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松吧 关注:68贴子:2,970
  • 3回复贴,共1

【清色流年】读书、生活、回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开此一贴,记录我在武汉的读书、学习、生活和回忆。
也希望在这里遇到更多的朋友。


1楼2014-01-12 23:41回复
    在百草园书店买了一套《资治通鉴》。岳麓书社出版,厚厚的四本,仅花96元。买下这套书,与昨天听了张三夕教授的讲座有关。在得知张老师要做《资治通鉴》的讲座时,我心里先是一惊,之后满心期待,然后勾起十年前的回忆了。我对《资治通鉴》是有感情的,但这感情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淡漠了。
    大约在2000年冬天,当时正读初三,我去教历史的王老师家借书。他拿出一本厚厚的书说:“这是《资治通鉴》,非常好的书,你以后至少该通读一遍,最好能读通了。”说完哈哈的笑。我在中学时读的书,大多是从王老师家借的,他有两柜子的书,这在乡下很难得。他给我推荐了很多书,我都尽量的读了,有的读不懂,也将书名记在心里,等到日后读。我当时想借《资治通鉴》,他没有借给我,因为是节选,并且是盗版。如果想读,等以后赚钱了,买一套全的,慢慢读。到了下学期,我去城里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出了考场,就去新华书店。在二层见到一本厚厚的《资治通鉴》,打折后,只要八十多元。我当时的午餐费,每天只有一块钱。花五毛钱买三个馒头,剩下的五毛攒起来,一学期能攒四十多元。上学期攒的,已经买了别的书。下学期刚开始,才只攒了十几元。于是回去告诉王老师,新华书店有套《资治通鉴》,打折后只有八十多元。王老师不相信,但是趁着进城的机会,还是去亲眼看了,回来后告诉我,那也是节选。但是我很想买这本书,因为有翻译,有注释,读起来方便。这阶段因为中考,学习压力大,家里每天多给我五毛钱改善伙食,我仍然只花五毛,这样可以省下一元了。到了中考,一共攒了六十多元,仍是不够。那时要去城里考试,来回的车费是十元,于是我谎称坐车去考试,向家里要了十元钱。然后从同学那借了自行车,骑到城里去的。从我家到城里,大约20公里,不算远。进了城,直接奔去新华书店。这时算上考试两天的生活费,共有一百多元,足够买书了。可是到了二楼,却发现这本书没有了。不知在什么时候被别人买走了。我心里很难过,于是买了别的书。
    2001年下半年,去城里的铁路中学读高中。每月的生活费是二百元。其中有一百三十五元交给食堂,有五元留作每月回家时的路费。剩下的六十元,作为一个月的日常零用,虽然不多,每月仍可以买几本书。可是书店里的书很贵,只能逛旧书摊,买旧书。如今看来,正是这些旧书值得永久保存的。铁中附近有家书店,叫科普书店。午间休息或是在周日,我就去闲逛,但那里的书很贵,我几乎只读不买。店主人是个老头儿,多次说我是文化流氓。我不介意,反而陪他下象棋,但是我棋艺很差,总是输。在我读高二上学期,也就是在02年的冬天,这家店进了一套《资治通鉴》,非常精致的深绿色盒子里,装了八本书,文白对译。我以为终于见到全套的了,于是很兴奋的翻开,可是仍然是选本。但这八本书所选录的已经足够多了。我问那老人这套书要多少钱,他说每本二十元,全套一百六。我问可不可以便宜点,他说可以。他从没见我买过书,以为我只是随口问,我这时已经认真了。我说我要买这套书,可是没有钱,我要攒很久的钱,之后再来买,能给我留着么?老人答应我了。可是我没有刻意攒钱,而是陆续买了别的书。我总担心攒了很久的钱,这套书再被别人买走了,重蹈以前的覆辙。可是每次进书店,见这套《资治通鉴》仍摆在原处,心里就仍是个牵挂。后来我将买这书的希望寄托在期末考试上。如果能考学年第一,就有一百元的奖学金,自己再凑一点就可以了。到了5月,闹“非典”了。虽然黑龙江没有感染者,可是人人自危。这家书店关门了,不知什么时候再营业。虽然担心书店的命运,可是也很宽慰,起码这套书仍在里面呢。到了期末,果真考了学年第一。暑假放了一周,然后回校补课。书店也重新营业了。我很开心,同时与那老人商量这套书,最终以一百二十元的价格卖给我。过了一个月,正式开学了。开学典礼上,得了一等奖学金,从校长手里接过红色的纸包,我知道里面有一百元。当天下午,我就去那家书店,对老人说我是用奖学金买的这套书。老人点头说,知道。然后收了我一百元。那二十元抹掉了。随后我转学了,很少再来这家书店。04年8月,在去北京读书之前,我去了这家书店,老人已知道我考上北京体育大学了,很开心,与我下了三盘棋。终于让我赢了一盘。08年7月,我本科毕业,准备去潭柘寺中学教书了。回家时,绕道去这家书店,想见那个老人,可是书店已经不在了。那个位置有餐馆,有旅馆,有网吧,也有五金店,门面全非,我记不起那家书店的确切位置了。
