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1吧 关注:113贴子:21,908

【西南联大】贺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永存的精神力


1楼2007-10-31 21:24回复
    这是一所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爱国、进步、奉献精神的丰碑。 

    这是一座文化中心,身处边陲,却引领思想、服务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绚烂的一页。 

    这就是战火中的西南联合大学。有人把它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一位外国学者甚至认为,“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每年的11月1日,是联大校友欢聚的节日,如今,70年过去了,当年的热血青年早已步入耄耋之年,而西南联大的光芒仍然长久地留存在世人心中。 

    是什么让这短暂的九年成为中国教育及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是什么让这座在国难中诞生、于困苦中坚守的特殊学府蜚声中外、名扬四海?尽管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西南联大留下的,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深思考。


    3楼2007-10-31 21:28
    回复
      传道解惑中的治学之风 

       曾长时间在西南联大主持校务的梅贻琦先生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被许多大学校长引为经典。而在当年的西南联大,已得到最好的体现。 

       这也是联大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办教育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师资力量,办学校必须全心全意依靠教师。 

       西南联大熔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校风于一炉,集三校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于一堂,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据统计,联大的教师队伍常年稳定在350人左右,包括教授、副教授、合聘教授、讲师、专任讲师、教员及助教,而教授副教授就占了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在179名教授副教授中,还有150多名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曾留学欧美的学者。 

       这些教师虽来自不同的学校,有各自不同的学术风格和学术流派,却有着共同的师道尊严和价值判断,爱国爱生,忠诚教育,治学严谨,不苟且、不浮躁,都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他们教书育人,爱之以德,不厌不倦,自敬其业,不忧不惑,自乐其道,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南开大学教授梁吉生认为,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迹,关键在于有这样一支值得信赖的教师队伍。“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为我们树立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光辉榜样。” 

       而联大也真心实意地依靠这支教师队伍,成立“教授会”和几十个专门委员会,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实行“教授治校”制度,秉持“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的教育理念,尊重教师的主体精神,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治学环境。 

       86岁的张瑞蕃老人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大物理系,他至今仍难忘联大民主的学风:“老师从不强迫学生学什么”。教师开课都是按自编教材讲授,一般不受干扰。与此同时,相当多的教授主张“通才教育”,认为打好“博”的基础才易于求专求精。课时安排上,让学生有充分自学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自觉钻研,鼓励学生勤学勤思,不读死书,不死读书。 

       七十年风雨兼程,联大已成历史,而在许多人心中,联大永存。刘东生院士曾说:“66年来,我没有离开过西南联大!”杨振宁先生则写道:“我一生非常幸运的是在西南联大念过书,因为西南联大的教育传统是非常好的,这个传统在我身上发挥了最好的作用。”


      6楼2007-10-31 21:31
      回复
        .


        7楼2007-10-31 21:31
        回复
          图书馆内用废汽油桶、木箱叠架起来的书架。(北大校史馆提


          9楼2007-10-31 21:37
          回复
            抗战中后期,物价暴涨,闻一多不得已挂牌治印,补贴家用。(选自《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


            10楼2007-10-31 21:37
            回复
              1944年,学校财政困难,被迫将校舍铁皮屋顶卖掉,换成茅草顶。(北大校史馆提供)


              11楼2007-10-31 21:38
              回复
                1939年,联大新校舍建成,图为图书馆。(夏汝钧提供)


                12楼2007-10-31 21:39
                回复
                  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西南联大的学者们完成了一大批奠基性论著。图为西南联大时期部分获奖著作。(北大校史馆提供)


                  14楼2007-10-31 21:40
                  回复
                    费孝通先生的题词。(选自《庆祝西南联合大学成立65周年纪念特辑》)


                    15楼2007-10-31 21:40
                    回复
                      关于西南联大的记忆 

                       这个草创的新大学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在那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弦歌不辍确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追求民主与科学确是当时我们的共同认识和信念。 

                       ——陈岱孙 

                       我们这些西南联大的学子,深深地怀念着在“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和“刚毅坚卓”校训熏陶下的岁月,深切感谢母校和老师们辛勤的培养之恩。 

                       ——朱光亚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至1944年取得硕士学位。战时,中国大学的物质条件极差,然而,西南联大的师生却精神振奋,以极严谨的态度治学,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 

                       ——杨振宁 

                       回忆昆明联大时清坐茶馆日复日设备简陋学习勤研究启蒙发源地——李政道西南联大的八年,最可贵的是敬业和团结精神。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西南联大三校之间均如此。联大师生敬业精神和友爱、团结的优良传统,是能造就众多人才,驰名于中外的主要原因。在抗战期间,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不能亲赴前线或参加战斗,只有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坚持谨严创造的精神,自学不倦,以期有所贡献于祖国。 

                       ——郑天挺 

                       联大所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看一是因为有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师,二是因为培养了一批有创造力的学生,三是因为学术自由,领导民主,员工精干。 

