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秋阳斜照的安静的午后,妈妈打电话来,告诉我姥姥去世了。
姥姥八十高龄,前年因小脑萎缩,身体每况愈下,卧病在床一年之久,八月十五去探望,已是神志恍惚,生命垂危,听到此消息,虽然是意料之中,仍不免悲从中来。此金秋十月之时,恰叶落归根之季,姥姥在这个季节离去,更让我心悲凉,窗外萧萧落叶,瑟瑟秋风,深深感叹生命流逝的不可阻挡。
姥姥一生命运多桀,生育有七个子女,依一双小脚颤巍行走人生,姥爷四十多岁就撒手人寰,当时最小的舅舅才5岁,面对一群尚未成人的子女,可以想见姥姥该是多么的悲痛和无奈,这也炼就的姥姥意志坚强,性格倔强。姥姥个子不高,却是精明利落,手脚麻利,说话如竹筒倒豆子,语气斩钉截铁,决定不容置疑,姥姥怀着无限的爱和责任,带领儿女想方设法艰难糊口,一年又一年,姥姥的坚强和儿女们互相帮扶,终于,儿女一个个陆续成家,各自飞走,老屋里就只剩下姥姥一个人坚守。
姥姥是个闲不住的人,为儿女们操劳,又为孙辈们操劳,我们兄妹的孩子,姥姥都在我们紧张的转不过来时,为我们抱看过几天的。姥姥极爱干净,印象里,始着一身淡蓝或黑蓝歪襟衫,黑蓝色裤子,裤口用布裹着,露出那颤颤挪移的三寸金莲,妈妈常笑说,这小脚就象人的脸面,可是姥爷当时相亲的首要条件,脚小人就好,想起姥姥那受严重压缩而畸形的脚和洗脚时的羞涩和无奈,个中滋味,谁能体会?姥姥头发总是光溜溜的在脑后盘着,时而蒙块头巾或蓝花手帕,非常利落。记得去年春节看望姥姥,姥姥那盘着的银发被剪去了,象江姐的发型,看上去有点滑稽,想起姥姥精神矍铄时的模样,心中只有悲悯,不觉泪盈满眶。
在我的记忆里,姥姥家是要上一个用青石铺就的大坡,那坡在下雪天滑的几乎上不去,姥姥会在墙根小心的洒上一层炉灰,而外侧已被小孩子滑出一溜冰道,姥姥嘴里唠叨担心着,却从不破坏。姥姥家门口,有一家供销社,每次过年去姥姥家,那里都是我第一个要报到的地方,给我的童年增添了多少希冀和快乐啊。我和表兄妹频繁的进出着,手枪,糖果,鞭炮,弹珠,小手帕等等,每次都让我心满意足,甚而欢天喜地。姥姥家是温馨的,我喜欢坐在姥姥的炕头,或者看翻滚的红豆米汤,闻氤氲而来的米香,或者剥吃火边的红薯,干绵而香甜,或者偎着妈妈或姥姥或小姨,听舅舅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冰凉的脚,逐渐暖起来,那温暖让我昏沉,我便顺势躺在炕上睡一小觉,真是无比惬意,那份舒坦让我至今留恋。只是,姥姥因身体原因,早搬离了那老房子跟随舅舅们住了,那炕头的温暖好久没有体验过了,而那炕头聚集的亲情,也因姥姥的去世而逐渐会散开。哥哥说,姥姥象个圆心,她有着吸引儿女的向心力,而如今这个圆心没了,兄妹们也会很少聚在一起了。