    我买了这套《资治通鉴》,却不敢立即带回家。父母一直反对我买书,更不会给我钱买书。那时我家一年的收入只有七八千元,还要留钱买明年的种子化肥。能读高中已经不易了,更不要说买闲书。为了买这套书,我谎称今年学校没有奖学金,只发了一套笔记本。母亲听了直叹息。一周以后,我给自己转学了。转到文路中学。这是一家私立中学。因为我的成绩不错,一年后的高考可能出成绩,于是我与文路中学的校长协议好,我来这里读高三,参加高考,但要免去我在这里的一切费用。主要包括学费、饭费、住宿费。父母很开心,不但去了好的学校读书,还可以减轻不少负担。这时我才将《资治通鉴》带回家,却对父母撒谎了。我说这套书是王校长送我的。高二时,我与几个同学住在校长家。校长待我们几个同学非常好,像是自己的孩子。高三时,王校长退休了,我也转了学。父母很相信我的话,直到现在还偶尔说,铁中校长对我真好,退休前还送我一套书。
    高三时换了学校,心情一直不好,总觉得背叛了以前的学校,是铁中的叛徒。这很影响当时的学习,但是阅读与高考无关的书时,心却能静下来。这时翻开了《资治通鉴》,虽然不能日尽一卷,却也读完了第一本。到了高三下,就没有再读了。高考后的大多时间在读别的书,《资治通鉴》只读到汉武帝就搁置了。
    04年9月到北京体育大学读书。北体大的图书馆,体育类藏书非常丰富,文史类书籍少得可怜。没有《资治通鉴》。后来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终于见到全套的,可是太贵,没有购买的能力。但我在空闲时间,将汉武帝之前的,没有读过的部分补读了。直到大一期末才算读完,也只读了二十多卷。大二时迷恋“百家讲坛”,每月都有一周左右泡在录制现场里。对于感兴趣的讲题,就尽量去读相关的书。易中天在《品三国》,我没有《三国志》,就读了《资治通鉴》里的魏纪部分,大约十卷。孟宪实讲贞观之治,蒙曼讲武则天。我就零零碎碎的读了相应的部分,总共算在一起,大约只有四十卷。但在这时,已经在07年了。
    那时正备考北师大古代文学的研究生。08年3月出成绩,失败了。之后找工作,去门头沟潭柘寺中学教书。之后的一年自由阅读,主要在读西方文学,尤其是二十世纪的现代派作品。09年7月,准备继续考研,但是转向中国现代文学了。如此一边教学,一边读书,一边备考,一连考了四次,直到今年三月才进了复试,却被刷下了。幸好调剂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可以在这里安心的读书写字听课。这一年里,主要精力用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了。我现在对现代文学的困惑,主要来自对相关历史的无知。可是越了解,困惑越多,只能不断的学习了。
    得知张三夕老师要做《资治通鉴》的讲座时,我才注意到,自从07年最后一次阅读这本书。至今已过去六年了。张老师在讲座时说,日尽一卷,不到一年时间就可以读完。张舜徽先生用了七个月的时间读完。我自从买下那套《资治通鉴》,至今已经十年了,却只读了四十卷,实在汗颜。现场有个博士,玩笑的说,准备七年时间读完。我在心里想,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将这套书通读一遍呢?如今买来这套书,摆在这套书,虽然不能日尽一卷,但总会尽量看,争取也在七年内读完吧。


    2楼2014-01-12 23:45
    回复
      下午整理书柜,这套《资治通鉴》体积太大,没处放,只好摆在衣柜的顶层,反正没有时间再看了。名副其实的束之高阁。



      3楼2014-01-13 00: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