客人之后,车辆便晃晃悠悠的出了车站大门。
在市区行驶了不多久,很快大巴车便进入到了山区的乡间公路。时而顺着盘山公路上山,时而又急转直下,时而又在两山之间的山谷地带蜿蜒穿梭前行。此时已经不是在列车上远观这些山了,而是真真实实的在你的身前,仰望望不到山头,俯视见不到山脚,就是这种感觉。山坡两侧几乎已经见不到人家了,往往是车辆行驶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能够看到三两户人家聚居,楼房早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砖房、瓦房,还有一星半点的小型工厂。人的话,进入山区之后加起来我也就看到了几十个人吧,而且多数都是前一小段靠近市区的路上见的,在后半段路上几乎就没有见到行人,眼中除了山还是山,一片枯黄色之中夹带着白色的雪和偶尔的绿色。此时的我,心情倒是比较闲适,因为我还在享受一个人的旅行所带来的那种自由洒脱的感觉。就这样,走了三个多小时的山路之后,大巴车驶进了一个群山环抱着的小县城,这就是西和县,也是我今天的目的地。
在中国,大西北一直都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由于地域的原因,当东部沿海得益于国家对外开放政策而迅猛发展的时候,中西部地区还在落后中艰难跋涉。直到现在,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提及大西北,眼前显现的就是大漠戈壁、荒山野岭,一片尘土飞扬、惨淡荒芜的景象。
在我的印象中,对于中国西部的概念,相当多的是从电视上类似东方时空这种的纪实性节目中得来的,蹲在电视机前,跟随着记者的摄像机去了解西部山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由于选择角度和拍摄内容的不同,屏幕上反映出来的的西部的风貌也不尽相同,或许西部真的向某些记者嘴里说的那样如何壮美秀丽,可是我只知道那边很穷,十分的穷。
记得小时候,我家很穷,相当的穷,原因我不想提及,不过,我们一家人都很乐观天向,也都很努力的让我们家的情况变得更好。而且,我很幸运,碰到了我的师傅,也就是我高中的化学老师,对我相当好。当时的我年轻好胜,不愿屈服于生活的困境,所以在我刻意的隐瞒下,师傅到高三下学期才在一个偶然之下知道我家的真实情况,从那时起,师傅每月都会偷偷的塞给我两百块,这份恩情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忘记,这辈子也都不会忘记。高考之后,我顺利的走进军校,开始我的军旅生涯,学校学习锻炼,为毕业而奋斗,再到基层工作,一步步走来,我逐渐长大,而多年之前的一个梦想也在我心中逐渐生根发芽,我希望能够资助一个贫困学生,这个想法自从我考上军校的那一年就已经有了,我希望能够将师傅无私帮助我的那份爱心传承下去,只不过当时手中的银子只够养活自己的,资助山区的贫困学生根本无从谈起。直到去年,这个多年的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
一天,我正在寻找助学助困的相关新闻,无意之间点开了一个名叫阳光助困网的网站,逐渐的,我从不经意的浏览变成了细致的查看,在一张张真实的照片中,我深深地被西部孩子们那种渴望上学的眼神所吸引,并决定依托阳光助困网实现我的心愿。经过一系列的申请和审核,我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并同甘肃陇南地区的志愿者负责人方老师取得了联系,通过一段时间的网上交流,我了解了方老师所在的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石峡镇那些贫困学生的状况,并选择了一名叫王慧慧的14岁女孩作为我的结对资助对象,甘肃陇南西和县石峡村,地处秦川腹地西南侧,距离我们这里有几千里之遥,为了能更好的了解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生活现状,我决定利用年后休假的机会独自一个人到甘肃走一遭。