                       ——许渊冲 

                       正常的教学都如此困难,要进行研究几乎有些可笑。但我们这些避难的教授们坚定地相信研究是保持知识进步的最有效的方式。 

                       ——任之恭 

                       回首往事,西南联大给予我的教育永志不忘,由此确立我的报效祖国的决心永世不移。 

                       ——陈茹玉 

                       在联大的几年,给我脑海里打下烙印最深的是“穷则思变”四个大字,就是再穷也要拿出一流成果,出一流人才,学生要学出好名堂、好成绩。 

                       ——涂光炽


                      16楼2007-10-31 21:41
                      回复
                        北大、清华、南开该想想西南联大 

                        9月13日,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与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在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前握手。当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校长齐聚天津南开大学,为复制落成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揭幕。今年是三校共同办学的西南联合大学创立70周年。(9月14日新华网)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联合大学校庆70周年纪念日。遥想70年前,烽火连天,国难当头,北大、清华与南开大学,举迁昆明,合组西南联大。自此,斯地成为全国的文教重镇和民主堡垒;自此,斯地传承薪火,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维度。 

                         从1937年11月1日组建到1946年解散,西南联大存在近十年。如今,西南联大被称为“中国史上最强大学”,此称绝不过誉。斯时,西南联大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大师级学者,在那里,还走出了7位两弹一星元勋,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杨振宁、李政道等著名华人科学家。可以说,西南联大是现代中国科学家的摇蓝。

                         西南联大令人记住的不仅仅是名满天下的巨擘、才俊和大师,她还创造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和令人景仰的精神气质。 

                         我们为什么要怀念西南联大?因为“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因为她“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因为她“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偌偌,作一士之谔谔”。(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语)

                         为什么西南联大能够英才辈出?为什么西南联大让后人念兹在兹?为什么我们一提起西南联大就肃然起敬?冯友兰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铭中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多年以后,漫记西南联大时,冯友兰之女宗璞说道:“学术自由,民主治校,西南联大在管理学校方面,沿用教授治校的民主作风,除校长,训导长由教育部任命,各院院长都由选举产生。”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怀念西南联大?不止是向往,还有怅惘。被称“真正的学者,真正的大儒”的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与西南联大颇有渊源。接受记者采访时,任老谈起眼下的教育状况,充满忧虑。任老认为,现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做人的教育,二是缺乏传统历史的爱国教育,三是缺乏创造力的教育。(见2007-09-14《大众日报》)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怀念西南联大?不止是感佩,还有由彼及此的酸楚。如今,一些大学大兴土木,高楼林立,孜孜于虚假繁荣,致力于大而空,追求物质,忽视精神。殊不知,西南联大偏隅西南,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不忘使命,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校舍简陋,衣食堪忧,却培养了无数精英。他们将“刚毅坚卓”发扬光大,矢志于“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精神不死,精神不老,岁月再古老,再湮没黄尘古道,也遮蔽不了精神的光芒。一位学者深有感触地说:“西南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诚然,这是一笔伟大而珍贵的遗产,可今天我们继承了多少呢?


                        17楼2007-10-31 21:43
                        回复
                          有人说,作为一座“宝库”,西南联大留给我们今天最宝贵的遗产,是大学自治。西南联大始终坚持学术自由、教学自由、教授治校,教授会代表的选举一直没有中断,学校的重大事情都经过教授会议讨论决定,这是一种不依附、不屈从于强权的自治传统。 

                          据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宗璞回忆:1942年6月,时任国民党教育部长的陈立夫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务必遵守教育部核定的应设课程,统一考试等新规定。联大教授会对教育部的规定逐条予以批驳,明确表示:“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规,行之多年,似不必轻易更张”,还指出“教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育部为有权者,大学为有能者”,应当“权、能分职”,最终西南联大没有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统一教材。这样的事例,在西南联大短暂的历史上,实在不少。 

                          没有大学的自治,没有拒绝与权势苟合的信念,就没有学术与思想的独立与进步。“旷百世而难遇”,不仅是西南联大不可予夺的光荣,更是我们今天必须付出的敬意与景仰。从这个意义上,对西南联大的纪念,正是源于一种对现实的反思。近年来,有关中国高校行政化和衙门化的批评之声不绝,显然,还大学以精神,使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主,是必要而迫切的。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依色雷尔曾经说道:“西南联大传统并未在逝去的岁月中冻僵……这所大学的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接受并且真正拥有这样的遗产,会让我们变得富有。


                          18楼2007-10-31 21:44
                          回复
                            何谓大学?是豪华的大学校门,还是奢侈的校园设施?
                            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曾说过:“大学之大,非大厦之大,而是大师之大。


                            21楼2007-11-01 09:57
                            回复
                              姚国华:何谓大学精神之源(转) 

                               面对内地优秀学生纷纷舍北大清华转投香港高校的情况,人们发出了“北大清华沦为二流”的惊叹。而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对中国高校“唯利是图”的“炮轰”更令众多内地高校颜面扫地。
                              大学,曾经是国人心目中的圣地。但今天,当大学生开始“看不起学校”,当高收费让贫困生家长轻生,当大学教授视剽窃造假为家常便饭,当大学生被指责为耽于享乐……蔡元培时代“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似乎已无从谈起。
                                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失去了脊梁,泯灭了精神,只余下赤裸裸的追名逐利。更有人说,中国20多年来根本没有大学,有的只是一个“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是否,中国大学教育到了该反思之时?


                              22楼2007-11-01 09:59
                              回复