姥姥的葬礼上,我仔细端详了未曾谋面的姥爷的相片,很是英俊精神,以前在姥姥家却并没注意。姥爷是上过朝鲜战场的三等伤残,眉目间依然不减军人的坚毅勇敢,妈妈说,姥爷可真受罪,从战场上回来后,为了生计,用平车从长治拉一根电线杆走到晋城卖,然后再从晋城拉一车烧土走到长治卖,来回一趟,挣三四块钱就是不错的了,真不可思议。姥姥的相片是十几年前就照好并叮嘱儿女做这样用场的,足见姥姥对生死的坦然,姥姥和姥爷一起向我们微笑着,他们生死相隔四十年,现在应该相对而泣了吧。乐队吹奏着悲音,葬棚里香柱执著,馨香缭绕,棚外孝服匍匐一地白茫,土作坊领着我们,按程序祭奠姥爷姥姥。我虔诚的一次次跪拜,拜我苦难的勇敢的姥爷,拜我苦命的坚强的姥姥,想着姥姥的音容,想着姥姥的疼爱,我泪流满面,悲不能已。
送姥姥的那天,天下了点小雨,似乎老天也被我们的悲痛感染,然而姥姥在天有灵,与儿女方便,一会便云开日恍了。秋风微来,空气清新,落叶飞舞,老鸦哀鸣,我们护送姥姥走过旧村,走过老屋,让姥姥再看看她生活过的地方,老屋萧条冷落,大门锈迹斑斑,供销社蒿草丛生,院墙残破不堪,那个大青石坡,石缝间挤出密密的野草,一看就知道许久没人走过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那老屋的孤寂,那小木方格窗户的等待,那大门口的青石凳的冷落,我似乎看到姥姥向远处张望着我们的身影。旧村里那些土坯残垣,乱蓬里一条条通向每家门口的乱石小道,大门前默默的沙石台阶,落闲的碾子,萧瑟的老树,再看下面新村一幢幢拔地而起的二层小楼,这里曾经也是怎样的忙碌和热闹过啊。有人说岁月如歌,岁月如歌吗?只觉岁月之沧桑如鲠在喉,无法言诉。
出村了,乐队停止了行进,把喧闹示于路人,把静寂留给姥姥,我们再次跪拜恭送,遥望远去的姥姥灵柩,突然想起姥姥曾说过的一句老话:“人吃土一辈儿,土吃人一嘴儿”,泪如雨下!
姥姥,您老人家一路走好!
我们永远怀念您!
姥姥八十高龄,前年因小脑萎缩,身体每况愈下,卧病在床一年之久,八月十五去探望,已是神志恍惚,生命垂危,听到此消息,虽然是意料之中,仍不免悲从中来。此金秋十月之时,恰叶落归根之季,姥姥在这个季节离去,更让我心悲凉,窗外萧萧落叶,瑟瑟秋风,深深感叹生命流逝的不可阻挡。
姥姥一生命运多桀,生育有七个子女,依一双小脚颤巍行走人生,姥爷四十多岁就撒手人寰,当时最小的舅舅才5岁,面对一群尚未成人的子女,可以想见姥姥该是多么的悲痛和无奈,这也炼就的姥姥意志坚强,性格倔强。姥姥个子不高,却是精明利落,手脚麻利,说话如竹筒倒豆子,语气斩钉截铁,决定不容置疑,姥姥怀着无限的爱和责任,带领儿女想方设法艰难糊口,一年又一年,姥姥的坚强和儿女们互相帮扶,终于,儿女一个个陆续成家,各自飞走,老屋里就只剩下姥姥一个人坚守。
姥姥是个闲不住的人,为儿女们操劳,又为孙辈们操劳,我们兄妹的孩子,姥姥都在我们紧张的转不过来时,为我们抱看过几天的。姥姥极爱干净,印象里,始着一身淡蓝或黑蓝歪襟衫,黑蓝色裤子,裤口用布裹着,露出那颤颤挪移的三寸金莲,妈妈常笑说,这小脚就象人的脸面,可是姥爷当时相亲的首要条件,脚小人就好,想起姥姥那受严重压缩而畸形的脚和洗脚时的羞涩和无奈,个中滋味,谁能体会?姥姥头发总是光溜溜的在脑后盘着,时而蒙块头巾或蓝花手帕,非常利落。记得去年春节看望姥姥,姥姥那盘着的银发被剪去了,象江姐的发型,看上去有点滑稽,想起姥姥精神矍铄时的模样,心中只有悲悯,不觉泪盈满眶。