2月19号,背上装得满满的旅行包,我坐上了济南到天水的K1027次列车,只身前往大西北秦岭腹地,开始了我的甘肃西和走访之旅。一路上,坐在车窗前,看着窗外正飞速后退着的美丽风景,我的思绪也从未停止。思来想去都围绕着一个问题,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实行了多年了,现在的中国西部城市会是个什么样子?总不会还向解放时那个样子吧……夕阳西下,天色逐渐暗了下来,胡思乱想的我也没有得出任何有用的结论,看看列车时刻表,兖州、滕州、徐州、砀山、商丘……今天路过的地方都在平原发达地区,跟我生活的地方几乎没有区别,没有什么可看的,所以入夜不久,我便早早的进入了梦乡。第二天一大早,我依然坐在车窗前看着车窗外,不过风景已是另外一番景象。列车已经进入了山区地域,一座座高低起伏的山丘或连或单,伴随着列车的前进在我眼前逐一缓慢的向后逝去,而前方则有更多的山丘出现在列车车窗中,绵延向远方,似无尽头。有些地方的山上还留有一块一块的白色,那是山顶的积雪,能够看出前几天这里下了一场大雪。而更多地方的山体被枯黄的树木和枝叶残骸所覆盖,不过时不时还是能够见到一星半点的绿色。就在这些不算高的山上,一座座砖房零星散落,一户户人家的炊烟也早已升起,山下的土地基本都被开垦成了农田,时不时的还能够见到老人或小孩牵着牛羊在田埂上行走。山上面也被开发成了类似梯田状的农田,或建房居住,或开垦种植。乡间公路上,汽车、摩托等车辆和牛羊等走在一起,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除了外部环境上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有了穿山隧道。一进隧道,手机信号瞬间归零,眼前乌黑一片,除了列车内部的灯光以外一丝的光亮都没有,耳中只剩下车轮与铁轨的规律性的撞击声,几秒、十几秒甚至几十秒之后又突然间黑夜转天明,这种快速的光暗变化刺激太过强烈令我的眼睛有些受不了。通过掌握列车在隧道中行驶的时间,按照每秒30米的速度,我初步计算了一下这些隧道短的有300多米,长的甚至超过700米,可想而知这些“被隧道”的山体的巨大,更加可以想象得到当年打穿山洞修建隧道的铁路工人们的艰辛。。
20号中午十二点钟,我背着旅行包踏出了天水火车站,四周看了一遍,感觉这号称甘肃第二大城市的天水有一种灰蒙蒙的感觉,虽说也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时不时的蹦出来一辆奔驰、英菲尼迪,竟然在路上还看到了一辆SRX,看样子这里发展的也挺快的,我在怀疑一会儿会不会见到一辆加长的劳斯莱斯啊……漫步在大街上,大城市应当具备的特征这里都有,只是所有的高楼大厦都缺乏鲜艳的色彩,唯一让我感觉到城市色彩的就是街道两旁的梧桐树上还挂着一排排的红色灯笼。大概年头也有些久了,加上天也有点阴沉,整体的感觉就变成了灰蒙蒙。到后来我才知道,这只是我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已,其实这里距离真正的天水市区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坐6路公交车要40分钟才到,走访完毕返回天水的时候我特意去了市区,在那里我才真正的感受到了天水这个城市的活力和时尚,当然,这是后话。拐了两个弯,大概十分钟的路程之后,我见到了天水市麦积汽车站的大牌子,同整个城市的感觉一样,这里也有一种回到上个世纪的感觉。候车室的秩序不井然,但还算有序。买了张去西和县城的车票,上了一辆中巴车,人很多,有点拥挤。一点钟,中巴车司机最后拉了几个客人之后,车辆便晃晃悠悠的出了车站大门。
在市区行驶了不多久,很快大巴车便进入到了山区的乡间公路。时而顺着盘山公路上山,时而又急转直下,时而又在两山之间的山谷地带蜿蜒穿梭前行。此时已经不是在列车上远观这些山了,而是真真实实的在你的身前,仰望望不到山头,俯视见不到山脚,就是这种感觉。山坡两侧几乎已经见不到人家了,往往是车辆行驶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能够看到三两户人家聚居,楼房早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砖房、瓦房,还有一星半点的小型工厂。人的话,进入山区之后加起来我也就看到了几十个人吧,而且多数都是前一小段靠近市区的路上见的,在后半段路上几乎就没有见到行人,眼中除了山还是山,一片枯黄色之中夹带着白色的雪和偶尔的绿色。此时的我,心情倒是比较闲适,因为我还在享受一个人的旅行所带来的那种自由洒脱的感觉。就这样,走了三个多小时的山路之后,大巴车驶进了一个群山环抱着的小县城,这就是西和县,也是我今天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