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科学有序地组织机制和锻造活动团队是民间艺术节持续发展的保障。走过十五届民间艺术节,从机制上看,一是有序的演出机制。从第一届到第十届的评赛由新城、老城、江北三办担纲并有序接入乡镇节目。从2010年以后,设置上午由乡镇节目组合,统一主持、统一编序,形成上午、下午现场赛事,确保所有节目得以充分展示,解决评赛上的公平问题;二是评奖突出民间民俗性。自2000年以来,在节目评奖问题上我们一直坚持“以安康传统节目形式为主,鼓励农村节目,兼顾现代节目”的原则,在设奖问题上从起始的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0个到2005年因优秀节目增多尤其是农村龙狮、芯子、高跷、跑竹马等大型难度高、人员众的传统节目而衍变成一等奖10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6个的设奖格局。这样演变的目的就是顺应“传统民间文艺需要鼓励”的社会需要,因为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农耕文明是需要保护的。行文至此,我们要向历界的评委吕农、赵书鼎、刘继鹏、余运祥、王秋蝉、朱广琴、袁朝玲、申小荣、刘秉平、宋安平、尹玲、蒋典军等表示感谢;三是组织团队各司其职是民间艺术节不断扩大节目参与范围的路径。每届民间艺术节由宣传部负责打造展演主场的氛围,让民间艺术家们在新颖的舞台上展示才华,由文广局负责农村节目的发动与组织,让活跃在月河川道、南北二山的农村节目和艺人参与,给现代进程中的城市增添传统气氛。因为城市的安康原始性传统节目和艺术形式退化的让人担忧,尤其是大型民间传统民间文艺形式更是到了令堪忧的境地。<?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