在我的记忆里,姥姥家是要上一个用青石铺就的大坡,那坡在下雪天滑的几乎上不去,姥姥会在墙根小心的洒上一层炉灰,而外侧已被小孩子滑出一溜冰道,姥姥嘴里唠叨担心着,却从不破坏。姥姥家门口,有一家供销社,每次过年去姥姥家,那里都是我第一个要报到的地方,给我的童年增添了多少希冀和快乐啊。我和表兄妹频繁的进出着,手枪,糖果,鞭炮,弹珠,小手帕等等,每次都让我心满意足,甚而欢天喜地。姥姥家是温馨的,我喜欢坐在姥姥的炕头,或者看翻滚的红豆米汤,闻氤氲而来的米香,或者剥吃火边的红薯,干绵而香甜,或者偎着妈妈或姥姥或小姨,听舅舅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冰凉的脚,逐渐暖起来,那温暖让我昏沉,我便顺势躺在炕上睡一小觉,真是无比惬意,那份舒坦让我至今留恋。只是,姥姥因身体原因,早搬离了那老房子跟随舅舅们住了,那炕头的温暖好久没有体验过了,而那炕头聚集的亲情,也因姥姥的去世而逐渐会散开。哥哥说,姥姥象个圆心,她有着吸引儿女的向心力,而如今这个圆心没了,兄妹们也会很少聚在一起了。
姥姥的葬礼上,我仔细端详了未曾谋面的姥爷的相片,很是英俊精神,以前在姥姥家却并没注意。姥爷是上过朝鲜战场的三等伤残,眉目间依然不减军人的坚毅勇敢,妈妈说,姥爷可真受罪,从战场上回来后,为了生计,用平车从长治拉一根电线杆走到晋城卖,然后再从晋城拉一车烧土走到长治卖,来回一趟,挣三四块钱就是不错的了,真不可思议。姥姥的相片是十几年前就照好并叮嘱儿女做这样用场的,足见姥姥对生死的坦然,姥姥和姥爷一起向我们微笑着,他们生死相隔四十年,现在应该相对而泣了吧。乐队吹奏着悲音,葬棚里香柱执著,馨香缭绕,棚外孝服匍匐一地白茫,土作坊领着我们,按程序祭奠姥爷姥姥。我虔诚的一次次跪拜,拜我苦难的勇敢的姥爷,拜我苦命的坚强的姥姥,想着姥姥的音容,想着姥姥的疼爱,我泪流满面,悲不能已。
送姥姥的那天,天下了点小雨,似乎老天也被我们的悲痛感染,然而姥姥在天有灵,与儿女方便,一会便云开日恍了。秋风微来,空气清新,落叶飞舞,老鸦哀鸣,我们护送姥姥走过旧村,走过老屋,让姥姥再看看她生活过的地方,老屋萧条冷落,大门锈迹斑斑,供销社蒿草丛生,院墙残破不堪,那个大青石坡,石缝间挤出密密的野草,一看就知道许久没人走过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那老屋的孤寂,那小木方格窗户的等待,那大门口的青石凳的冷落,我似乎看到姥姥向远处张望着我们的身影。旧村里那些土坯残垣,乱蓬里一条条通向每家门口的乱石小道,大门前默默的沙石台阶,落闲的碾子,萧瑟的老树,再看下面新村一幢幢拔地而起的二层小楼,这里曾经也是怎样的忙碌和热闹过啊。有人说岁月如歌,岁月如歌吗?只觉岁月之沧桑如鲠在喉,无法言诉。
出村了,乐队停止了行进,把喧闹示于路人,把静寂留给姥姥,我们再次跪拜恭送,遥望远去的姥姥灵柩,突然想起姥姥曾说过的一句老话:“人吃土一辈儿,土吃人一嘴儿”,泪如雨下!
姥姥,您老人家一路走好!
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